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点评

《 新闻战线 》(

    为“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创意喝彩

    ● 风  吟

    3月13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一版(9版)头条,从报道内容到编排处理,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头条报道以《总书记的两会时间》为题,用图解的形式,回顾梳理了两会召开11天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日程安排。左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笑容可掬的照片:胸前佩戴的“出席证”、盖子放在一旁的茶杯和发言时的动感手势,让人觉得十分亲切平和。

    大标题《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做成两行,以蓝绿渐变网底相衬,配以大会堂外景照片,既自然又活泼。细节处理更见匠心:特意将“的”字变小,将“间”里面的“日”字换成指示时间的钟表图示,增添了形象感与生动性,也象征总书记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密,就像钟表指针那样停不下来。

    头条内容的区域边界用一条带有时间轨道标记的线条勾勒,轨道上的黄色圆周点与具体日期相关联,使每一天的日程安排和这条时间轨道有机地连在了一起,这条时间轨道不仅有自己的内涵,也将版面区域进行了清晰的划分,非常巧妙。

    这样的报道手法在人民日报还属首次,值得认真总结。首先是视角独特,用日程安排展现我国领导人的亲民与实干,非常生动;其次是手法灵活,将图表的运用创新性地替代文字报道,简洁直观,方便读者阅读,可视性也很强,非常巧妙。较之传统方式的文字叠加或数字罗列,这种做法在契合读者现代阅读方式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让黑白间的文字排列有了情感温度。

    这次突破创新带来很好的传播效果。“总书记很辛苦,保重身体!”“支持习总书记!”“亲民、实干”“务实、创新,赞!”“形象,新意,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热情洋溢的网友留言,在让我们深感党报桥梁纽带重要作用的同时,更为适应读者需求所做的努力得到认可而感到欣慰。

    《两会e客厅》做足“e”文章

    ● 寿  川

    每年如期召开的两会,不仅是国内外舆论追逐的焦点,更因视角、速度、创意、技术等的比拼而成为全球新闻媒体大战的角逐场。作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主阵地,今年的两会特刊一经亮相,便以形式新、内容活、版式靓、服务性强等特点,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每天8个版的特刊,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要数特刊一版的《两会e客厅》栏目。这是今年专门开辟的一个全新的全媒体栏目,报道围绕改革这一重要主题,邀请10位政府官员、7位全国人大代表、3位全国政协委员和10位专家参与对话,问与答不仅直面改革难题,更注重探寻改革路径,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党和政府工作,多渠道地回应了群众关切。版面架构与组织突出“e形态”、“e内涵”和为今后新闻报道带来的“e思考”,为党报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从内容上看,《两会e客厅》栏目共组织对话11场,围绕市场准入改革、单独两孩政策、粮食安全、营改增、银行改革、养老、教育公平、保险市场化、民营银行破冰、中美关系、统计改革等话题,通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之口,解读政策内涵、明晰未来方向、探讨发展空间,这些话题都是社会热议的焦点,更是改革的重点领域。主持人提问尖锐,做客嘉宾各抒己见、坦诚交流,解读分析有的放矢,思考建议针对性强,像《不唯GDP论英雄以何论英雄?》《大数据时代统计如何应对?》《很多人担心,养老金究竟还能不能发得出?》《社保领域还有哪些“马上启动”的改革?》《对近期互联网保险出现一些问题有何看法?》等,既让政策的制定者洞悉地方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民众对部委改革推进的了解,体现了该栏目与以往报道不同的锐度与温度。

    《两会e客厅》呈现方式上的最大亮点,是将与专家的对话内容通过多种新媒体渠道进行全方位展示,传统的文字报道与录播现场照片相配合、受访人的核心观点与网友的反馈相呼应,“改革话题点赞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读者对改革的期盼,二维码视频则完整直观地将读者带入第一现场。整个报道有官方解读、有专家观点、有民间声音,通过两会特刊和人民网访谈专题,以及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微博、微信、手机专报、手机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渠道,做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纸媒上,每一块方寸之地,都充满引人眼球的看点;在纸媒外,通过多种e形态使报道得到N次传播。这种“1+N”的模式,实现了对新闻的全方位报道,给读者以立体的、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满足了受众的“全方位”接触,从而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媒体盛宴上的“招牌菜”

    陈利云

    3月3日,中国进入每年一度的两会时间,而评论作为体现人民日报权威和特色的旗帜,更是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初步统计,截至3月14日,共推出相关言论66篇。这些言论不仅有深度,有分量,而且内涵丰富,鲜活生动。如果将两会报道比喻成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那么人民日报的评论堪称宴席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党报“招牌菜”。

    抓住契机,发挥优势。要闻版主要以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钟声》《人民论坛》等重点栏目为主,从国内外不同视角就两会议题进行论述分析;评论版在依托《人民观点》《人民时评》《评论员观察》《名家笔谈》等栏目及时发声的同时,还推出了《两会议政录》专栏,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为代表委员提供抒发见解、表达观点的平台,针对性更强,落点也更实;理论版则通过《学者论坛》等重点栏目,就两会上的重点、热点内容进行专业分析、理性引导;特刊主要通过《两会观》这一新设栏目,结合两会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评说……这些言论文章或单篇,或系列,或宏观,或微观,或国内视角,或国际视角,全方位对两会进行深层次挖掘和阐释,和两会特刊形成了呼应配合之势,进一步夯实了舆论引导主阵地。

