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3G的普及和4G的推广,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人类正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高校,“低头族”、“拇指族”更是随处可见,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者的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利用这一技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适应移动互联时代浪潮
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1月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该报告还显示:在2013年,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达到19.1%。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持有率已经相当高。根据2013年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对高校现在进行一项关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的市场调查:有90%的学生选择了正在使用智能手机。在学生使用手机的价格上,手机价位在1000元以下的占50%,1000-2000元的占45%,这说明,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比较注重实际,盲目攀比的心理较轻。在针对“你使用智能手机主要做些什么的?(7选3)”的回答中,选择浏览网页和玩手机游戏的比例都高达50%,这显示大学生在使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时,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娱乐性。
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高。“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这是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依赖的生动描述。华中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手机不离身,成为“智能手机控”。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课题组在武汉的7高校调查后发现,智能型手机在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覆盖比率高达80.8%。1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智能手机失灵了,他们将“无法适从,离开移动的手机网络世界会很痛苦”。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一项有关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也显示出,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有68%的同学每天使用1小时到3小时,17%的同学使用时间在3小时到5小时,5%的同学使用时间大于5小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移动性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便捷,还表现在更丰富的内容、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服务质量的保证。这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给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强烈,也容易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移动互联网的参与性特点下也大大增强。但互联网信息的相对垄断性易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西化,正如美国人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所说:“电脑空间文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我们在将来肯定会实现一种同一的文化。它是建立在单一的世界性的知识之上的。”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在于: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理,网络文化对开放性和多元性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网络还可以满足大学生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尽管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网络交友更加方便,但这种交友是在虚拟情景下进行,并非面对面交往,这种人际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同时,少数不良移动互联网上提供淫秽色情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影响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一些色情网站淫秽的画面对处于青年时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此外,网络手机游戏的普遍使用(2013年手机游戏的增长率达到54.5%)还易引发大学生网络成瘾,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从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在不断下滑,有研究表明校园大学生群体中在使用移动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高达99.42%。移动互联时代使得学生在获取媒体新闻信息和通过搜索引擎查阅相关知识更加的方便,各大互联网媒体的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都是大学生常用的手机应用。另外移动互联网页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如今,大学生的手机中,QQ、微信、贴吧、飞信是必备应用软件,也是使用最多的智能手机应用。移动互联时代与传统互联网相比随时随地的优势更容易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这种表面看似充分利用人们的时间、提高效率的方式是有悖于自主、创新、个性等价值追求的。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好三个移动互联平台,发挥移动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高校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移动互联时代浪潮,建好以下三个平台:一是建设一个手机版主题网站。这个网站应当以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为目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和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浏览网页;组织一些网上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用好QQ 群。今天的高校,几乎每个班级都建有QQ群,班级QQ群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力度,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但班级QQ 群的开放和自由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敞开了方便之门,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必须加强并规范群的管理,制定群内规则,加强群内监管,对于影响大局的观点要及时进行纠正。三是经营好微信公众账户。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利用这个微信账户,通过微信上的联系方式和学生进行交谈,将传统面对面谈话的方式,变成文字或语音等方式,这样既能够完成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促进自律和他律结合,规范移动互联终端使用行为。移动互联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强调自律,移动互联网络体系结构本身是分散的网状结构,采用树状或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能消除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价值观,使大学生愿意按照自律规范约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除自律之外,移动互联等新媒体活动的规范必须辅之以必要的他律手段。同时,要加大监控力度,清除网上思想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
进行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面对不同媒体时所表现出的对海量信息的选择能力、对各种观点的质疑能力、对媒介内容的理解能力、对媒介效果的评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参与移动互联网就是参与媒介,大学生在参与媒介时,没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就可能会因为丧失鉴别力而迷失方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高校课堂,以素质教育为依托, 在课外活动、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作者分别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