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握时度效的一场“遭遇战”

——《人民日报》“3·01”暴恐事件报道评析

● 苏长虹 《 新闻战线 》(

    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犯罪分子疯狂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9人遇难、100多人受伤。这起有预谋、有组织的恶性案件,发生在两会召开前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无疑是企图破坏两会前的团结祥和氛围。这次突发事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在这场“遭遇战”中,《人民日报》的报道站在维护稳定大局的高度,坚定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暴力恐怖的立场;展现了宽广的国际视野,有力回击西方舆论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准确把握时、度、效,彰显舆论引导的高水平,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一时间发声,表明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态度

    事件发生在3月1日晚9时20分。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即刊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消息,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严惩暴恐犯罪,保障人民安全》,明确表达依法严惩暴恐分子的坚定态度。这一“急就章”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快速反应机制的效力。文章指出,“迅速行动起来,以雷霆手段和有力措施,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我们就一定能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人民的幸福安宁编织起牢不可破的安全之网”。用词如有千钧之力,立场态度斩钉截铁。

    3月3日,《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发表《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云南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的综合消息,第一时间报道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一些国家支持我反恐的表态。一般来说,国际社会对某个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的反应较少出现在一版,更不用说在报眼位置。但是,鉴于事件的严重性、国际社会正义和友华力量的迅速表态以及突出舆论强势的需要,这样的特殊处理显然很有必要。

    两篇署名评论,充分展示国际国内报道的合力优势

    人民日报社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均设有分社,在国外设有39个分社,记者阵容强大,因此,在重大新闻发生时,国际国内记者联动,彰显快速反应能力,《人民日报》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3月3日,3版发表了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温宪撰写的评论《十足的虚伪与冷酷》;4日,4版发表人民日报原驻新疆记者王慧敏的评论《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两篇文章都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人民日报充分展示驻站记者实力、凸显国际国内报道合力优势的集中体现。

    《十足的虚伪与冷酷》是一篇典型的国际新闻评论。文章抓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西方媒体在报道“3·01”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双重标准”,予以有力批驳。这些媒体要么别有用心地在报道中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要么赤裸祼地引用受访者的话,声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表现出“群体性失明与乱语”,归根到底,就是要假新闻“客观”之名,行意识形态偏见之实。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哪怕死亡人数少得多,你们又将会怎样评判事件性质,你们会如此吝啬使用‘恐怖分子’一词吗?”文章揭露不久前美国政府不顾中国反对,将关押在关塔那摩基地军事拘留中心的最后3名维吾尔族囚犯移交给斯洛伐克,强调“美国政府对疆独分子的这一纵容态度无疑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人民日报社张研农社长肯定这篇评论“很及时,而且鲜明”,杨振武总编辑认为“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文章不仅在俄罗斯等国家引起共鸣,也受到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媒体的关注,形成了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

    《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一文的标题,摘自文中引用的一名维吾尔族干部在微信群里的声音——“昆明火车站事件,让我们心痛,让我们愤恨。新疆各族人民同样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我们要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文章引用作者的新疆朋友、网友的真情表态,说明必须把暴恐分子与广大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分开,说明“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着心,团结进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文章说理平和、实例充分,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

    四天舆论战“短平快”,重实效服务大局

    3月3日,《人民日报》2版用大部分版面,集中报道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赴昆明现场处置、社会各界通过自愿献血等行动支持反恐以及新疆各族人民和两会代表委员对犯罪分子的强烈谴责之声。3版连续3天集中报道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昆明暴力恐怖事件。这些报道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严厉声讨、坚决打击暴恐分子的舆论强势。

    3月3日,“3·01”严重暴恐案成功告破,犯罪分子落网,《人民日报》及时刊发消息。3月5日后,对事件的报道告一段落,《人民日报》适时将报道重点转向全国两会。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对事件的报道采取了“短平快”策略,确保了重大主题报道不被冲淡。

    回顾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两点启示值得回味。

    把握时、度、效,是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何时报,报多少?必须把握好时、度、效,这是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3·01”事件性质严重,影响巨大,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如果报道不能做到“短平快”,不仅影响两会报道大局,而且正中暴恐分子下怀,因此在充分形成舆论强势、事件基本平息后,及时转移报道重心确是上策。

    对时、度、效的准确把握,也充分体现在此次事件的网上报道之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认为,“能不能成功驾驭互联网,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关系到在舆论斗争新的主战场上,我们能不能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能不能引领时代潮流,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能不能赢得人心。”面对发生在昆明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CNN等西方媒体也给予了关注,却在“恐怖分子”四个字上打上引号,或极力避免使用“恐怖袭击”字眼,显得阴阳怪气、不情不愿。2日上午,人民日报微博以【对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美国媒体这样说】为题,编发温宪的见报文章《十足的虚伪与冷酷》,并以最大力度多次转发,得到网友的热烈反馈,累计转评3万余次。2日晚,人民日报微博又发出【CNN:为什么要在恐怖分子上面加引号?!】立场鲜明地进行质问:“面对发生在昆明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感同身受,予以谴责和关注。CNN也关注了,但在恐怖分子上面打上了引号,似乎是所谓恐怖分子的意思。CNN,你到底什么意思?请回答!”3日晚,人民日报微博又转载人民网图表,发布微博【外媒对中外两起恐怖事件新闻用词对比】,并鲜明指出: 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CNN等西方媒体或集体性“失明”、“失聪”,或有意识地淡化暴恐、同情暴力。而在一年前“伦敦砍杀事件”发生时,他们在新闻措辞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引导网友思考:这是为什么?

    面对美国媒体的双重标准,人民日报微博与《人民日报》、人民网充分联动,通过质问反驳,表明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发挥了党报微博在网上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多方挖掘潜力,是提高报道质量的有效途径。从报道数量上看,截至3月5日,《人民日报》共发16篇报道和5张照片,这对一次重大事件来说不算多。但之所以成效明显,关键在于精兵出精品。其中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看似不直接相关的编辑记者能敏锐把握新闻点,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都做有心人。

    这次王慧敏能及时在《人民论坛》出手,就与他曾在新疆工作过、对新疆既有感情又有深度了解密切相关。驻美记者温宪的评论,当然首先反映了他对当地涉华舆情的密切跟踪和深入分析,但同时细心的读者也记得,曾任驻南非记者的他,去年在曼德拉逝世后,根据自己与曼德拉的交往,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上发表了精彩的头条文章《追忆伟人曼德拉》。这种在重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并且将所思所想及时见诸文字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我们也需要更多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在关键时刻更好地展现记者的实力。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研究部)

《漫说快评》:创新党报表达的“微武器”
把握时度效的一场“遭遇战”
典型创树:用“声音”塑造形象
眼前一亮 心头一动 掩卷一思
情感叙事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向采访要深度 向情景要细节
体育报道须剔除暴力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