    多元视角,深入挖掘。早在两会开始前,人民日报就在头版推出“寄语两会代表委员”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从激发新优势、期待好声音等方面,表达对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期待,为两会进行及时、有力的舆论预热和铺垫。两会期间,推出评论的频率更高,题材和样式也更为丰富,切实体现了舆论风向标的作用。

    其中,既有紧扣新闻的“及时跟评”,像围绕两会开、闭幕式推出的社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的解读,以及就两会期间的三八妇女节做出的延伸思考等;也有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总部署设置的议题,像3月4日起《评论员观察》栏目推出的“深化改革看两会”系列评论,着眼于一年来的改革举措和成效,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达百姓对两会的关注和期待。还有3月5日起《人民观点》栏目推出的“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思维分别进行阐释分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方法。

    两会期间的评论文章,既有结合两会一些重点、热点议题进行的梳理分析,像3月10日的《读懂自贸区的改革深意》一文,着眼于两会上有关自贸区复制推广的议题,对什么是自贸区、为什么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等进行思考解读;还有着眼于会内外一些细节,从微观视角切入做出的跟进挖掘,像3月5日的《尽心履职,从放下手机始》一文,由不允许两会代表委员开会玩手机这个细节,折射会风的改善,反映代表委员尽心履职的务实之风。

    不同版面,不同视角,重头言论,持续发声,进一步拓展了两会报道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党报主题宣传注入了更多新活力。

    改进文风,创新表达。人民日报抓住两会这个有利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文风的要求,努力在创新观念、创新表达上下工夫,力避八股文、模式化,屏蔽“正确的废话”,每一篇都注重以尽量简短的篇幅,尽量精练的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既着眼宏观又立足微观,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既明晰问题又思考出路,在启迪心智、提供启示的同时,也实现了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以3月3日《人民论坛》栏目《声音的力量》一文为例,全文虽只有900余字,但文章巧妙运用排比、引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就代表委员应如何发声进行铺陈和延展,文章多短句短段,引经据典,例证充分,张力十足,通篇洋溢着一种激昂的气势,有思想,也有温度,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也有循循善诱的带动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人民日报今年的两会评论,少则四五百字,多则千余字,篇幅都不长,但不论是要论、政论还是时评,不论是选题、文风还是语态,都体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或平和说理,或循循善诱,或一针见血,或辨证论析,没有浮于表面的咬文嚼字,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评论的“沟通”功能得到强化,可读性和吸引力也得到提升,不仅让媒介盛宴上的这道评论“大餐”更具特色、更有味道,也为写好党报评论积累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祝晓虎

    《会内会外看门道》:创新主题报道的生动实践

    ● 赵  伟

    今年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第8版(第16版)《会内会外看门道》栏目,围绕两会的重要议题,精心组织和策划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内涵丰富、鲜活生动的主题报道,成为两会报道的亮点栏目。

    把会议主题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充分回应社会关切。《会内会外看门道》栏目,在组织与以往历届两会同样内容的主题报道时,从不一样的视角切入,呈现出新气象,给人以新鲜感,探索了两会报道的创新之路。

    像3月7日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走来》,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说起,介绍其起草准备、修改完善、正式审议、会议批准各阶段流程,并重点报道了“报告”密集征求意见、千锤百炼的形成过程和代表委员们发扬民主、畅所欲言的审议、讨论场面。这篇报道及时回应了公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的信息需求,既有可读性,又有知识性,体现出党报实实在在服务公众的意识。

    还有3月11日的《代表委员:“进”“退”有法有据》,力争从新视角切入,做得出彩。文章首先介绍了新一届代表委员名单人数上的变化情况,再通过记者的深入挖掘,详尽、全面解读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辞职、罢免程序。同时,这篇报道也正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个别代表委员道德败坏的质疑,因此成为当天引人关注的焦点。报道既做出了深度,又有亲和力和贴近性,非常吸引眼球。

    标题更加口语化,在简短、平实中体现生动,让人过目不忘。像3月4日的主标题《打开两会的窗口》,通过对“窗口”一词的巧妙使用,既生动形象地宣告了两会时间的开启,也激发了读者探究“窗口”里面世界的兴趣。3月9日的《行进中的两会越来越自信》,阐明本次两会对国内外媒体的开放程度,该标题第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开放、自信的感觉,显示了大胸怀、大气度。还有3月10日的《会下勤“跑腿” ,会上多“张嘴”》,巧用了“跑腿”、“张嘴”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代表委员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提案,心系民生,建言献策,在吸引住公众的目光之时,也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很有新意。

    图表的搭配使用,更加巧妙、浑然一体,丰富了视觉元素。3月7日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走来》报道,用了一张图表(见本页图),显示了2013年、2014年两次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的不同之处,非常清晰明了。这张图表摆脱了文字叙述上的冗长感,使得版面表达上更加直观,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也使公众能更好地理解本次两会的“关键词”信息。

    还有3月4日为《打开两会的窗口》报道配发的图表,对人大与政协性质、法律地位、职能、组成等方面的介绍,层次结构清晰,色调喜庆热烈,既方便了读者阅读,又烘托了两会气氛。

增强媒体融合度 提高版面可视性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点评
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模式
改进文风 做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