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报道“沈阳大修路” 媒体做足“软服务”

● 王振军 《 新闻战线 》(

    读者:堵车焦虑 “棒击蜗牛”

    城市居民,干啥都得伴随出行;而出行,则要有街可“过”,有路可“走”。街路,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有机活动,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越是要发展,就越是要修建新路,改造旧路,但这自然会涉及道路封闭,交通调流,从而引出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眼下出行之间的利益矛盾。

    今年是沈阳以全运会为契机,强劲提升城市建设总体水平之年。从今春开始到全运会开幕前,沈阳要整修改造200多条街路,从数量上看,只与去年大体相同,但其中却包括了作为沈城交通的纵横 “动脉”,即北陵—青年大街这一东西快速干道。前者于6月18日晚全线改造;后者于次日晚单向封闭施工。由此掀起了沈城今年整修改造道路的高潮。

    集中整修改造大批街路,尤其是两大交通“动脉” 开启“大修”,显然会给广大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影响,造成“阵痛”,难以避免地引发社会热议和舆论杂乱,以致在自媒体上出现了因“堵车焦虑症”,车主愤而“棒击蜗牛”的恶搞。

    一时之间,沈阳“大修路”,成了 “热点”和“难点”问题。于是,如何一肩担好政府工作期待、一肩担好市民生活诉求的课题,也摆在了当地主流媒体的面前。

    对此,《沈阳日报》和沈阳广播电视台等市属媒体不回避、不缺位,直面现实,逐“热”而追,迎“难”而上;围绕当前重点工作,遵循城市建设大势,都把“新闻眼”聚焦到引人关注的“沈阳大修路”上来。他们依据新闻规律和媒体功能精心部署,规划出一条全力传播、做足服务、理顺民情、引领舆论的操作路径,发起一场战役性报道。

    媒体:重磅报道 滚动播出

    这是因交通环境遽变而涉及几百万人出行的大事。因此,沈阳市属主流媒体首先在准确报道事实、权威发布信息上施展作为。

    《沈阳日报》从今春开始就逐波报道,特别是北陵—青年大街和东西快速干道确定大修改造后则更加给力,报社领导亲自部署报道,调度版面;采访部门则根据预案,认真执行。以6月7日在 《城建新闻》专版推出“北陵—青年大街改造方案敲定”的预发新闻为开端,该报又契合每个重要节点层层推进战役报道: 6月14日《城建新闻》整版推出了“东西快速干道6月19日起单向封闭整修”的新闻发布,6月19日和20日,又接连刊发“青年大街改造昨夜全面开始”,“东西快速干道昨晚起半幅封闭改造”的专版报道,且均在头版《这里在修路》专栏中予以显要导读。仅到6月末已发专稿30余篇。如此高密度、大动作地聚焦两条街路的改造,这在沈报尚属首次。

    沈阳广播电视台也强势运作这一重大报道。沈阳电视新闻频道向《沈阳新闻》《看今天》《沈视晚报》等节目全方位部署报道任务。其中,《沈阳新闻》根据受众定位,从修路新闻发布、施工进展、整修重点以及市民要如何绕行等方面准确切入,及时、全面地满足受众所需。沈阳广播以“986节目”(沈阳交通广播与辽宁广播电视台战略合作的节目,播出频率FM98.6)为平台,在第一时间播发施工、路况和调流资讯,并充分利用其30多个《交警直播室》“点位”,全天实时插播青年大街沿线的路况,且在各档节目中滚动播出通行信息,每天播发500条以上。

    以上这些重磅报道,由于客观准确、全速传播、权威报知,立刻赢得了广泛接受,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有力配合了当前全市这项重点工作。

    记者:“身入”体验 制定攻略

    传播消息和引导舆论是大众传媒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两级。那么,应该辅以哪种功能来实现两者的最佳链接呢?沈阳市属主流媒体都把强化服务性功能,视为提高报道竞争力、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为此选取了更能做透新闻的采编组合、传播手段,把政府部门的最想传递和全体市民的最为关切统一起来。

