《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留学生英语课堂

● 李宏岩 《 新闻战线 》(

    文化是融入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认同感中的东西,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标识,更是软实力的体现。目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声音还比较弱,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碰撞中,能否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秀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多渠道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日益增多,他们大多想通过在中国的短期生活提高汉语水平,对中国形成一个理性与感性并重的整体认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语言和生活的基础。留学生除了对汉语进行系统学习外,还要求学习英语,作为一种中介性的语言,英语不仅能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互相交流,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要充分利用这一渠道,积极地进行课堂设计,让留学生的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与情境、场景联系

    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扩张,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来华留学的人在其国内几乎都学过英语,用英语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但留学生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已经固定,这对于其他语言文化知识的接收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语言学习中易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对留学生的教学不应该是静止的、单向度的知识讲解和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不断变革的动态的过程。留学生要深入体验中国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中国文化内涵,由师生共同协商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初来中国的留学生也许会经历文化休克,一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对中国知识的了解,会帮助他们缓解初次进入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不适应,或者说“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①

    大卫?史密斯说:“任何确有简述的理论总是具有地缘性的,也就是说,它总是产生于特殊的、具体的环境中的……”②他尤其重视教学与情景的融入,这就意味着文化教学要在空间上消解教师与社会的人为边界,将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本身,与自然世界和具体环境连接起来,把过去的寓于当下,把自身融于情景。

    媒体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媒体获得中国文化生动的知识。教师可以选取央视英语频道的节目、纪录片频道的英汉双语节目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看BBC英汉双语的纪录片,看反映中国人文风土的电影,或者其他录像材料等来领略中国的文化气息;或者以课外活动方式,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看文化表演,对文化事件进行分析;再或者干脆就走进学校的英语角,和中国的同龄人交流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去餐馆吃饭、看菜单,走进市场、超市和中国人交谈等等,从亲身体验中感觉中国文化带来的愉悦情绪。

    在具体场景下进行中国文化传播,让学生进行文化的情境性、场景性体验,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都能有目的地能动地从事各种活动……

    采取对话、互动方式

    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是以文化为内容的相互主体性发挥过程,课堂上的教学实质上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文化对话的过程。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中国课堂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空间中,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会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价值标准无法理解的事物和观念,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又不能完全阐释自己的感受,这些隔膜就需要对话互动来解决。对话互动能化解相互间的异质文化差距,在“表达—倾听—再表达”的过程中最终获得彼此的体谅与包容,提高欣赏他者文化的能力。马丁?布贝尔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只是传授技能,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整个人的品格形成,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

    对话意味着“平等”和“提供”,不是“灌输”和“强加”,“对话教学把教学方法视为一个开放并动态生成的整体(有机体),永远不存在唯一正确、合理或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唯有把教学方法作为问题去探究和理解,分析其构成要素,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的特殊需要,对已有的方法进行再发明或创造全新的方法,我们才可能把握教学方法的真谛。”③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④留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自己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对话中,才能发现他人,发现自我,发现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本身内部认知和思维的变化,他们必须在多种文化中选择一种可供沟通的行为,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文化理解形成的过程,也是多元文化互相交流、传播的过程。

    对于西方学生来说,对话符合他们的学习传统和习惯,更能使他们在熟悉的结构中发表看法,在有机的教学模式中与中国文化碰撞,发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留学生的课堂可以说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文化相互交织激荡,只有充盈着理解、尊重、包容、平等和自由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文化互动才能化解冲突,达到理解共存。使用同一种中介语来对话,使学生意识到平等、尊重与宽容,这样就容易打破文化封闭的界限,通过不同文化的对话,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明白,同样的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参考来理解,对减少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休克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典型分析有助中国文化深入传播

    要深入中国的文化,采用典型的案例分析效果最好,这是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选取热点新闻事件的文字、视频、图画,也可以自己制作一段教学需要的内容,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能够提供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能够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和解释,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证考察,使学生能够在课堂这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内,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讨论、交换意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理解教师所讲的东西。其前提是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透彻地观察具体的事物,深入地分析它所包含的文本意义,注意事实与外在因素的关联,案例教学关注的不是共性和一般性,而是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侧重实践,从归纳的角度展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教与学的形式化、肤浅性、侧重记忆等弊端,加强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案例分析教学正好吻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了解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是“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普斯郎格认为,文化过程一般包括文化保存,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三个有机结合的过程……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来实现或操作这个过程时,文化过程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他强调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因为教育是把一种客观的文化价值内化为个体的精神的过程。就客观的文化价值本身而言,它仅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

    本文属辽宁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项目“来华留学生英语教学与中国本土知识的传播”(2012LDQN29)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注释:

    ①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②[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③张华:《重建对话教学的方法论》,《教育发展研究》2011 年第22期。

    ④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⑤崔相录:《 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国外版权法规对中国媒体传播保护的启示
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广告信息接受研究
韩剧盛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电视剧的启示
中国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留学生英语课堂
从经贸类新闻看英语新闻的词汇特征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从《法治在线》看法制类节目发展
“宅时代”下音乐期刊的出版策略
论体育期刊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
微信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