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道德主题系列策划的“四性”

● 张小龙 《 新闻战线 》(

    《辽宁日报》推进改版创新,把重大主题策划作为党报持续创新的支点,先后推出“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考”、“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系列策划,主动介入社会焦点、热点、疑点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表达立场。这些策划围绕思想道德主线,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内在逻辑,持续时间长,报道范围广,主题明确,形式活泼,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力引导了主流舆论。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突出针对性

    主题策划报道可以增强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011年10月中旬,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18路人见死不救,公众对道德的抨击达到沸点。有人焦虑,有人抨击,“道德滑坡论”、“道德沦丧论”一时喧嚣不止,以至一些媒体也加入“围观”,舆论场失控令人担忧。

    两天后,10月14日,《辽宁日报》推出“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型策划,对当今中国道德现状做出六大判断,给出了“当今中国主流道德是向上的”结论。这组报道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关注,国内主流媒体和网站竞相转载。

    有位读者曾给辽宁日报编辑部写信说:“读了贵报《为什么说当今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这篇文章,真替你们捏了一把汗。现在舆论几乎一边倒认定社会道德滑坡,你们竟然逆舆情而动,跟大多数人唱反调,胆子怎么这么大?”

    还是这位读者,在读完系列文章后又写来一封信,谈道,“小悦悦离开了,而今,激愤的群情变成痛定思痛的反思。重读《辽宁日报》的道德判断系列文章,我才感到了它的分量,真正明白了主流媒体的良苦用心。”

    “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共9期,20块整版,15万字,网络转载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

    2012年,辽报推出“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考”等主题策划,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动系统的宣传报道,把大主题做得活泼有趣,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结束后,志愿者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志愿者是一支重要的道德力量,在社会建设许多方面弥补了职能部门的不足,需要给予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志愿者组织散、乱、小,而且动机不一,需要加强管理。面对这个问题,《辽宁日报》在周密调研采访的基础上,于10月17日推出“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策划,对全国志愿者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归纳,对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志愿者发展道路提出了意见建议。这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一场理性、建设性的大讨论。

    无论是道德判断还是道德建设,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志愿者现象,看似都是全国性的大题目,不容易做出彩,省级党报本来不好介入。但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讨论,意见纷杂,如果充耳不闻,或者不予回应,那么就很难影响舆论,达成社会共识。其实,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重话题的现实针对性,党报就能够有所作为,实现正面引导。

    为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搭建平台——体现广泛性

    《辽宁日报》的主题策划,发生过这样一个插曲。

    记者想采访北京一位著名学者,先与他助手联系,对方回复:“老师很忙,接受采访需要付费,每小时1000元。”但收到采访提纲后,这位教授主动给记者打来电话:“这个策划非常有意义,我不但不要采访费,还有义务帮你们出主意。”

    新近推出的“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记者专访的既有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眉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跣等专家,又有辽宁省文明办主任戴晓梅、共青团辽宁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姬广军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军旅作家胡世宗等文化名人。这些人专业背景和职业不同,但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碰撞出了许多灵感火花。

    系列策划专访总共做了100多期。在一些策划中,记者把知名社会学者、大学教授请出书斋,作为评议员走进乡村农家,走到社区车间,与普通百姓一起讨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脚到嘴到还不够,还要心到情到。在做“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考”策划时,记者采访一群来沈阳打工的90后彝族农民工,到了工棚,他们根本不理会:“你们记者高高在上,哪能理解我们的处境?”记者转身退出,在旁边的小卖店买了两瓶二锅头和一些熟食小菜,拎过去与小伙子们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这才打破僵局,唠出不少心里话。

    主题报道要想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必须接地气。《辽宁日报》把系列策划作为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实战,开辟《走进》《乡土故事》《辽沈好故事》《在路上》等栏目,将发生在农村、农民中间的故事刊发在重要版面。丹东市赛马镇大阳村地理位置偏僻,村里16名妇女自发成立了一支舞蹈队,常年为乡亲们义务演出。女记者高爽前去采访,她们一听省报来记者了,高兴得不得了,在村头热热闹闹地演节目。记者一连看了6个钟头。晚上,高爽在村民家吃了3大碗酸汤子。故事见报后,“十六金钗”把《辽宁日报》贴在村部的外墙,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运用各种报道手段吸引读者关注——注重生动性

    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才有吸引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引导舆论。《辽宁日报》系列策划手段丰富、栏目多样、形式新颖,读者“很买账”。

    《道德实验》是道德判断策划报道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栏目。记者精心设计了许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景,包括在街头向陌生人借手机、把装钱的信封落在ATM机上、老人在马路上跌倒、衣服脏兮兮的农民工挤进地铁等,直接观察公众的真实反映,得出第一手报告。每期报道,都会围绕主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大量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在图片的使用上也做了许多创新尝试,让图片唱主角,让图片讲故事。《道德建设》推出图片创意版“给你一张纸 你会说点啥”,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信息容量。《家园考》推出图片版“小物件 大寄托”,用20幅图片讲述了20个普通人的故事。

    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辽宁日报》系列策划报道将时尚流行元素融入报道之中,增加亲和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到“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家园考》采用QQ漂流瓶的方式向读者提出问题,3000多个捡到瓶子的网友回复,遍及全国24个省份100多个城市。《道德观察站》栏目借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转椅,4位特约嘉宾与百名大众评委一起进行话题争论。

    “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策划报道,所有专访都通过腾讯大辽网进行现场直播,《菜鸟秀》栏目除了文字呈现外,还拍摄视频,制成二维码,实现多元发布。策划的调查、讨论、跟帖等互动环节,都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实现,读者变成了主角,可以深度参与到报道中来。

    在尊重多元表达中渗透编辑思想——蕴含导向性

    “城里人瞧不起俺乡下人,都拿白眼仁瞅咱。”在辽宁日报道德判断策划组织的一场讨论会上,来自铁岭昌图农村的打工妹杨菊香抱怨。地点在沈阳市玉屏社区农民工党支部会议室,3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沈打工者参加。杨菊香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每个打工者都有说不尽的愤懑和牢骚,会场气氛有些收不住了。

    主持讨论会的记者问杨菊香:“你在城里就没遇到过好人吗?”

    杨菊香想都没想:“有啊,我楼下的邻居对我特别好,我儿子放学忘带钥匙,老大爷主动接到他家,还给我儿子做饭吃,真是个好人。”

    来自浙江海宁的王桂平马上接茬:“我租的房子在17楼,前两天,我儿子半夜发烧,电梯停电,儿子体重80多斤,我实在抱不动,只好哭着去敲邻居的门。对门的杨大哥夫妻俩一点都没生气,一起帮我把孩子抱下楼,送去医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亲历的好人好事。最后感慨:“城里还是好人多,要不咱早待不下去了。

    (作者系辽宁日报社委委员)

道德主题系列策划的“四性”
报道“沈阳大修路” 媒体做足“软服务”
《卫莉帮办》的互动性传递
美起来,集纳式新闻标题!
典型人物报道的个性化标题
呵护宿迁“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