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度调查报道的多维度视角

——《大连日报》“关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系列调查”评析

王玉琴 《 新闻战线 》(

    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农民工怎样才能和谐融入城市生活这一社会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大连日报》推出的“关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系列调查”报道,因为选题的高度、调查的深度、报道视角的多维度,再次诠释了在践行“民生时政报道观”这一办报理念方面的努力。

    这组历时近三个月的报道, 从大连城区外来娃的教育状况、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城市归属感、婚恋状况、农民工健康保障状况等调查角度切入,从《大连日报》倡导的民生时政报道观的新闻理念出发,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实践入手,努力呈现出了一幅农民工在大连生活状况的全景图。记者的笔端饱蘸感情,伴随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脉搏起落,透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以深度报道彰显了党报在热点求证方面的调查力量。

    选题有高度  报道有深度

    “大连是农民工最亲密的城市”,这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调研成果,引人关注。在调研的语境中,“亲密”一词,从农民工与城市的社会距离感的层面,给大连这座城市贴上了“接近、融合和包容”的标签,成了《大连日报》策划这一深度系列调查报道的由头。

    关注农民工,是媒体的职责。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大连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几乎接近百万。那么,这接近百万的农民工队伍,在大连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境遇与改变?怀抱着怎样的焦虑和诉求?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期待?在这样的宽大视角下,“进了大连门,就是大连人——关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系列调查”应运而生。

    孩子是人类共同的未来。基于这一视角落点的普遍认同性,这组深度调查报道的笔触,开篇就落在了“外来娃”的教育问题上。在“学校教育篇”中,调查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1、城市教育对“外来娃”敞开大门之后,打工者不再担心学校不收自己的孩子,学校则承担着每十个学生之中就有两个“外来娃”的沉重负担;2、本地学生无辜地承受着“外伤”,外来娃涌入城市拓展区的数量超过当地学生,在外来娃集中的学校本地生加速“逃离”;3、中小学校表现各异,多数学校把外来娃当做甩不掉的包袱,大连市首所“移民学校”在针对“外来娃”教育方面的创新方式则给人诸多启示;4、当地政府视角不同,有政府认为“拿钱养别人的娃”,有政府认为教好外来娃其实最能吸引外来工。

    在“家庭教育篇”中,则发掘出了以下问题:1、缺乏情感互动的“稻草人”式管教成了外来娃父母教育孩子的“救兵”;2、缺乏励志教育和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两大“软肋”;3、缺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指导和帮助,让外来娃的父母们也无奈。在“校外教育篇”中,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报道:一是外来娃们渴望“第二课堂”更精彩;二是社区学校愿意免费“拥抱”外来娃;三是校外教育缺场地、缺经费、缺老师的“三缺”现状制约了第二课堂的发展。

    透过这3篇深度调查报道,我们很容易发现宽大的社会视角会赋予调查报道怎样的高度和深度。由于外来娃的不断涌入,城市教育资源变得紧张,外来娃普遍学习基础较差,使外来娃集中的学校学习质量下降,进而造成本地生源“逃离”……透过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掘出大连市基础教育界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外来娃的不断涌入对大连教育而言,可以转化成不可多得的城市资源。而就是这样的共识,成就了一个城市能够被农民工兄弟视为“亲密”的内生动力。而通过对外来娃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短板的调查,将在一定意义上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方面的改变——不再将关注的焦点仅仅放在成绩上。通过对外来娃校外教育几近缺失现状的调查,将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并进一步惠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多维度视角的阅读吸引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深度调查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是因为它是解决问题完善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多维度的视角切入方式,则会使报道具有强大的阅读吸引力。

    我国目前有两亿多农民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有着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随着农民工结构发生的变化,文化生活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记者在进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道时,尝试着以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切入,不仅报道“睡觉、唠嗑、打扑克是农民工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还报道农民工“挣钱难、没时间,文化生活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窘境——虽然大连市各个社区都设置有图书室或图书角,光顾的农民工却寥寥无几。

    报道还发掘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但供需信息对接不畅是造成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之一,直陈工作强度大、业余时间少、消费能力不足是导致农民工业余生活匮乏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还从理论的角度切入,指出文化是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的最好纽带,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饥渴也是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倘若农民工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会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迈出了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这种变换不同角度切入的多维度报道方式,因为开阔的思路,给读者提供了新鲜准确的社会信息的同时,也为党政机关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资料,提升了报道的阅读吸引力。

    人文关怀提升报道品质

    采编人员的情怀,决定着报道的品质。透过这组调查报道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温暖的人文温度。这温度,毫无疑义地表达着一家党报的立场、观点和评价,其亮出的态度,在体现党报温度的同时,也完成了所报道新闻事实之客观与主观思想的统一过程。

    传统农民工通常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的家属于农村,来到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挣钱;而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挣票子”,还要“争面子”——追逐梦想、安家城市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心理。但是这样的梦想和现实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化状态,是当下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的写照。

    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调查篇”和“农民工健康保障状况调查篇”中,记者的视线在人文关怀这一主题上反复切换。如何让农活不会干、城里没有家的新一代农民工拓展生活圈子,增强社会认同?如何让“职业卫生隐患多,健康是‘浮云’”的农民工得到必要的健康保护措施?如何让“个人卫生条件差,有病常‘硬抗’”的农民工得到医疗保障?透过记者“呼唤健康保障,盼政策‘兜底’”的报道,看到的是记者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

    理论高度决定引导力度

    透过“进了大连门,就是大连人——关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系列调查”报道,不难发现采编人员在发挥党报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上做足了功课,因为着力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新闻价值,促进社会多方面的理性沟通,使党报起到更好的引导舆论、引领思想的作用,他们在运用言论,扩大党报的影响力,树立党报的主流价值观上反复发力。这一努力,透过观点文章《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衡量城市综合文明程度》不难发现。不仅如此, “关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系列调查”报道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落点——新市民在一个城市的融合程度,关乎对这个城市软实力的考量,更关乎这个城市的未来。

    深入的调查产生深刻的思索,深刻的思想会指导切实的行动,透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的融合度调查篇”的若干个细节,理论的高度对舆论的引导力度显而易见。因为,在大连,一位新市民的城市情结是:“大连好人让我学做大连好人”;一位基层干部的思路变化是:“对外乡人的管理和服务越来越均等化”;一个外来务工团体的爱心集结理由是:“城市为我维权主事儿,我为城市出力献爱心”;一位老专家的独特视野是:“大连的城市性格决定了对新市民的包容度”……

    改变正在发生,而党报的深度调查报道也常有突破。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微调查”:与时俱进打造特色优势
提升党报评论“穿透力”
调解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深度调查报道的多维度视角
加强和改进党报文娱报道三招
新闻资料档案管理浅议
《百姓事马上办》栏目为何经久不衰
从“全家福”看媒体的定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