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思“深”识“细”的能力。所谓的思“深”,就是对新闻题材要了解透彻,思考深刻,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所谓的识“细”,就是在拍摄新闻照片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生动感人、且能够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一张能够打动人的新闻摄影图片,一定具有情感的张力,而情感的张力往往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像所揭示的思想,二是画面中生动感人的细节。
做善思考有思想的人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过程。具体在新闻摄影上,也就是摄影记者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分析、认知和提炼。
生长在西湖边上的一棵普普通通的小桃树,看起来的确太平常了,几乎所有生活和工作在杭州的摄影记者都没有想到它会是什么新闻,更没有想到由它能够产生什么有意义的思想。但是,杭州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却看出了名堂,且是不小的名堂。他把西湖边的一棵树和在树边活动的人联系起来,通过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影像,讲述了一个西湖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的新闻故事,不动声色中揭示了人类只有敬畏和依存自然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大而泛的题材,拍摄的人很多,傅拥军以他独特的新闻视角拍出了新意和不同。这种独特的新闻视角就来自于他深邃的思想。这组作品《西湖边上的一棵树》获得了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自然环境类组照二等奖。
一些摄影记者认为,能够获奖的新闻图片一定出自重大题材或重大的突发事件,可遇不可求,其实不然。我的“荷赛”获奖作品《笼中》,也是缘于一次日常很普通的采访。2011年5月的一天,我去温州动物园采访一只黑叶猴产仔的新闻。在完成采访后的闲逛中,看见一只孤独的长颈鹿很无聊地在圈栏边走来走去,心被触动了一下,端起相机拍了下来。回到办公室,在电脑里重新审视这张照片时,突然被画面里蕴含的一种孤寂的美打动。我敏锐地感觉到这里面有某种可以深入的方向:动物园体现着人与动物的微妙关系,里面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又并不是原生态的,存在着种种矛盾、纠结和对立。于是我开始了有意识的拍摄,先后自费去了上海、南京、杭州和武汉等十多个城市的动物园。在我的镜头里,动物们那一个个形单影只的身躯、一双双忧伤无助的眼神,传递出了一种对非原生态和谐的无言控诉。而这些“身陷囚笼”的动物又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人类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像那些动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牢笼中。比动物更可悲的是,这些牢笼很多都是我们人类自己为自己建造的。
正是找到了独特的新闻视角,从平常司空见惯的题材中挖掘出了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主题,作品赢得了“荷赛”评委的认可。担任这届“荷赛”终评评委的复旦大学教授、国内著名的摄影评论家顾铮评价说:“这些牢笼影像其实最终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处境,令人深思”。
一张成功的摄影作品的背后,一定有摄影者的思想在支撑。同样的一个题材,同样是客观的记录,新闻作品的内涵却会因作者的思想而异。善于深入思考的摄影记者往往能以独特的影像语言,赋予作品不同一般的思想内涵,使作品更具社会意义和更有感染力。可以说记者的思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意义,记者思考得有多深,其新闻作品的意义就有多大。
比如同性恋是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题材,中国也有不少摄影师拍摄,但作品的主题往往还是停留在将同性恋视为一种奇异的社会现象上,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给读者传递的是一种无奈、悲哀、怜悯的情绪,包括获得今年第9届“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单幅银奖的作品《同志婚姻》。这幅作品的画面是这样的:最前面站着一位身穿白色礼服带胸花的婚礼主人,低头沉默,面无表情。后面是一群看热闹的人,正议论着什么,目光或冷淡,或惊奇,或讪笑。主人的影像是模糊的,焦点落在后面围观的人群,作者想要表述的同性恋人结婚引起社会惊异的主题一目了然。
而今年第56届“荷赛”的当代热点类组照的一等奖《越南的同性恋者》则大大不同。这个图片故事是越南80后的女摄影师梅卡-艾兰拍摄的,她将自己站在了同性恋者的立场上,用清新、平静、温暖的影像,讲述了越南十二对年龄不同的同性恋者幸福相爱的美丽故事,充满温情,令人动容。读了,你心里会情不自禁地为他(她)们的爱情祝福。正是因为摄影师梅卡-艾兰思考得比一般人要深刻,这组作品的思想意义就明显高出了一筹,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荷赛”评委们的一致赞赏。
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思想有多远,影像才能走多远。一个独特的新闻视角的获得看似是灵光闪现,得之偶然,其实不然,它是摄影记者经过修炼拥有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后的一种必然结果。当一个摄影记者到了一定的阶段水平提高不了,就是思想深度、理论知识、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局限性问题。所以每位摄影记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有思想的摄影记者,按有思想的快门。
细节最能打动人
细节是新闻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画面中常常起着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面中如果有生动的、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就一定会是好照片。所谓细节是指人物、事件、景物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点的细枝末节。细节在一幅作品的画面里所占的面积往往不大,但一定十分醒目,是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有人说细节可以生动阐释真理,可以点燃读者情感,可以提升审美价值,非常有道理。
