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做接地气的“中国梦”

——《每日商报》“中国梦·创业梦”报道的实践和体会

● 张伟达 《 新闻战线 》(

    中国梦不是抽象的概念,她是“人民的梦”,与老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紧紧相连。毫无疑问,为中国梦的实现鼓与呼是媒体当前及今后最大的社会责任,当然也是进行主题报道的题中之意。

    但话说回来,主题生动不等于主题报道生动。主题报道我们实践了几十年,许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综述包打天下。事实上,随着阅读载体、阅读习惯、阅读人群的变化,单一报道形式已满足不了读者要求,至少很难称得上“喜闻乐见”。

    如何改变主题报道刻板、空洞、与受众渐行渐远的说教印象?如何让我们的中国梦报道能激起回响,能对实际的工作有所推动?2013年6月份以来,《每日商报》紧紧围绕“杭商”、创业者、创富者和年轻人,组合拳、立体式推出了“中国梦·创业梦”主题报道,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好评。

    寻找“天地”对接点,生产有需求的报道

    何谓“天”?对中国梦报道而言,“天”就是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作为一张都市报,中国梦报道的“接天工程”不可能、也不可以面面俱到,但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出个性、做出特色、做出回声。“地”就是受众。“接地”当然要打破主题报道 “台上唱什么、怎么唱是演员的事;台下受众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是观众的事”的痼疾通病。根据自己报纸的定位,“定制”有社会需求的中国梦报道。

    《每日商报》是一张立足杭州地区,定位为“一张有用的报纸”的经济类都市报,它所服务、深耕的主要群体是“杭商”、创业者和创富者,这是和其他媒体有别之处。与企业家群体相比,商报读者群中更多的是梦想成为“杭商”、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有出彩人生机会的创业者和创富者。

    创业岂是易事。《每日商报》在组织“走转改”报道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满怀创业激情的年轻人,或因缺乏经验、资金和场地,或因手上没有好项目储备,或因信息不对称、缺少及时帮扶等原因,无奈放弃创业梦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3年10月,杭州市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7294家,创业大学生1.6万余人。2013年1~10月,全市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146家,创业大学生2576人。创业人群在增长,但这一数字占每年杭州大学毕业生比例依然极低。年轻人创业需要全社会营造氛围,更需要全社会提供帮助。

    那么,创业梦是不是“正宗”的中国梦?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就是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创业梦和求学梦、安居梦、致富梦等等,共同组成了“人民的梦”,组成老百姓的“出彩人生”。

    理解了“天”的内涵,明确了“地”的需求,就不难找到“天地”对接点。《每日商报》把中国梦的报道点锁定为:发挥自身“有用”、“服务”的特长,整合社会资源,助力年轻人实现创业梦。

    2013年6月份开始,我们联合杭州市工商联、杭州市成长型企业品牌促进会、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等,以创业梦统领,先后推出了《百位创业者心路历程》《青年创业指导名师团》《创业加油站》和《创业基地推荐》等一批特色栏目。报道推出8个多月来,已成为推动、激发、帮助在杭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一股正能量。

    融通前台与后台、平媒与新媒的发布通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光靠一张报纸、一篇报道的固有程式化传播已无法适应读者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因此,《每日商报》在策划中国梦报道时,就提出融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布通道,变单点发布为立体发布,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传播,让主题报道产生互动效果。

    最早推出的《百位创业者心路历程》栏目,每周一期推出三到四位“杭商”代表,是典型引路的平媒报道形式。不过,在这个常规报道里也融入了受众的需求,因为这些“杭商”代表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美”,但都是年轻人。以卖菜起步的杭州家点绿公司,就是一家大学生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起步3年,积累了5个配送中心,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这样的企业,让年轻的创业者们可感可学。即使是“高大上”,报道截取的也是企业家凤凰涅槃的历程。以杭州绿盛集团创始人林东为例,“心路历程”描写的是他如何走出“猎户烧烤”和“畅想网”投资亏损阴影,实现第三次创业的心路,读来可亲可近。

    除了常规的报纸宣传,《每日商报》依托新媒体中心报网互动优势,与自办网站18创富网、微博、微信、热线电话同步推出了“对话创业者”活动,把“心路历程”中报道的许多企业家“从后台请到前台”,以商报“创业导师”的身份走进报社,让有需求的创业者和创富者,有机会和这些企业家对话,创业的疑惑、困难通过热线得到帮助和疏解。

    从实体企业到网商,“青年创业指导名师团”活动推出至今,已邀请到60位知名“杭商”坐镇名师团。让主办者意想不到的是,交流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前来咨询的青年创业者,一些“创业导师”对创业者的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出合作邀约意向。

    打通报道与活动分界线,提升报道的生命力

    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在于有益社会、推动进步。中国梦报道能否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和推进,这是《每日商报》策划中国梦报道时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百位创业者心路历程》《青年创业指导名师团》两个特色栏目之后,我们还专门针对初创企业缺资金、缺项目、缺场地、缺人才等问题,推出了《创业加油站》和《创业基地推荐》两大帮扶栏目。凡有一定希望的初创企业,通过遴选之后,都有可能免费登上《每日商报》品牌版面《18创富版》和自办的18创富网,面向全社会对接资金、项目或人才等。而《创业基地推荐》则以直接对接创业者和园区为目的,给年轻创业者们提供实质性的帮扶。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有德清科技园、杭州市网尚创业园等多个大型创业园引入推荐行列。

    为打通报道和活动的分界线,提升整组报道的生命力,《每日商报》还把报道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版上延伸到版下。2013年11月23日,我们联手杭州江干区招商局、四季青街道,将60多家互联网初创企业带进刚刚落成的浙江互联网大厦,在商报主办的“创业·相遇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研讨会现场上进行入园洽谈。               

    发现需求,汇集资源,提升媒体的服务能力

    单向的、说教的报道模式已滞后于时代变化,平媒的任何报道包括主题报道要赢得读者,必须正视社会的变化,树立受众理念,以受众的视角,研究其需求和接受度。“创业梦报道”能引发在杭创业者的关注、肯定并产生互动,一个主要因素首先是报纸关注到了这个群体,用换位思考的理念,着眼这个群体的实际困难,并为这一群体提供实质性服务和帮助。报道和农民种地一个样,只有踏踏实实地站在土地上,才能知道地里缺的是肥还是水。

    平媒已从经营版面发展到了整合资源的阶段,但社会上的各种有用资源不会主动汇集到平媒身边,“走转改”活动是发现需求、汇集资源、服务受众的好路径。初创企业对接浙江互联网大厦的活动,就是记者在“走转改”时了解到大厦的招商压力,对接报社以汇集创业者需求的结果。

    平媒“内容为王”还是“服务为王”,一直颇有争论。其实两者同为一体,互不矛盾。内容体现引导力,也要体现服务力。内容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和服务。只有真正服务读者,才能吸引读者,最终实现价值传播。如果还是以说教的方式报道“杭商”创业典型,而非全程导入服务理念,“中国梦·创业梦”的读者欢迎度、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一位大学生创业者说得很实在:资讯这么发达,平媒吸引他的不是新闻,而是它的综合服务能力。

    (作者系每日商报社总编辑)

微评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南方尝试
《国色天香》引领戏曲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
借力公益慈善,提升品牌魅力
做接地气的“中国梦”
热线新闻如何保持关注度
专业报:在变局中坚持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