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互融互“粉” 共荣共赢

● 王自合 《 新闻战线 》(

    自互联网在中国勃兴以来,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客户被逐渐分流。时至今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媒介形态日趋多样化,国内纸媒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CTR媒介智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报纸广告较上年下降7.5%,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媒介形态。广告下滑,意味着报纸的发展正式进入平台期。幸运的是,报纸面临的这种境遇早已在业界同仁的预料之中,国内多家都市报未雨绸缪,主动转型,纷纷试水新媒体,以期在媒介形态大变局的时代,依然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

    选择:融合式发展策略

    新的传播技术所催生的报纸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国内都市报面对媒介变局激流勇进,积极进行转型试验。

    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大致有四种。

    盲目出击型。有些报社认为传统媒体也可以办新媒体,不惜投入巨资,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各种产品都有,虽然实践证明这是在烧钱,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

    抱残守缺型。一些报纸在创办了网站之后,只是把网站当做一个内容储存的仓库或品牌展示的平台,把所有新闻都原封不动地放到网站上,这种模式只是给传统媒体加上新媒体的包装和外壳,这也是绝大多数报纸的做法。

    全媒体集群型。其思路是把各种媒介形态集纳在一起,从一个生产中枢向包括纸质版在内的各种形态的传播介质分发新闻内容。报纸被与其他介质平等对待,和其他介质平行发展。推崇这种模式的认为,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杀手,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他们将报纸各方面的资源转移到了新的介质上去。

    互融互“粉”型。其核心是维护和提升影响力,这是大河报采用的模式。所谓“互融”,是要打通内部运营机制;“互‘粉’”,则是微博概念的借用,报纸与新媒体间必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共荣共赢。与全媒体集群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以报纸这个媒介形态为核心,其他各种介质都与这个核心正相关,所有形态的介质呈现的观点都是报纸的观点。报纸上的内容,按照其各自适合的载体发送到各种形态的介质上去呈现,所有介质得到的反馈都可以作为报纸的信息来源,让所有介质都和报纸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采取这种模式?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经过多年的深耕,在河南报业市场,《大河报》的读者和客户群体仍占据绝对优势,区域内都市报领军者的地位没有改变。在目前的转型中,还没有必要将报纸的资源转移到新的媒介形态上去。我们转型的基础是维护和提升《大河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只要影响力和公信力还在,不管通过什么介质来表现新闻内容,《大河报》这个平台都会保持其生命力。因此,我们转型的出发点并非寻找替代品,而是想通过与新介质的融合,形成合力。

    从守护舆论阵地的角度出发。创刊18年来,大河报人筚路蓝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大河报》以“服务河南,影响全国,办中国最好的都市报”为办报宗旨,以“新闻立报,内容为王,深度呈现,观点制胜”为采编理念,以“激浊扬清,彰显责任,开启民智,推动进步”为核心价值观。新媒体虽然有一个普遍的传播规律,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形态,每一个新的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很难完全把握。比如,在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今后新媒体发展的主流业态,急于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只不过是新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的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地去转移资源,寻求替代品,是很难成功的,万一失手,那么损失的就不单单是资源,或许我们的舆论阵地也将全军覆没。这也是我们采取融合式发展策略的一个最为核心的理由。

    囿于人才和技术所限。目前,真正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是少之又少的。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报人想驾驭之也非常地困难。

    实践:集群内各成员互融互“粉”

    以纸质《大河报》为核心,以传统互联网产品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产品为重点的“大河报系”全媒体集群成员有:纸质《大河报》,大河报网、大河报96211社区网、与腾讯合办的腾讯大豫网、大河报微博、大河报微信、河南第一个手机门户网站大河·沃3G门户、手机APP客户端大河报、网报大河报、WAP大河报等。在我们的努力下,集群内各成员正在互融互“粉”。

    构建全媒体采集发布平台,通过新媒体征集新闻线索。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未必人人都能唱出优美的旋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我们用新媒体随时监控正在发生的新闻,拿到线索后,派记者深入采访,进行深加工,为读者奉上专业化、有深度的新闻内容。今年6月19日的《大河报》,报道了两起正能量事件。一件是,一位快速公交站的清洁女工,“通过钱包中的纸条辗转联系失主,又从垃圾堆中扒出失主钥匙”,被誉为“最美郑州公交清洁姐”;另一件是,“郑州的哥捡到10万元上交,‘完璧归赵’一幕再度上演”。这两起正能量事件都是通过官方微博监控到线索,核实信息发布微博后,记者跟踪采访发回后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通过新媒体与读者互动增强“读者黏度”。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通过新媒体与读者互动,可以提高读者的参与热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尤其是围绕读者的需求开展互动,更发挥出媒体的服务性和工具性,黏住了读者。在大河报新媒体平台上,有一个重要板块“大河民生面对面”,在这里,我们联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百姓解答关于公租房建设、就业信息、养犬证办理等政策咨询,在百万读者、数百万粉丝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心连心”的桥梁,帮助他们解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另一个重要板块“大河帮”,为民众搭建了生活资讯服务平台,不仅向粉丝提供天气、路况信息和出行票务等民生资讯,粉丝们也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寻人寻物等求助信息。11月1日,《郑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我们联合郑州市公安局举行“新版居住证面对面”活动,为大河报微博粉丝解答新版居住证办理疑问。这些板块和内容一面世,就为广大读者和粉丝所津津乐道,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很容易想起《大河报》。