新华社记者吴晓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拍摄的《受了伤的柔道运动员》就是一张将细节运用到极致的典型范例。照片画面的亮点在于受伤柔道运动员的一点血滴到榻榻米上溅起的“皇冠”形态。如此微小的细节,却被吴晓陵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张照片的构图十分简洁:没有受伤运动员的脸,只有一只跪着的腿和一只撑着地绑着绷带的手;色调也非常清淡,主色彩只有白、蓝、青三种,而淡青色的榻榻米背景将画面视觉中心的紫红色的血滴衬映的格外醒目。虽然画面中没有运动员脸部的悲喜表情,但是读者从这一滴血和缠绕白色绷带的手,看到了比赛的激烈和艰辛,读到了运动员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感受了一种悲壮的美。这幅作品获得了第52届世界新闻比赛体育专题类单幅照片的金奖。
我在拍摄获得今年第56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牢笼》的时候,就很注重发现和捕捉精彩生动的细节。动物园里的狮子和老虎因长期关押,变得十分慵懒,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躺在地下呼呼大睡,偶尔才会睁开惺忪无神的眼睛看一下游客。虽然每一个动物园里都有狮子和老虎,但是我在去了好几个动物园后,一直没有拍到它们理想的画面。我心里很清楚,这类的照片一定要抓住动物细微的表情,才能够准确地表达我这组作品的主题。去年的11月4日下午,当我来到武汉动物园的狮虎园时,惊喜地看到一只狮子正在笼子里不停地来回走动,看上去有些烦躁不安的样子。我感到机会来了,立即换上70-200毫米的长焦镜头,举着相机静静地观察它走到笼子前面用眼睛看游客那一刻的表情,随时准备按下快门。等待观察了大约十几分钟,按动不下20次快门,终于抓到了一张狮子露出惊恐、绝望眼神的特写。这幅照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对诠释这组照片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荷赛”基金会编辑出版的第56届获奖作品年册和获奖作品世界巡回展览(组照类只选其中的3到4幅刊载和展出)中,都选择了这张照片。
练就眼疾手快的本领
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捕捉精彩生动的细节并非易事,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眼疾手快的能力。眼疾,就是眼睛观察要既细又快,不放过任何有助表现主题的蛛丝马迹,且迅速地做出判断。手快,就是按动照相机快门的反应要快,确保能够抓拍下“决定性的瞬间”。在新闻现场,很多精彩的细节往往是瞬间即逝的,按快门的动作慢了便会与它失之交臂。
在新闻现场,细节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人物有表情和动作的细节,事件有揭示本质的细节,环境有利于表现和突出主题的细节。读傅拥军今年荷赛的获奖作品《我好想爸爸妈妈》,其中有两个细节的运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这也是这幅作品能够征服评委的原因。傅拥军在现场观察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教室后面简陋的铁制玩具和晾晒衣物的铁架子,马上决定将其作为拍摄留守儿童的道具和背景。这个背景和道具既述说交代了山区学校的简陋,又很好地烘托了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情。第二个是他发现那些留守儿童在一个人面对照相机的时候,都不敢直视镜头,目光是漂移和有些惊恐害羞的。只有当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时候,目光才稍稍安定,敢看镜头。于是在傅拥军的作品里留守儿童就有了一张一个人的照片和一张与老师的合影,往复数次,再加上老师一个人和空旷无人只有背景的两张照片,组成了一个感人的图片故事。
现在报业的竞争异常激烈,遇到重大新闻发生时,常常是多家媒体碰在一起同时采访。这个时候摄影记者的眼疾手快就特别重要,谁如果发现并抓住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便胜出了一筹。有一年,温州爆破拆除“温州中银烂尾大楼”,当时这是国内采用定向爆破拆除的第一高楼,技术难度大。同时,它又是一座腐败楼,牵出了温州金融系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受贿腐败案。爆破的那天,温州云集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浙江日报等二十多家外地媒体,加上温州本地的4家报纸,摄影记者有三四十人之多。爆破时间是早晨6点,二十多位摄影记者们早早抢占有利位置架好“大炮”调好焦距,静待爆破时刻的到来。就在起爆前的两三分钟,我注意到有一群鸽子从“烂尾楼”前飞过,马上按下了快门,而其他记者却没有反映。就在指挥长先大声报出10秒的倒计数,即要发出“起爆”二字命令的刹那间,我按下了连拍的快门,抓住了起爆瞬间一道从一到十九楼导爆管闪出的耀眼弧光。而现场其他的摄影记者则是或在“起爆”二字命令喊出后、或是看到弧光后才按动快门,结果都太迟了。如我所料,当日下午(晚报)和第二天所有媒体见报的图片画面一律都是记者用连拍拍下的数张“烂尾楼”倒塌的过程。唯有《温州日报》一版刊登的我的四张照片中,两张是其他媒体的摄影记者没有拍到的。我为第一张照片写的说明是“爆破前的寂静——一群鸽子正悠然飞过”,起到了以“静”烘托稍后发生的天崩地裂的“动”的效果。更巧的是在爆破后,现场出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细节,负责这次爆破的总工程师在勘查爆破效果时看到废墟上一只被炸死的鸽子,便捡了高高举起大声说,这次爆破非常成功,唯一受到伤害的就是这只鸽子!文字记者将这个细节写进了报道。无意中,我拍摄的照片与这段文字形成了呼应。有了这两张人无我有的画面,那天《温州日报》的视觉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报纸。为此,报社给予了特别嘉奖。作品还获得了当年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比赛的金奖。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摄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