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色天香》引领戏曲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

● 郭 巍 《 新闻战线 》(

    《国色天香》作为天津卫视原创制作的中国首档明星戏曲真人秀节目,一改电视戏曲节目的传统路线,将戏曲曲艺的韵律与现代节奏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曲风。不论是从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普及传统文化、影响多元文化观念的角度上,还是在电视节目原创类型探索中,都引发了一波戏曲节目审美变革的风潮。

    重视戏曲本质元素

    《国色天香》挖掘戏曲深层次的价值,注重戏曲与流行音乐行业的自身规律,如重视编曲、舞台表现、音响效果等细微环节,并在节目中增添介绍选歌编曲的过程,把戏曲行业与流行歌曲中积累的精华展现出来。由此,电视节目整体审美趋势开始关注音乐本质的层面。

    赛制简单,符合传播规律。电视节目要想传播得更广泛,就必须简单、唯一,不要过于复杂的赛制过程。《国色天香》的赛制努力做到了这点,节目由三大核心部分构成,分别是一线明星、专家顾问团以及来自五个不同年代的500位具有曲艺素养的大众评审团。艺人倾情献艺,观众凭借当时的视觉和听感来判断选择支持率,专家顾问只对参演艺人的表现作出点评,并不参与评分和筛选工作。

    《国色天香》第一季,选择具有收视号召力的艺人,如霍尊、张远、丫蛋、黄征、李玲玉、叶童、杭天琪、汪正正等。这些艺人出道多年,在各自行业积累深厚,但是并不熟悉戏曲行业。《国色天香》音乐制作团队,均邀请具有多年从事一线歌手音乐及专辑制作经验的现场监制以及相当多资深音乐人。在戏曲方面,孟广禄、小香玉、吴琼、宋小川等曲艺名家加盟节目担任辅导老师,为歌曲的艺术质量和歌手的经典演绎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

    戏曲编曲多样化

    《国色天香》的舞台上,将戏曲曲艺的韵律与现代节奏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曲风,最核心的就是凭借编曲的细微心思使歌曲脱颖而出。对原流行歌曲进行配器,编配和声等技术的创作,将戏曲曲艺与现代流行乐的精华巧妙嫁接,艺术价值同时升华。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歌曲伴奏是歌曲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细节所在。

    流行歌曲的编曲界定。所谓流行歌曲的编曲,即在尊重原曲态度的基础上,融入某一风格的戏曲文化与韵律,实现恰如其分地再创作。根据流行歌曲的原曲素材,以整体规划的视角加以创作,赋予作品新的风格,它的特点就是对已有音乐素材进行编配与伴奏,是一种音乐创作的过程。

    全新的戏曲化编曲。《国色天香》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也是节目的创新之一,在于独具中国韵味的优质编曲,戏曲化的编曲赋予了老歌生命力和时代感。节目中的歌曲在编曲时,有两方面较突出。第一,更注意音乐结构和试用素材之间的对比,以推动乐曲的发展,并满足听众对音乐的期待感;第二,更注重音乐结构和试用素材的重复,从而更突出音乐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流行歌曲的编配在和声方面思维复杂化、结构多样化、进行自由化;在调性选择上,观念扩大化;在音色运用上,选择丰富化。这些变化提高了流行歌曲的艺术价值,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并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殊趋势,这种规律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和声的表述,“用多个而不同音的共鸣,处在同一个统一体里,这种声音需要某种规律支配,以便完成音乐思维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对耳朵产生一种矛盾的印象,这种矛盾要求解决,解决了才能使耳朵和心理得到满足。”

    合理的乐器配置。歌曲编曲时,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的配器是编曲者技术手法和艺术品位的彰显,合理的乐器配置不但可以为歌曲塑造个性化的音乐背景,而且能为歌曲在整体构思中增添一抹亮色。流行歌曲乐器的配置和使用要与歌曲风格、意境、内涵相统一。在不掩盖歌手声音特点的前提下,也要突显乐器本身的音色特征,更要在与人声的配合中达到与歌曲风格、意境、内涵的统一。在配器方面,《国色天香》的歌曲编曲遵循了音乐配器规律,并适时增添恰当乐器,使流行歌曲张扬着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歌曲中采用宽广深沉的民族调式,在前奏中加入戏曲特有的音乐符号。

    强化舞台的内在表现

    戏曲节目通过电视手段把歌手的舞台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舞台表现的广义理解不仅包括舞台的外在表现手段,还应包括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即对作品技术和情感的处理。

    追求歌曲艺术感染力。以往的戏曲节目注重外在的秀,对舞台表现缺乏深层剖析与理解,歌曲处理时往往只重视技术处理而缺少内在情感的表现,艺术性稍显苍白。而《国色天香》对歌曲的处理细化到每个乐句,使歌曲的情感表达具有层次感,力求歌曲的艺术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对情感的准确把握,并以自己的风格抒发,便成为对流行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重点。

