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昨天微博还是新生事物,今日就有借助“微信”衍生的新型互动传播平台;昨天摆在党报面前还是“报网互动”的话题,今日就要考虑自媒体如何与传统纸质媒体接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评论栏目及文章该如何应对新形势,适时且适当地做出调整,提升党报的可读性,与读者达成更为紧密且高效的沟通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党报转型的重中之重。
让“新闻党报”更具厚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位教授在解析《辽宁日报》2009年改版变化的文章中,评点了以“新闻党报”为核心的改版方针:改变党报报道方式单一呆板的原貌,以新型的编辑方式将报道的重点转移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现象上,找到党政喉舌与舆论监督的新平衡点,提升党报的“可读性”。办好“新闻党报”不仅要去除以往惯常操作的新闻模式,更要升华办报方针。
改版伊始,《辽宁日报》在办报方针上强调既要尊重宣传规律,又要尊重新闻规律,主推政经新闻、热点新闻、发现新闻、服务新闻和评论新闻,打造“新闻党报”。让“硬”新闻“软”下来,让工作新闻“落地”民生;同时转变党报语境,用人民群众的语言传达党的声音。
有了办好“新闻党报”的基础,还要进一步提升《辽宁日报》的公信力。在客观迅速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适时发声、正确发声”的党报评论无疑是提升党报舆论监督职能的关键一环。在舆论引导上,既传声,又发声,不满足于做传声筒,更致力于做“意见领袖”。用理性的声音引导舆论,用自己的声音影响受众,以正确发声的新闻评论与真实快速的采访相结合,让“新闻党报”更具厚度。
让社会正能量迅速传播
全媒体时代催生党报在新闻评论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开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时评栏目,建立专职评论员队伍提高文章内涵深度;将评论与重点报道专题、新闻突发事件相结合,拓展报道深度和外延性;改变文风,提倡“新、短、活”,狠刹“假、长、空”,使言论更好看、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随着资讯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发展,党报的舆论引导不仅要面对新形势找到突破点,也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性、指导性,传递正能量。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实事求是”是党报评论必须坚守的原则,也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谣言迷雾才能起到真正监督舆论的作用。党报承担着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职能,以正向的声音引导社会、影响舆论,“正价值”深入人心了,“正能量”才能更好地给力国家社会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原创性,迅速跟进社会发展热点问题,适时适量发布正确的价值观评断,引导舆论走向。也只有根据当地特色有的放矢地进行评论,才能保证议题贴近读者,切入视角吸引读者。据《我国地方党报批评报道现状分析》调查,其抽样的15家党报媒体的372篇评论报道中,自采稿件占87.6%——这也是应对新媒体迅猛发展、体现党报稿件质量的关键环节。
其次,建立评论板块栏目,形成品牌效应。《人民日报》自建立评论专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常规版的设置让“评论员”的称谓不再神秘,减弱了以往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更具亲和力,让评论回归本质。
让组合报道更加有力
评论文章不是千人一面,新闻现象不同自然会引发不同论点和风格的评论文章。随着资讯传播平台的变化,党报所处的平面媒体在传播速率上已经无法与新媒体抗衡,但其在深度加工、第二落点、分析品评这几项上还具有明显优势和存在的意义。党报依托新闻现象做好重点评论和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第一套组合拳就是将客观的采访报道与恰到好处的新闻评论相结合,提升报纸内容的深度。
多侧面多角度的评论组合效果明显。2009年7月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者同日去世,不仅引起学术界震动,也让诸多普通读者特别关注。《辽宁日报》在这一社会热点报道中,充分利用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多层次评论剖析,组合报道:在《文化观察》版发表《一个学术时代是否已经终结——逝去的不仅仅是大师》,在《网事》版发表《大师走后的巨大回声》,在《北方时评》专栏发表《大师走后为何引发“反思地震”》言论, 以大师为镜鉴,对当今文化学术领域诸多现象进行反思批评,发人深省。
2009年《辽宁日报》改版后成立了专门的评论机构,创办了丰富多元的评论品牌。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宁新平”的大型评论,传达省委思想、服务中心工作;《要闻》版的《振兴论坛》《北方时评》,《理论》版的《百家之言》,《环境》版的《环境漫谈》,《文化》版的《芦苇思想》,《社会》版的《岸边经纬》等众多评论品牌和专栏,既表明了党的立场,又表达了群众声音。尤其是《北方时评》栏目,开创省级党报专栏评论体例和语言风格创新的先河:评论文章短小精悍,犀利点评言之有物;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适时发声,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正能量的价值观——鲜活有力!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党报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也将关注热点向外延扩展,提升了党报评论的生命力。
《辽宁日报》2013年11月15日《北方时评》栏目刊登了一则短评——《批评的本质是信任与温暖》。文章以“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切入点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话题,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需结合当前实际。如何将“老生常谈”评出新意呢?评论主要针对“不敢评”、“不愿评”两种现象,提出应以健康心态看待民主互评。从“三炮干部”的典型刻画到层层递进表达主题“批评的本质是信任与温暖”一气呵成,语言简练,表达明确,没有假大空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极具亲和力且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
让互动传播实现双赢
新媒体对传统纸媒提出的最大挑战其实并非是在时效上,而是在互动上。新媒体借助个人移动终端,或使用网页或使用客户端与受众实现点对点无缝链接的交流,阅读者不仅可以快速地获得新闻也可以直接利用传输平台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看法。党报以评论提升新闻质量不仅要从文字内在进行改革,也要适时适当引入互动机制,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人民日报在开通微博平台后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粉丝队伍,同时也弥补了传统纸质平台的交流限制,就一些社会新型热点、党政热点及时迅速地与读者进行交互式传递,读者可以迅速反馈个人意见,编辑再将精华的回帖、评论总结出来,让人耳目一新。有了这样的平台,媒体可以迅速搜集受众对某些话题的关注度,进行投票问卷等调查,新闻素材的来源也得到了拓展。
全新的传播平台也给了传统媒体新的发展空间。关注辽宁日报的微信公众平台,很容易就可以在菜单中找到《今日辽报》栏目,点击即可在个人终端上全面阅读当日报纸;跳脱了传统的发行模式,辽报找到了更多新的读者。在其他的菜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不同行业为切分的全新板块规划,读者可以轻松查阅辽宁省重要的经济发展规划、党政时事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可随时就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建立这样的平台不应局限于将纸上的内容搬家,策划与版面相结合的线下活动,与读者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是更为重要的工作。《辽宁日报》的《网事》版,建立伊始依托报网互动平台,及时将新人新事进行总结报道,随着微博、微信的迅速成长,这一版面及时应对新情况,不断增加编辑内容改进出版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即时沟通功能,选取读者的真知灼见,扩充评论文章的取材范围,实现与读者之间最紧密的互动,也让评论文章更加鲜活、贴近读者生活。
有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传播效果的双赢。首先,评论形式、取材范围的变化,一改党报评论文章原有的面貌,变得鲜活、生动、有力;其次,党报所影响的精英群体,可通过有效互动,将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再次传播,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