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与开发商合作——社区报的商业模式

史永庆 《 新闻战线 》(

    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社区媒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不管是都市报受到互联网冲击,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家都在寻找打开未来的那扇门。

    打开那扇门

    纵观全国各大城市目前已经创办的作为社区媒体之一的社区报,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区县城市拓展开发的社区报;二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将一座大型城市细分为几块,并因此创办几份与之相匹配的社区报。

    而重庆晨报社区报,则开全国先河,走出了一条与开发商合作的道路。

    “社区报”,对于眼下都市报泛滥的中国,还是一个比较生僻的词汇。起初往往为长期从事传媒的人所不屑。的确,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社区报不仅是地域范围的缩小,报道的高度也将大打折扣。

    但君不见,都市类媒体在互联网以及手机终端类媒体微信等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和加拿大,其报业市场由于社区报的支撑,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究其原因,发达的社区报产生了重要作用。社区报在美国已经拥有200年历史,被美国媒体界称为真正的霸主。去年,全球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斥巨资收购一百多份美国社区报,更是让外界一片哗然。而与其相邻的加拿大,更被誉为社区报王国。

    从载体的属性上说,互联网对于纸媒,不仅廉价地使用了纸媒上的大量信息,使其成本优势凸显。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在便捷和时效性上都更胜纸媒。

    从新闻角度看,互联网上的新闻,从层次上和覆盖上在不断向上开拓。

    留给纸媒的空间在哪里?

    一是新闻内容向下走;二是渠道建设向下走。

    面对互联网的来袭,很多纸媒选择了报网互动与之抗衡。而《重庆晨报》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渠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任何新产品都可以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媒体集群,而内容的核心建设,则是以纸媒记者为基础。

    走上那条路

    在《重庆晨报》创办社区报之前,我们对全国乃至已经成熟的美国社区报进行了调研,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对社区的认识。

    我国各大城市经过之前30年的大拆大建后,目前已基本实现居民生活社区化。但随之配套的社区文化、邻里文化、社区文化管理等远远没有跟上。这为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社区报生存的土壤是该国居民生活和工作场地相对集群化。也就是说,美国人很多在大城市工作,但下班后生活的地方却在城市周边相对安静无污染的地方,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与大城市之间有直接的分割线。

    而中国目前还无法达到这样一个生活水平,绝大部分居民既在城市中心工作,也在城市中心生活。我们的城市又通过行政手段被划分为若干块,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人在生活水平、文化层次、精神领域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大家相互之间并不一定有较强的认同感。

    我们认为,社区的划分首先应该解决这些问题。与开发商合作办社区报,在地域认可和生活水平等方面,较按照地域划分的社区更接近真正的社区概念。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多大数量的人群才能够具有商业价值,一家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能够达到这个数字吗?广告主认可吗?经过市场调研,我们认为在人口基数众多的中国,社区报覆盖的人群必须在6万以上,方能拥有较强的商业价值。

    而重庆的开发商中,刚好拥有这样的土壤。

    2013年8月8日~8月9日,这是一个可以书写进重庆晨报历史的日子,这两天,重庆晨报社区报华宇社区报、重庆晨报社区报金科社区报创刊了。我们的读者是重庆主城36万华宇业主和15万金科业主。

    搭起那座平台

    嗅觉敏锐的广告公司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而《重庆晨报》也看到了一张新生媒体面临的困难。

    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将一年多的广告全部独家风险代理给了一家广告公司,而《重庆晨报》的使命则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培育出这张品牌。

    这样一个构架出来之后,发行上,我们依托开发商上千人的物管公司,将我们的报纸投递到千家万户的邮箱内。

    办报上,我们认为社区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报道政府怎样,我们与读者、商家一起,报道他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办报主要靠记者、编辑的模式。

    重庆晨报现有的两张社区报实际上解决了以下问题:谁在关注你的产品和品牌?你的消费目标人群在哪里?你的消费者最想知道什么?重庆晨报社区报拥有比传统纸媒更精确的受众,更贴近的悦读,更直接的传播。

    我们把握的办报标准是:国际国内大事不刊发,这些让互联网去做吧;市内民生大事选择发;社区身边小事全都发,以社区发生的故事、家庭实用信息、邻里关系、社区活动以及其他社区业主喜闻乐见的信息为核心内容。

    我们的读者群体家庭月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业主在60%以上,拥有汽车比例达80%以上,具有极强的消费能力。

    另外,与传统媒体相比,我们解决了活动平台的问题,帮广告主实现了线上加线下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当然,只有4个多月的重庆晨报社区报还是一棵幼小的树苗,还在摸索和学习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作者系重庆晨报社区报经营部总经理)

中国社区报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潜质
与中国城镇化共成长
社区报:沟通你我 给力生活
与开发商合作——社区报的商业模式
给出一个必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