    凸显艺人的个性及态度。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趋势不同,流行歌曲注重的是风格多变,而与戏曲曲艺的传统元素相结合,赋予了流行歌曲古老的民族气息。在唱法上,戏曲大师只负责明星在戏曲基本功与唱腔上的训练,不强调音色的统一、发声的位置,但重视歌曲风格的彰显、歌手声音的个性和处理歌曲的态度。通过戏曲化的唱腔,流行乐的风格深深地在歌曲上打上艺人自己的烙印。

    提升电视艺术创作价值

    《国色天香》作为一档电视节目,除了打磨节目内容,还要深入研究市场规律以及电视传播规律,在制作过程中搭建了七座桥梁,提升电视艺术品质,让“国色”添香。

    本土优势的创意呈现。在所有卫视还都在制作音乐类节目时,天津卫视对戏曲类节目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天津曲艺之乡的优势,将戏曲推向公众视野,尊重创意,上下通力配合,最终将新时代国粹盛宴呈现给观众。

    新老艺术的大胆结合。《国色天香》大胆将戏曲与流行元素进行二度创造,调和了传统与流行,让观众耳目一新。节目中涌现出了众多改编成功的经典歌曲,如杭天琪演唱的豫剧版《飞得更高》、丫蛋演绎的二人转版《HIGH歌》、黄征演唱的越剧版《涛声依旧》以及霍尊演唱的京剧版《千里之外》等,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作出了探索。

    大型节目制作中的群体化创作。《国色天香》体现了群体化的创作过程,避免了电视节目中由编导意愿支配节目,而造成节目呈现的局限性。《国色天香》从前期准备到舞台呈现以及后期艺术呈现需要各个工种配合完成,一首歌从定歌单、戏曲编曲、流行编曲、名家代唱、唱腔指导、身段指导到最后的舞台包装经历了七道重要工序。戏曲顾问、流行音乐总监和艺术总监三方配合呈现出最终作品,戏曲的改编老师就达到几十位,尊重传统戏曲韵味,充分体现出对艺术的尊重与传承。

    棚内综艺和真实娱乐的无缝衔接。在现代电视节目中,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呈现形式。《国色天香》巧妙运用真人秀和棚内综艺结合的方式,既有棚内综艺的一些元素,又把真人秀的一些真实记录嫁接过来,加入了很多曲艺名家指导的环节,更加突显真实性,让观众了解台前幕后,发挥了为观众普及戏曲常识等作用,将电视传播的手段做到了最大化运用。

    娱乐界明星的跨界使用。在电视传播中,明星是最能够将节目效果快速传播的媒介,而明星的运用也决定了节目制作水准。《国色天香》让明星由唱歌转为唱戏,这种跨界符合传播规律,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参赛明星全身心投入,也表现出了跨界的适应性。

    介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选题策划。很多中外专家研究表明,观众对于过于陌生以及过于熟悉的内容都不会有良好的收视表现,真正好的选题,是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内容。《国色天香》按照此规律进行创意,用熟悉的歌词与相对陌生的曲调,形成一种新的戏歌形式,建立起跨界交叉点,将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进行合理调配。

    原创节目的高收视传播。在当下的电视荧屏中,获得高收视率的节目多为国外版权模式,真正的原创节目面临着收视尴尬。《国色天香》积极探索原创模式呈现形式,将一个偏重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电视节目类型,借助现代舞台的技术手段与播出形态,获得了首期开播1.14%的收视率。平均收视达到全国同时段0.9%的表现,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再升华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以及现代电视艺术的规律性体现。

    为戏曲年轻化传播提供平台

    《国色天香》节目除了在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价值上进行不断尝试,还在戏曲年轻化传播的道路上进行有效探索。要让戏曲能够重新焕发光彩,把握住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至关重要,节目中邀请霍尊、张远、黄征、丫蛋等一批年轻观众喜爱的明星来唱戏,《国色天香》总制片人孙铁麟表示,“戏曲都讲究看角儿,明星有号召力,本身就是角儿了,粉丝们会关注他们的每一个扮相、每一次互动,继而发现原来京剧服装这么美,原来这叫豫剧,这叫越剧,那叫黄梅戏。如果80后、90后通过《国色天香》,能记住一件服饰、一个小唱段,都是好事。”《国色天香》传播过程中,与收视人群紧密相关,除了年轻观众,还照顾到中年观众,邀请杭天琪、李玲玉、汪正正等明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也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观众的审美日趋理性的今天,对音乐的态度与节目内涵价值的追求开始转向专业,除了上述对音乐本质的尊重外,节目中主持人对戏曲与音乐知识的普及,如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戏曲种类的特征、各种乐器的特点、点评嘉宾对歌手表现的专业点评等环节,对大众流行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中国戏曲传播进行了开拓性尝试。《国色天香》在原创戏曲节目的舞台上,引领大众重新建立对戏曲艺术的热情和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观,让戏曲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微评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南方尝试
《国色天香》引领戏曲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
借力公益慈善,提升品牌魅力
做接地气的“中国梦”
热线新闻如何保持关注度
专业报:在变局中坚持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