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探析

● 和 曼 《 新闻战线 》(

    提起同质化,法兰克福派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指出文化工业像工厂一样生产规范化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当前,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

    电视新闻表达模式同质化现象探析

    电视新闻同质化是指表达模式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采写方式同质化,制作方式同质化和播出方式同质化。

    电视新闻采写方式同质化。电视新闻比较侧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追求视觉冲击力。如此一来,电视新闻画面的效果就受到格外的重视,甚至于选择新闻的依据就变成了更重视画面的冲突效果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一些无关要紧的事件因为画面资料容易获得也就成了新闻,比如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一些家庭纠纷、个人恩怨得以大肆报道,甚至还有一些是报道亲人之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这种做法不仅严重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规律,还降低了电视新闻的品位和水准。

    电视新闻一旦过于重视突出新闻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则在无形中忽略了挖掘新闻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矛盾冲突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电视新闻一旦过于重视市场导向和收视指数,就会忽略新闻价值的决定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可有可无的新闻充斥荧屏,向观众传递的是低俗的垃圾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就成了戏剧舞台,观众可以从大喜大悲以及情节跌宕起伏的新闻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始终停留在表层,无法渗入到理性层面。

    电视新闻制作方式同质化。这主要体现在娱乐元素的过度注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电视新闻娱乐元素的背后恰恰体现出人们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出民众的利益诉求:他们关注自身利益,以及自身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当然,这种同质化现象也是科技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是加码和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有限经验,建构和定义出电视新闻中的人物以及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观,而受众在译码过程中则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性阅读。

    电视新闻播出方式同质化。这主要表现在“跟风”方面: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出炉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之后,各电视台就会纷纷模仿,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到节目的环节设置等等,无不效仿。1978年1月中央电视台首播《新闻联播》,主持人以简洁大方的“播新闻”而著称,紧接着各个电视台就播出了类似节目。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首播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1999年5月7日又开播深度调查节目《新闻调查》,主持人开始独辟蹊径“说新闻”。后来,《新闻透视》(上海电视台),《焦点透视》(湖北电视台),《新闻纵横》(广东电视台)等类似节目纷纷出炉,全国电视界随即掀起了“说新闻”热潮。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电视新闻的播出方式趋于同质化,究其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普通百姓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及,人们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电视观众的需求是电视事业发展的最好动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电视新闻媒体能够鼓足勇气来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将视线转向广大群众。

    解决电视新闻同质化问题的对策

    突破电视新闻同质化瓶颈,关键是要提高创造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创新观念就要转变思维,开拓思路,敢于突破现状,打破常规,立足于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电视行业发展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推出特色鲜明的节目。目前,透过电视市场“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央电视台,还有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等强势省台带来的竞争压力,电视新闻要想解决新闻同质化的问题,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则需要摒弃陈旧观念的窠臼,力主推出新意十足的原创节目,以便更好地面对广大观众,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创新内容就要以内容为王,不断优化新闻资源,开创电视新闻的崭新模式,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不同媒介产品具有各自的风格定位和受众市场,具有创造力的电视新闻栏目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比如目前许多电视新闻推出的“走转改”活动,切实深入基层,实践性很强。从这些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记者们真正地沉下去接地气,密切关注与民生相关的种种社会现状,并且以生动活泼的文风,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

    创新形式就要在制作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尤其是在品牌推广上面下工夫,除了提升团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知名主持人之外,还包括进行具有舆论影响力的新闻策划,设计特色鲜明的栏目风格,推出形式新颖的节目样式等,由点及面、主次分明,从总体上提升电视新闻的总体质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南京零距离》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例,开创了城市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亮点: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以完全自采新闻为主要特色,以“零距离”来强化品牌推广,从而使节目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运用差异化策略,对电视新闻进行分层处理的同时,强化比较意识。

    重新审视新闻,善于将新闻划分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就目前来看,电视新闻从报道内容上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前两者的报道领域侧重于国内外的大事焦点,一般属于硬新闻,后两者则多以民生、文娱、体育等为主要内容,具有趣味性,一般属于软新闻,因此在处理手法上有所区别。前两者主要突出公信力,提升影响力,后两者则要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从而使新闻栏目特色分明。

    除了对电视新闻进行分层处理之外,还要善于将类似的新闻栏目进行对比。虽然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相同,但是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找准定位,突出重心。传统的电视新闻或是侧重及时性,或是侧重新闻背景介绍,或是注重评论分析等,目前的电视行业已经进入大传播时代,组合式报道模式日益受到观众的青睐,主要是注重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既有最新的新闻事态关注,又有详尽的新闻背景介绍,甚至还会将相关新闻融入进来,此外还约请观众和嘉宾进行讨论,对新闻事件作出评价,如此一来,电视新闻就突破了单一播新闻的模式,除了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之外,使得观众能够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知,从而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在这个方面,央视的《世界周刊》栏目善于在传媒业飞速发展、资讯信息泛滥的时代抓住机遇,致力于信息整合,优化新闻资源,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筛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梳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从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认知国际社会环境的新闻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顺势而为,注重与受众互动沟通的同时,推出高品质的电视新闻。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等特点,使媒体这一平台开始向应用型转变。如何为受众提供咨询服务?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如何吸引稳定的受众群体?这些都是全媒体给电视媒体提出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体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敢于突破电视这个单一的载体,寻找更多的客户端,利用聚众化的平台进行分众营销,从而向不同人群推销自己的新闻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新闻会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利用全媒体的架构,借助全媒体的传播渠道,将新闻内容进行多渠道、多平台发布,从而覆盖更为广泛的人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电视新闻要适应全媒体的传播特色,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比如2008年,BBC对电视、广播、网络三大核心业务部门进行了整合,施行“全媒体编辑部模式”来适应全媒体的采编规则。2010年,它又开设了《你来说》板块,目前已经升级为《文章评论区》,以便为观众提供交流平台。再比如凤凰视频,以国际化视野、自采报道和一手信息的资讯来源、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及时快捷、亲切朴素的百姓话语等,形成了“严肃新闻、多元内容、人文关怀、媒体品相”的鲜明特色,目前已经成为高端用户首选的视频平台。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新闻评论中数据的运用及分析
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探析
新闻期刊转型中的坚守
地方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模式与问题分析
《中国好声音》和电视传播的叙事性元素
隐性采访涉及的法律问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