    通过全媒体出击增强传播效果。助学,一直是《大河报》持续关注的公益活动。今年5月底,《大河报》发起“鸡蛋换学费”微公益助学活动,一条由《大河报》发出的公益微博在互联网上不停歇地“暴走”了两个月零两天,转发超30万次,微话题参与讨论人数突破56万人次,覆盖人群约5600万人次,帮助100名寒门学子顺利走入大学校门。今年4月3日,国新办召开郑州航空港区新闻发布会,当天的大河报微博和WAP站图文直播了发布会。第二天,6路记者同时分赴国内六大航空港,在大河报微信上即时分享见闻,辅助以微博滚动播报,再加上纸质版《大河报》推出的16版《壮志凌云》特刊,这一策划横跨纸媒、网媒两大媒介和报纸、微信、微博、WAP站四大平台,形成集聚效应。据统计,大河报官方微信用户在报道发出第二天的增长量是平时的两倍,且连续几天以每天超过500用户的速度增加。全媒体出击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扩大了大河报在新的媒介形态上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传播力。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空之限,在纸质版受到诸如休刊等限制时,新媒体则可以补上短板,成为连续为公众提供资讯服务的载体。今年春节,《大河报》发起“停刊不停报”活动,通过优势互补,满足了读者和用户对相关服务类资讯的需求,提高了新闻资讯的传播力,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在此次活动中,《大河报》依托旗下官方微博、3G手机网站、官方微信等新媒体,采编人员进入全媒体工作状态,保持了春节长假7天168小时的新闻不断点、服务不落幕。记者原发新闻、资讯条数平均每天超过50条。这些原创新闻资讯也使《大河报》成为河南唯一原创新闻的发源地。据新浪微博统计,在春节期间上网人数较日常下降40%的情况下,大河报微博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转评数有3万条,日均浏览量超过30万,大河报微博在全国百强媒体微博中的影响力至少提高了5个名次。

    通过新媒体实现借力传播。无论影响力有多大,单个媒体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的。大河报通过官方微博与国内知名政务微博、主流媒体微博对接,实现了借力传播,突破了单个媒体的传播范围局限。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网传“十大坑爹景区”里,少林寺以“一炷高香六千元”居首,该新闻一出,众多媒体转载。对此,登封市旅游局官方微博郑重辟谣少林景区根本没有高香。《大河报》及时监测到这一动态,第一时间编发微博并私信财经网、《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等媒体,随后,众多主流媒体参与转发《大河报》的该条微博,众多粉丝也参与到维护河南旅游、文化形象的织“博”队伍中。为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近日《大河报》和新浪河南及郑州多家主流媒体一起,联手打造了网上“河南辟谣平台”,通过网站、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共同曝光谣言,举报造谣者。借力传播能够集中多家媒体的传播力量,壮大了声势,增强了效果。

    体会:不守旧,不盲从

    面对当前的媒介变局,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守旧、不盲从,看全局、抓重点,循序渐进地发展新媒体。

    承担责任。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既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也有喧嚣刺耳的杂音、噪音,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作为主流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对杂音、噪音要勇于发声、善于发声,通过新的媒介形态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广、更远,巩固红色地带,占领灰色地带,瓦解黑色地带。

    尊重规律。自媒体的发展有两个规律:一是无论圈子大小,话题必须具备公共性;二是话题和内容必须和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在“停刊不停报”活动中,我们原以为春节期间员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会比较低,没想到应者云集,尤其是新媒体部的同事。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我们对新媒体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传播媒体和介质之间互相转化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活动的影响比纸质《大河报》发几百个版面的社会影响大得多,成本也小得多。只有摒弃办报思维,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办事,向《大河报》注入互联网基因(人文+技术),才能在转型之路上走得更远。

    内容为王。国内都市报的转型大多属于被动转型,对于新媒体,我们既要物尽其用,又不能完全依赖它,因为内容还是王道,离开内容,任何传播介质都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根据统计,全国读报纸的人群中,90%以上的都读都市报(含晚报),全国互联网新闻网站中,80%以上的新闻信息来自都市报。虽然新媒体的传播力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但是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无论就其公信力还是信息的价值,显然不能与传统媒体比肩。因此,只要我们仍然掌控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生产,就不会丧失主动权。

    满怀信心。目前,我们并未处于报业危急存亡的关口。从传媒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使现在没有移动互联网,只有传统的PC互联网站,传统媒体影响力的下降和互联网影响力的上升也非正相关的关系。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和PC互联网站有一定替代作用,但同时也拓宽了后两者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大河报社社长)

报业转型再出发
互融互“粉” 共荣共赢
转型接“地气” 升级看“天气”
多媒体角力下都市报如何出招变招
纸媒,找回“失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