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电视民生新闻煽情艺术的解构

● 周 珂 《 新闻战线 》(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报道,尤其是民生类新闻报道,开始借鉴和利用影视剧作中的煽情艺术,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选择戏剧化镜头;或者在新闻播报时配以煽情的语言或感人的音乐来打动观众,唤醒民众心底的认同,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掀起平民化报道的浪潮。

    电视民生新闻及煽情艺术解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生”,就是指普通百姓的生活。而《辞海》中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民生是一个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在语境中渗透的是一种亲民情感。时至今日,电视民生新闻就是透过平民视角,站在平民立场,播报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

    就中国电视而言,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最早开始于1993年10月《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板块,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出发点和归宿,推动电视新闻不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关注民生、切实反映民声,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报道从“以媒体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煽情艺术,就是将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将新闻情节的报道选择戏剧化,将新闻报道内容或人物的对话或旁白适度情绪化,让音乐制作或背景音效更感人、更煽情等,用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抓住观众的情感,激发观众的收视情绪,让观众更加关注节目。

    电视民生新闻煽情艺术的运用

    提升“为民服务”的传播宗旨

    电视民生新闻的煽情艺术从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其内涵,切实体现民生报道“为民服务”的传播宗旨。既然民生中的“民”即普通老百姓,这就要求媒体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而民生新闻煽情艺术的运用就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为民生报道的核心,围绕平民的生活进行剧情式记录、故事化讲述。

    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采用煽情艺术,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首先,在报道内容上,以平民日常生活为视角,关注与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其次,在报道方式上,采取百姓喜爱的方式,运用适应百姓口味、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信息;另外,在新闻取向上,首先是维护好百姓的利益,主要是真实再现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最终体现出普通大众淳朴的人性美。

    “唤醒”民众心底的认同

    要使电视煽情艺术在新闻报道中唤醒民众心底的认同,在实际操作层面,就要借鉴和活用文学艺术或影视文艺中的煽情手法,将民生新闻中具有代表性的、能让读者或观众津津乐道的典型报道、具有无伤大雅的生活情趣、有良好社会引导价值的民生新闻,尤其是蕴含着浓郁人情味的社会新闻报道,采用新闻煽情的报道模式,用幽默的、戏剧性的、趣味盎然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激发观众天生好奇的天性,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民生新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运用煽情艺术,符合现代传媒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的趋势,受到社会大众包括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广泛接受。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艺术的运用,让民生新闻站到了人文关怀的立场,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和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情感、意志、心声的同时,积极“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满足了最广大普通百姓的真实需求。

    电视民生新闻煽情存在的问题

    过度追求“煽情”, 忽略了节目的新闻价值

    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追求新闻“煽情”的现象,过度煽情的结果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节目媚俗化,大大降低了节目的新闻价值。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吸引受众眼球,追求高收视率,投观众所好,积极寻找节目的“煽情点”,在新闻内容取舍上过多顾及是不是煽情,忽略了作为新闻的灵魂——新闻价值。本是为了满足受众而进行的心理需求的价值选择,却把节目推向了一个极端——只注重节目“煽情”,削弱了节目传统的新闻价值。

    细节过分展示,公众隐私“昭告天下”

    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煽情艺术”并不意味着新闻的娱乐化,市场化运作下的媒体环境,盲目追求收视率,将“煽情艺术”错误地引向娱乐化的方向。在报道过程中过度展示新闻人物的矛盾和情节的曲折,为达到某种效果,进行深刻细致的挖掘,对细节的过分要求,最终将公众的个人隐私“昭告天下”。

    媒体职能界限不明,容易误导受众

    电视媒体的首要职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推广知识、教化公众、舆论监督。媒体只是一个传播机构,不具备社会管理权力,不论是不合理现象还是违法现象,媒体都不能跨界替政府做出部分处理。然而,在有些电视民生节目中,记者不仅能帮老百姓讨说法,还能用镜头的“威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比如观众遇到产品不合格、厂家不给解决时,就打电话给节目组,记者通过电话或者直接找到厂家进行协调,在媒体的压力和镜头的威慑下,厂家“被迫”承担责任,或退或换,这难免给人造成一种“有困难找媒体”的错误引导。    

    对电视民生新闻煽情艺术报道的思考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报道中使用煽情艺术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略。针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报道中“过度煽情”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自我约束,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个节目的生存发展,媒体自身是主导因素,媒体对自身的定位以及节目在选材到播报整个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力,势在必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曼均指出,民生新闻节目过度的煽情是“以其‘离谱’和另类、平民化和娱乐性、搞笑与原生态,借助现代传媒‘复兴’。节目中的煽情,很多都是‘市井化的调味品’,并不承载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表明了此类新闻节目的衰落。”

    对于节目中的煽情艺术不能任由其发展,社会规范很重要。比如规范主持人的语言就十分必要,过于随意的主持语言,在与“搭词儿的”互动过程中许多讽刺、不合时宜的话语出现,只为图观众一笑的“煽情”化痕迹过重。对于节目煽情应有必要的审核机制,保证节目亲民的同时也宜民,提高节目的品质。

    提高受众保护意识,避免新闻伤害

    受众在接受采访、提供新闻线索的同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媒体涉及自身隐私的采访和报道学会说“不”。有些民生新闻节目中很多事件的当事人在镜头面前“大方”介绍着自己的隐私,却没有意识到得到的顶多是同情的目光,甚至只是招致很多人在看热闹。

    受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正好满足了媒体挖掘隐私、观众窥探隐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导致新闻伤害事件的频发。为避免新闻伤害,受众应分清利弊,保护自身隐私,促进新闻报道朝着积极、健康、惠民的方向发展。在保持节目生机和活力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找准媒体定位,职能不宜越界

    一般来说,媒体的职能就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发展。但在实际运作中,媒体往往会越界,比如一些民生节目的法制栏目记者担当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角色,久而久之,观众形成了“有困难找记者”的思想倾向。媒体的这种越界行为,导致了媒体职能错位,对受众产生误导。一味的扩大媒体职能,媒体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自身的衰落。

    注重深入挖掘,加强理性思考

    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许多新闻内容过于追求“煽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无聊琐事上,甚少进行深入挖掘和理性评判。从单方面来看,这种生活琐事的报道反映的是“民生”,但同时存在排斥和浪费其他新闻资源的问题。观众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生活琐事通过电视屏幕的简单播放,他们更期待从这些新闻事实中传达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思考。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讲师)

经济区域化对传媒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广电传媒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试析新媒体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新时期电视档案计算机化管理的必要性
巧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应对举措
浅析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特点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
论大众传媒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