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深层次娱乐传播

● 李 滨 王云峰 《 新闻战线 》(

    2013年第四季度,湖南卫视一档名叫《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迅速蹿红,“零差评”、高收视,一时成为荧屏焦点。该节目虽然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但是在经过本土化改造之后却赶超了韩国原版的人气。《爸爸去哪儿》在时下众多娱乐节目中另辟蹊径,构建了一种深层次娱乐传播的范本,对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电视综艺升级转型的逻辑追求

    自《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节目兴起至今,中国电视娱乐已经历了20余年的迅速发展, 节目形态不断更新换代,娱乐的精神元素不断扩展到电视传播的各个领域。然而,娱乐浪潮的汹涌也不可避免地暴露甚至放大了中国电视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突出体现就是,大多数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浅表化,乃至低俗化,人文内涵和精神追求相对匮乏。过于强调感官快适、缺乏内涵建设的“逗乐”节目充斥荧屏,而在竞相克隆、追逐的电视娱乐氛围下,变相炒作、感官刺激的不断强化等几乎成为电视物欲盛宴生产的共同手段。

    这一局面显然难以为继。一方面,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并不符合中国电视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而一味被动模仿跟风的媒体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在收视格局中的落后位置。另一方面,低层次的娱乐内容虽可能喧嚣一时,但终究会导致观众的疏离,并容易引发社会质疑。尤其是“限娱令”颁布以来,中国电视尤其是上星电视面临新的传播生态、市场格局和竞合选择。重视娱乐节目的品质建设,促进电视综艺的升级转型已成为电视娱乐传播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无论是上星媒体还是地面媒体,都已将节目创新作为打造高端影响、提升竞争能力、拓展收视市场的重中之重,并紧锣密鼓加以实施。而综艺娱乐类节目则注重创新,更多地注入真情、体验元素和互动交流,更加注重节目的文化品质和美学追求。如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以“梦想照进现实”为核心节目理念,围绕“梦想”的实现铺陈“小人物、大梦想”的转述空间,置换电视纯娱乐的表述形态,消解了浅层的电视娱乐结构,以平民化的叙事角度贴近民众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周立波的表现,带着现实的拷问,也带着良知的温暖,使节目更有梦想落地的亲和力。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由此获得不俗表现。2013年湖南卫视播出的《我是歌手》节目也同样超越了一般的“音乐秀”范围,其对参演歌手台前幕后的原色记录也占据了节目很大部分内容,从而在单纯的音乐欣赏之外开辟了一条与观众精神交流与共振的成功路径。

    这就使电视综艺在“悦耳悦目”之外,进入到了“悦心悦意”的层次。电视娱乐也具有了更多韵味,在受众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心理冲击效应。上世纪末中国电视界兴起娱乐风暴以来,电视节目类型几经嬗变,但娱乐的精神内核基本上停留于“悦耳悦目”的逗乐层面。然而,“悦心悦意”、甚至“悦志悦神”才是娱乐的较高阶段。电视不是善于表现思想深度的媒体,但是电视以艺术方式呈现真、善、美的探索却是没有止境的。以对真、善、美的清新呈现,通过真、善、美本身的魅力去拨动大众的心意和神志之弦,给人们以充实而非肤浅的喜悦,才是电视的真正力量。这一观点,也同样可以在最近热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得到印证。

    深层次娱乐节目的成功范本

    《爸爸去哪儿》源自韩国MBC电视台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原版本的节目形态为五位明星父亲与自己的子女一起到偏僻的村庄或是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数日,或是过夜旅行体验与爸爸相处的过程。相对于原版,湖南卫视版本重点突出一对一亲子间的互动及变化成长,而在任务设置和环节挑战上也更加具有难度,以强化节目的戏剧性。这种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主要考虑了国内收视特点、节目播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从收视效果看,湖南卫视版的收视份额在央视索福瑞48城测量仪中一度达到23.22,并直接带动了原版节目在国内视频网站的收视热度。