    《沈阳日报》以城建新闻部“主打”这项报道战役,同时社会新闻和县区新闻等部门也予以策应。沈阳电视新闻频道各栏目都派出采访队伍,既“分兵突进”又联合作战。这种优化配置,直接带来了采访的深掘与博采,报道的力度和厚度,直至服务的周全且细密。像《沈阳日报》前期的“新闻发布”,既有公交调流方案、车辆绕行路线,更有一目了然的图示图解。在一系列 “权威发布”之后,又以《尖峰时刻,告别轮子迈开步子》为市民出行支招,接着发出“身入”体验得来的《防堵绕行攻略》;然后从交警部门获得了《缓堵避堵六个建议》。而沈阳电视新闻频道的《沈阳新闻》依据定位,着力传播“硬新闻”,《看今天》《沈视晚报》则从百姓视角出发,侧重提供“软服务”。

    做透新闻为的是做足服务。仅以6月18日晚“北陵—青年大街整修工程全面开工”的报道为例,沈阳日报此前的预发新闻对此已做过详尽介绍,但记者当夜又深入施工现场,抓到了“路面增高5厘米”使承载力大增强、“路边石修旧利废为的是节约”等独特内容,成为19日各媒体同题报道中的亮点。同日,沈阳电视新闻频道在《沈视早报》节目中抢先播出了昨夜的现场施工景象,随即兵分三路:一组记者去关注青年大街改造后第一个早高峰的交通状况,亲身体验市民出行变化;一组记者 “贴”上交警部门,及时发布交通调流信息;一组记者 “杀”到东西快速干道,采访这里今晚开工的详细情况。因此当晚的《沈阳新闻》便聚合了 “青年大街早高峰:地面通行缓慢 地铁乘客增加”、“北陵—青年大街车辆分流机制启动”、“东西快速干道今晚半幅封闭施工”等几大内容,形成时长9分钟的“集成服务板块”。

    这些服务性报道,充分满足了人们通过传媒获取实用性乃至“直用性”信息的本质需求,因而深受市民欢迎。

    评论:亲和回应 细致阐释

    在通过做足服务使人认同的基础上,沈阳市属主流媒体紧抓更高一级环节,力求正面疏导,最终担起舆论引领的新闻使命。

    两大交通“动脉”的大修,是沈城全面改造道路的“重中之重”,因此其为何改,如何修,完工之后又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些“热点问题”,他们都予以亲和回应,细致阐释。《沈阳日报》6月14日 《施工方案反复论证一个半月》一稿,专门交代了相关部门在事前就为有利百姓出行付出很多努力;6月20日《东西快速干道与青年大街为何同步改造》的报道,更为读者纵深解读了其中的重大意义; 7月7日头版的《北陵—青年大街机动车道改造全线竣工》报道仍特意说明:“为了将施工对周围环境和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该工程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每天21时至次日6时进行的。”该报进而以更具导向性和说服力的言论统一认识,如在头版刊发的《好心态也是疏堵妙招》言论,就以平等视角和亲热态度 “说事拉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道路整修是提高城市基本设施和水平的必然要求,把道路修得宽敞平整,不仅仅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运会,更是为了全体市民出行更加顺畅舒心,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接着劝慰,“今天的一时堵塞,是为了明天的持久通畅。”

    沈阳电视新闻频道也适时转向出行指南、绕行窍门等疏导性报道,展望工程完工后会给全市出行条件带来多大改善,以唤起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沈阳交广 “986节目”更是用心良苦,播发路况信息时采用“车流集中”等平和词语,代替 “塞车”、“爆堵”等敏感字眼,还在30多个直播“点位”集中播放“堵车不堵心”、“文明迎全运”等宣传片,理顺市民情绪,缓解 “堵车焦虑”。

    沈阳市属主流媒体以全力传播、做足服务、正面宣传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舆论引导链条,无论对展示城市形象,还是对今后交通顺畅,都是一件好事。这种社会共识和主流声音,全面取代了社会杂音和坊间怨言。在当今全媒体角力的重重挤压之下,这一重大宣传报道的成功运作,对传统主流媒体而言,无疑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

道德主题系列策划的“四性”
报道“沈阳大修路” 媒体做足“软服务”
《卫莉帮办》的互动性传递
美起来,集纳式新闻标题!
典型人物报道的个性化标题
呵护宿迁“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