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热线新闻如何保持关注度

● 安晓奕 《 新闻战线 》(

    无线互联网时代,每位普通市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并分享新闻事件及真实看法。受此冲击最大的是纸媒的热线新闻。

    提升发现力,捕捉好题材

    热线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类:一是本报呼叫平台的热心读者报料,有效信息大约能占到总量的40%;二是微博平台,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新渠道。有主动通过微博@我们的,更多的是记者主动搜索,这部分能占到10%。三是外地新闻本地落点。通过对外报的关注,拓宽本地记者视野,顺带找落地新闻来做。四是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新闻。

    等人报料的被动获取题材方式,已呈现出愈发萎缩的征兆,发现和主动扩大线索源是主流。因此,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题材,就要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

    200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任务:采访市民刘先生,他从山东威海乘机返回太原,下飞机时,竟发现自己到了湖北武汉。

    好奇心促使我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新闻会客室。原来问题发生在飞机经停的济南机场。刘先生上洗手间回来,发现刚刚一同下机的经停乘客都不见了,而广播里又隐约传来飞往太原的经停乘客请登机的声音,刘先生慌忙中上错了飞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层层安检都没把刘先生“检”出来。更巧的是,这班飞机只空了一个座位,居然和刘先生的座位号一样,以致刘先生和空姐都没有发现问题。失误加巧合使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刘先生就遭遇了这么一件怪事儿。他是由一位同事介绍过来的,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能够讨个说法。

    这本是一个看似关系稿的稿件,后来却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原因何在?

    先从新闻的价值说起。

    新闻价值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时新性——10月14日刘先生坐错飞机到达武汉;10月15日刘先生回到太原;10月16日下午采访刘先生;10月17日采访相关单位、成稿;10月18日稿件见报。从事发到当事人反映问题,再到记者采访、见报,没有耽误一点儿时间,一气呵成地将报道刊发,保证了这条新闻的新鲜程度。

    重要性——一向被大家认为流程严谨、一旦出错后果不堪的航空业,居然能出现这样的错误,尤其是业内人士披露,上错航班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航空安全与每一个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样的现实和数据足以证明事件的重要程度,更引发了读者的关注。

    显著性——刘先生是一名普通市民,但他的经历太不寻常,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样的新闻题材非常突出。

    接近性——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总是从近处着手,身边的事物比遥远的事情对人的影响更大。如果是明星发生了事情,人们会觉着这件事离自己很远。但刘先生的身份与大多读者无异,乘坐飞机也是大众都可能有的经历,这拉近了读者与他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趣味性——这件事情属于非常态,发生的过程又有诸多巧合,必定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刘先生乘错飞机误到武汉的新闻事实几乎包含了上述所有价值要素,固然是一个好题材。

    其实,提升发现题材的能力实际上有迹可循,即要判断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有多少,价值要素越多题材越好。

    一般来说,事情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发生与受众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与接受者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著名地点发生的事实,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人情味,能表现人情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主题、大团圆主题等),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比较中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深挖题材,让立意深远

    题材好,还要力求挖掘出题材的深意。多层面的事情,采访得越全面、细致,报道越扎实饱满。

    2012年3月,太原市万柏林区圪繆沟村的一个农民拨打山西晚报热线,反映出生43天就寄养在自家的女孩(现在快长到3岁了)被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强行抱给另外一家人收养。她说,自己天天想孩子,希望能要回这个孩子。

    事情果真如此吗?我先列了大致的采访表:采访事件三方并从法律层面厘清寄养和收养的关系。搞清个例情况后再由点及面:福利院有多少寄养在外的孩子?为什么在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还要把孩子寄养在外?福利院是不是对孩子的去留有绝对权利?寄养家庭和孩子有了感情之后,应该怎么办?

    有了事前的预判,又在采访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方案,稿子最终以一个比较好的角度报道:

    孩子去了新家庭,孩子妈妈很伤心——从寄养妈妈的讲述切入。

    寄养妈妈牵线,收养妈妈动心——收养家庭实际是寄养妈妈推荐的,因为她早就从寄养协议上得知孩子迟早要找一户人家收养。事情到了这一点,有了看头。

    不能随时见孩子,寄养妈妈后悔——事实上,孩子已经适应了收养家庭的生活,寄养妈妈时常跑去收养家庭看孩子,而收养家庭不想让周遭知道孩子是收养的,便把孩子藏了起来,双方由此产生矛盾。

    福利院表示,现在的家庭收养孩子更合适——寄养妈妈年过半百,家里已经有两儿一女,且其他家庭成员并不愿意收养孩子。新家庭夫妻不到40岁,双方都有正式工作,显然比寄养家庭更合适。

    寄养父母承受离别之苦,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当时有590名孩子,其中490名寄养在正常的家庭。院里与这些家庭签订寄养协议,并按时给寄养家庭一笔费用。福利院依然是孩子的监护人,按照协议,福利院有权随时终止寄养关系,并对孩子的安置有最终话语权。许多寄养父母在孩子被收养后,心里都非常痛苦,但为了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们选择了承受。

    这是一个市井题材,有矛盾冲突,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要想把这些问题全部搞清楚表现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要做足幕后工作。

    巧妙切入,读者视角为上

    一篇普通的热线新闻报道是否成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自己还原成一名普通的读者,看看普通读者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得到了呈现。

    太原市火车站打车难是省城媒体持续关注了几年的一个问题。但车难打、宰客乱要价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因为市客运办的改革,这个情况得到了一些改观,有媒体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报道。

    对事件的持续关注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但角度需要注意。这家电视媒体说,新规施行后,要求每位出租车司机每月必须去火车站拉客四次,但由于火车到站时间不固定,常常会出现出租车司机来得不巧就得等客许久的情况,的哥对此颇有怨言。这是对出租车司机的一种关注。那么,对市民百姓呢?这个规定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吗?如何保证出租车司机会平均地出现在火车站呢?大家关注的是火车站打车难,记者没有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而是替的哥叫苦,似乎有跑题之嫌。

    除了关注读者的视角,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多读者反映线索的着眼点是在解决自身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背后有没有深层次问题,值得记者挖掘。

    比如,现在各种名目的纪念日很多,如果仅停留在常规报道上,忽略新闻的实用性、有趣性,就成了读者觉得没用、没趣的垃圾新闻。刚刚过去残疾人纪念日,有媒体刊发了领导慰问残疾人的照片、残疾人当日得到什么礼物的稿子,便交差了事。这对残疾人、读者有什么意义?相反,在对环卫工人的报道中,有媒体关注环卫工人冬日没有地方避风、喝热水的实际困难,促使一些临街商铺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息点。这样的报道不仅为环卫工人解决了实际需求,又增进了读者与媒体的互动,显然要更胜一筹。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

微评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南方尝试
《国色天香》引领戏曲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
借力公益慈善,提升品牌魅力
做接地气的“中国梦”
热线新闻如何保持关注度
专业报:在变局中坚持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