    在惊叹该节目在收视上对其他节目的挤压和冲击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去哪儿》对电视综艺在娱乐内涵上的纵深开拓,可以说它构建了一个深层次娱乐节目形态的成功范本。就当前主流综艺娱乐看,歌舞、游戏、竞技等往往是节目的主要元素。如老牌的《快乐大本营》以明星加游戏为基本框架,近年暑期档一度大热的《智勇大冲关》等户外挑战节目以游戏的紧张和狂欢作为主要看点,《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则结合了唱歌和竞赛等表现元素。这些节目娱乐性十足,但人文性、知识性相对欠缺。《快乐大本营》一度加入《科学实验站》板块,《超级女声》一度宣称“青春、梦想、励志”的主题,但事实上很难在娱乐内涵上实现相应节目的质的飞跃。《爸爸去哪儿》则在保持娱乐节目的特质之外,又始终追求一种意义的张力和精神层面上的对话,并达到了一种微妙的中和境界。

    童年的镜像

    节目中来自明星家庭的孩子们让人刮目相看。小Kimi小小年纪却很懂道理,从不胡闹;王诗龄才4岁就已经学会“公关”;天天是爸爸的温柔贴心袄;小石头很有担当像个大哥哥,而田亮家的Cindy,明明爱哭,刚一离开爸爸却能迸发出超强的独立能力,还能帮助小伙伴。五个孩子,或萌或甜,或娇或倔,或大哭大闹或霸气十足,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又都在爸爸和同伴的帮助下“改弦更张”。节目中的孩子虽然来自于明星家庭,但与普通孩子并无二致。孩子的智识、情感在节目中反复渲染,构筑出一片童真的梦幻乐园,这里有明丽的妩媚、缄默的温雅,更有游戏的欢畅。只有儿童的游戏才是更加超功利的,也是更加令人愉悦和向往的。 

    对于儿童观众来说,他们被节目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在节目中直接观照到自己。他们的情感和心理节奏随节目的进程而起伏,进而获得宣泄和补偿。对成年观众来说,也能从节目中重新体验一回童年的旧梦。

    父爱的摇篮曲

    与孩子们的乐园对应的是爸爸们的世界。《爸爸去哪儿》同样邀请明星出镜,但他们的身份却主要是“爸爸”,参与、干预自己幼小孩子的生活细节。在遭遇孩子哭闹时无奈,在面临做饭时手忙脚乱,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时捉襟见肘。王岳伦在节目中说自己是个不太专业的爸爸,田亮说自己对女儿有点太溺爱,而在这后面,折射的是每一个人不同的教育方式——张亮“哥俩好”式的教子方法,田亮是个“道理老爸”,而林志颖则是“超级奶爸”。

    节目中爸爸们的角色担当各有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想法。相对来说,父爱在中国家庭中往往是严肃的,不那么显豁的。以致给人以“父爱缺席”的印象。但在镜头面前爸爸们无一不流露出深深的父爱。让爸爸来带孩子,是节目的重要创意。而正是“跟爸爸去旅行”这一特殊情境里,中国式父爱得以集中呈现,并因主角不同而各有差异。在爱的摇篮曲里,孩子们对各自的爸爸无比信任,对爸爸的依赖则是对父爱的重要回馈。这种宁馨、充满柔情蜜意的天伦之乐极具感染力量,让人们更想做父亲,让爸爸们更想带孩子。                

    快乐的意义交流 

    韩国电视文化往往带有一种追求幻美的精神气质,并擅长对个人情感的细微捕捉和渲染。这从近年的流行韩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也天然地带有这一趋向。童真和父爱奠定了节目的温情基调。而乡村、海滨、小镇、田野等宽阔的地域环境为《爸爸去哪儿》提供了清新的自然氛围,摆脱了城市的喧嚣不安。节目中不断映现的蓝天、青草等镜头与节目的整体内涵可谓相得益彰。可以说,这是一曲爱与美不断强化的抒情小调。这对于都市现代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爸爸去哪儿》设置爸爸带孩子单独旅行的假定情境,一次又一次面对陌生环境、解决生活问题。五名明星爸爸真实呈现出不同个性、能力、态度,五个孩子萌态各异、反差强烈。其间状态百出,意外频发,如同影视剧的五条平行蒙太奇,磁石般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导引着观众进入观赏的愉悦之中。

