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蹲点日记》:从“流水账”中提炼新闻主题

苏亦锋 《 新闻战线 》(

    如何提炼主题,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在2013年上半年温州商报财经新闻部推出的《蹲点日记——我跟老板跑一天》系列报道中,如何在一天平淡的“流水账”里,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现场报道,成为摆在采编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前期多篇《蹲点日记》的采写摸索,经过报社领导和采编人员多次深入地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如何从“流水账”式的新闻素材中提炼主题的“四化法”,并以此来指导记者的采写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共性化:从共性中归纳主题

    这次记者蹲点采访,没有线索,没有事件,没有猛料。跟老板跑一天,工作是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事情是平淡的、属于细水长流型。如何在平淡的“流水账”里选出有共性的素材,归纳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是每位参与采写的记者先要思考的。

    我们一位记者蹲点采访温州美莉达装饰扣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美勇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从早上7点55分开始,到晚上10点13分,这位老板一直工作了14个小时,记者详细记录下期间的13件事,共有2600多字的文字素材和40张图片素材。面对这一天中的13件事,如何提炼一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位报社编委会成员、一位部门主任和采访记者,4个人讨论了两个多小时。记者开始提炼的一个主题是“疯狂的电镀”。大家讨论后觉得这个主题反映不出老板的特点。讨论中大家觉得13件事中有四五件事都有共性的地方——“老板的取和舍”。后来,以老板的“舍得”为主题贯穿全文5件事,其余跟主题不相关的事都舍弃。3月5日,《黄美勇的“舍得”经》一稿刊发。此稿子主题突出,文风轻松,有细节,有故事,有情感,可读性强,被报社评为好稿。

    此外,《孙安远开春“三急”》《“小微”老板金亮访一天的“四种角色”》《女掌门徐一云的牵挂》《“挑事者”虞文品》《顶丰“家长”何克新》《“创二代”的困惑与坚持》等稿件都是记者从一天的“流水账”中找出共性并归纳出主题的。

    从采写实践看,从“共性中归纳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采访时要“贪心”,要做录像机,全方位跟踪做好观察、记录和摄影,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尽量多地收集素材;二是材料运用时要舍得,要做裁剪机,跟主题无关的材料一定要坚决舍弃,只有这样主题才会集中、突出。

    独特化:从个性中展现主题

    这里所说的“独特”和“个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人物个性鲜明,二是人物的行为或思维独特。

    王振滔是温州商界的名人。记者跟他跑了一天后,用心记录了很多事,但在提炼主题时也遇到了“难题”。因为王振滔是名人,如果写“王振滔的一天”,也能吸引读者,但人物和行为没个性,主题不突出,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后来,在记者采访的材料里,我们发现王振滔看问题、处理事情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比如王振滔看待员工上班的问题,不是看员工是不是迟到了,而是看员工的精神状态好不好。他说,员工迟不迟到不重要,但精神状态很重要。据此,我们讨论提炼出了“王振滔与众不同的视角”这一主题,写出了《王振滔的“第三只眼”》一稿。

    《古稀老板的创业梦想》和《方兴余的“技术狂”范儿》两个稿子,也是从人物个性中提炼出主题的。首先,这两个人物都极具个性,一个是75岁的老板,一个是“技术狂”;其次,他们的行为处事也都有其个性的地方。古稀老板邱迦易为了梦想,40多年孜孜不倦,60岁后再创业,展现的是“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温州人精神。“技术狂”方兴余无论是将“销售员”劝进车间,还是考察团来访时总“掉队”,反映的是温州老板对技术的痴迷和“技术强企”的理念。

    有个性的东西,往往特色明显;与众不同的人或事,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焦点化:从场景中提炼主题

    现场新闻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在一天的现场采访中,会有很多场景、片段,我们常常只选取其中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场景来展现新闻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一位记者跟浙江三浃包装有限公司总裁黄银林跑了一天后,详细记录了4件事。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板主持的营销会议。会议上,这位老板重点讲如何讨债?事后了解到,这位老板对财务极为重视,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企业近年到账率一直维持在97%左右,促使了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这正好和温州一些资金链出现问题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我们在主题提炼的讨论会上,决定舍弃其它3件事,让记者把镜头集中聚焦到这次会议上,写出了《旁听黄银林“讨账课”》,来反映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性这一主题。由于此稿主题针对性强,稿件刊发后,引起了不少温州企业老板的共鸣。

    另外一位记者也一样,在温州一家女装企业蹲点采访后,记下了6个场景、片段,其中有在车间、办公室、会议室、家里等场景,反映的情况比较多、杂。有反映生产、管理的,也有反映尊重人才、子女相处等。后来经过讨论,大家觉得应该把笔墨集中到“一次争论上”,写出了《“风笛”开春第一场争论》一稿。稿件从这次争论反映出企业订单多、生产能力强等“开门红”这一主题。

    在主题提炼中,记者经常会提到,面对多个场景和片段,该如何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展现和体现新闻主题呢?我们会先问记者两个问题:一天蹲点,什么场景让你印象最深刻?这个场景所展现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热点是否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有不错的答案,我们就会选择其中的场景来挖掘、提炼主题,比如上述的“讨债课”和“争论”。

    差异化:从反差中凸显主题

    新闻,应该具有新意。有新意的东西,往往出人意料,跟想象中的印象有差异。在现场新闻主题提炼中,要用心寻找这种反差因素。

    在《蹲点日记——我跟老板跑一天》系列报道中,由于报道对象的身份已经确定,那我们在提炼主题时就要注意:报道人物的身份与所做的事是否形成较强的反差?是否给人以意外、惊讶之感,其新闻性也正体现在这种反差中。

    《阿董开着大奔去种田》作为《蹲点日记》的开篇之作,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反差。一个开奔驰车的大老板,不在城市的大公司里上班,而是去乡下种田,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新闻主题突出,吸引读者。“老板下乡种田”这个主题,非常吻合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种养业的精神。

    《山村企业老板杨永听细算国际账》和《家庭农场主最怕“没地”种》两稿,也是利用“反差”思路来提炼主题的。记者跟山村企业老板杨永听跑一天后,开始酝酿了两个报道主题:一个是“老板的喜忧”;一个是“土老板算洋账”。后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觉得“老板的喜忧”这个主题不突出,太泛太平淡,从而选择“土老板算洋账”这一有反差的报道主题,以此来反映温州山村企业老板的国际视野。而记者跟温州首个家庭农场主项贤治跑一天后,发现这个“职业农民”,最怕的却是“没地”种,他的农场面积逐年在缩小。他称,如果土地流转不到,他也会失业。我们讨论后觉得土地本来应该是农场主最不缺的,而现在却成为他最担心的,就以这种反差来提炼主题。“农场主最怕没地种”这一反差明显的主题,新闻性和针对性强,能及时反映出家庭农场主的呼声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阿董开着大奔去种田》,还是《家庭农场主最怕“没地”种》,其标题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反映的主题也都很有针对性,非常吻合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从这几篇文章看,反差越强烈,对比越鲜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往往越明显,新闻主题越突出,传播效果也就会越好。

    (作者系温州商报财经新闻部主任)

话说数据新闻
《蹲点日记》:从“流水账”中提炼新闻主题
历史文化报道中的“新闻元素”
节目主播的内外兼修
深耕条线 “捕获”新闻
影视周刊:专业化还是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