    《爸爸去哪儿》给观众带来的快乐体验,是多个层面的。节目带来的快乐绝非单纯的快乐,而是一种令人充实的快乐。观看是一种观众不断“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活动。小孩的天真固然惹人怜爱,也不断引发观众的反思和比较,每个小孩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和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爸爸们在镜头前的表现及流露的教育理念也是一面镜子,让观众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想法。所以,节目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在不断召唤着读者的意义交流。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是一种现代的新型亲子关系,感受到的是父子、父女之间的温情与亲情,过后可能想到的是“爸爸”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并进而将“爸爸”泛化为“家长”,引出父母和上辈人对亲子(孙)教育的反思和启迪,乃至更大层面上的对下一代的教育。

    创造充实的快乐内涵

    席勒说,“游戏冲动”是构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桥梁,社会个体通过“游戏”来获得审美的需要,不是单纯为了游戏而游戏。对于综艺娱乐来说,促进快乐与意涵、情与理的完美结合也应成为电视工作者们的自觉追求。过于偏重快乐,则易流于浅薄;过于偏重意涵,则有说教之嫌,难有大众传播的效果;二者并茂,使人在快乐中不自觉地反思和回味,有所启发和感悟,则可谓之充实的快乐。

    《爸爸去哪儿》节目在国内电视界的启示意义,恐怕就是典型地诠释了如何创造充实的快乐。爱与美,智慧与诙谐,在节目中微妙地结合起来,多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理性。这种深层次娱乐形态的出现,必然对电视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华一个深刻考验。实际上,这种深层次娱乐在早前的电视节目中即有尝试。正如前文所言的《中国梦想秀》《我是歌手》等。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以脱口秀的形式,彰显各行各业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分享他们的专业智慧和人生经验,同样是对提升娱乐品质和内涵的一种较有明确意识的努力。

    如何生产深层次综艺娱乐?从《爸爸去哪儿》的经验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题材的选取上,突出强调其对快乐和意涵的粘连度与挥发性。题材的选择是节目创造的第一步。好的综艺题材如同富矿,便于发生娱乐效果,也易于纵深开掘。因而,“魅力”是这类题材的显著标签,而与社会关联的话题性则是要进一步考察的标准。《爸爸去哪儿》以童真和父爱为重要看点,同时也牵涉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怎样做父亲?孩子该如何培养?这一题材十分巧妙,但也具有唯一性,难以再生和模仿。

    电视综艺“大片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制作水准和技术实力的作用将更加重要。《爸爸去哪儿》动辄上千人的摄制团队、全国各地到处飞的高端大气以及后期各种出神入化的剪辑和字幕,为节目的观赏效果增色不少。《爸爸去哪儿》属于带有虚拟性质的旅游生活题材,制作团队如果没有对画面、细节、场景的敏锐捕捉、凸显和剪接的创作能力,是很难取得娱乐效果的。该节目由真人秀节目《变形记》原制作团队倾力打造,摄制经验较为丰富。从播出的实际情况看,也几乎达到了电视剧集的水准。

    凸显高素养的电视创意人才的重要性。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文化心理,创造具有奇思妙想的电视作品的创意人才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电视综艺的升级转型更是以这一类创意人才的存在为前提。

    (作者李滨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与文化系访问学者;王云峰系湖南卫视高级编辑)

“80后”新闻工作者状况调查
报刊“软文”辨析
“中国故事”的网络表达
信息传播与媒体行为的哲学考量
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深层次娱乐传播
试析美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低碳发展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