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财经报道的大视野

● 刘 庆 《 新闻战线 》(

    财经报道历来是经济新闻的一个重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财经报道也吸引了寻常百姓的眼球。但有一部分财经报道存在综合过多、写法陈旧、一厂一店式等问题,削弱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新闻内容变化看经济报道走势

    回顾过去10年间的重大新闻,从内容的变化上或许可以看出经济报道的新趋势和新走向:2004年开始,从“国九条”颁布、央行自1995年来首次加息、两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中航油事件、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再到如今的“国五条”、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版等等,可以说,财经报道类新闻占据了大部分公众视野。

    也许新闻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但比重的增大、重要性的增强,却透视着经济新闻的“重心转移”,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成熟,也折射着新闻媒体功能和作用的“与时俱进”以及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化和优化。

    财经报道和以往经济报道的不同点在于,它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透视整个经济的发展,其中证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上市公司越来越成为报道对象的主体,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消息、信息和故事,越来越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创维事件、健力宝股权之争、中航油巨亏、长虹海外巨款难追、联想收购等消息,全都可以算在财经新闻的名下。

    仔细分析财经类报道出现的节奏与频次之后,便是选题的具体操作与制定。在选题制定上,一类可归结为关注度调查,一类可归结为策划类调查。

    关注度调查便是媒体现在所操作的民生、大财经、上市公司、金融现象、行业黑幕等等调查,而策划类调查则是针对媒体的想法,促进报纸影响力的调查,比如华商晨报曾经做的“高校贷款调查”“沈阳市百年老字号国企生存现状调查”“沈阳金融活跃度调查”等等,这类调查的目的在于把报纸放入沈阳市经济建设进程之中,希望这种调查报道可以在某些方面引起政府的一些感应,从而提升经济新闻的作用。

    调查类财经新闻的趋同与对策

    采访时因为事件的不同,采访技巧、写法、重点自然各不一样,很难统一文本,不过从21世纪报系和《南方周末》的文本来看,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可以成为大篇幅调查的理由。其中,业内乃至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博弈的过程、人物的个性语言、异乎寻常的典型内在事件、各层面的关联性与利益影响等等,是调查报道不能缺少的。

    每一个调查报道背后都有一个特殊需要放大的元素,但现在记者的思维并不是如此。现在的调查报道已经是:行业现状、价格黑幕、相关影响、利益分配过程等简单的一条线报道,看着挺过瘾,但经不起推敲,难免陷入报道千篇一律,选题过分雷同的境况。

    应当改变调查报道的重点选择,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题中的新闻价值在哪里。财经调查新闻在于对调查和经济两层含义的理解。调查一定要包括的元素就是:起因、经过、影响。经济一定要包括的元素是:利益、政策(手段)、圈子。

    简单地来理解经济调查,就是应该找出利益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分析政策或手段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回答圈子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特殊的人、特定的事、背后的人、背后的事、特殊的手段、特殊的结果、造成这种手段和结果的背后矛盾、利益驱使、人物百态等等,均是采访时不能忽略的元素。

    要有动态和全局眼光

    财经新闻,主要是透过资本市场看经济运行;透过虚拟经济看实体经济;透过公司(上市公司)看整体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走势。另一方面,经济新闻与财经新闻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从内容上说,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个质的飞跃,它不能不体现在报道上。过去,政府机构是报道的主要对象,“跑部钱进”理所当然,现在,各部委虽然在经济生活中还有重要地位,但是,“看得见的手”更多地让位于“看不见的手”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新闻报道内容与方式当然要与时俱进。

    还应强调的是,透过资本市场看经济大势不是像专业证券媒体那样,只顾解析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及投资价值;后者并非不重要,但是就媒体而言,尤其是对综合性媒体和一般读者而言,文章写到这般专业化和艰涩难懂,大概是不会有多少受众认可的。

    如何使财经报道“高人一筹”,如何能不局限于资本市场本身说市场?

    以黑龙江大豆为例。在产品经济时代,我们知道国内市场供需形势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仅仅知道我国的市场变化、供求涨跌和价格升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世界市场供求情况、大豆的替代产品在世界市场变化状况、相关行业和相关产品的变化走势等等。不但要知道今天的行情,更要预估明天的供求;既要懂得“现货”,更要知道“期货”;要知道中国主产区状况,更要知道世界其它主产区的形势。我们还要知道中国政府的支持政策,了解其他国家的扶助政策。如此看来,一种简简单单的农产品,要与这样多的“情结”挂上钩。虽然这些信息不一定体现在每一篇报道中,但是从事报道的采编人员一定要有所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动态和全面的眼光。

    大视野,就要突破地方观念、区域观念。这并不是说地方和区域不重要,而是资本运动本身的规律使然。举例而言,山东某城市曾经出现全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亏损的局面,作为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的报道,如果仍然以区域性来选择新闻,那么对读者将做何交代?让人们只关注本地的上市公司吗?显然不可。实际上,资本是“水往高处流”的运动体,是一个为追求高利润而不分地界、甚至不分国界、敢于冒风险的“货币群”。所谓资本市场,正是“天生”与地方保护主义“为敌”的力量。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在资本市场领域视野还要放宽,仅仅有全国的眼光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大的公司(许多跨国公司的产值超过中小国家)变动、产业调整及重要的商品供求变化(石油变动最为典型),其影响都可能是世界性的。在财经报道上确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大视野,就要从“条”的方面考虑信息的可比性,这主要是从产业分类的角度考虑财经新闻的深度。从上市公司看,主管部门基本上是按产业来分类的。一些重要企业的变动,会在整个行业引起波澜;一些企业的投资取向,会影响到行业的走势,在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角度的相关性要比地方的相关性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当然,这是从企业的主营业务而言。现在,许多企业的经营是多元化的,有的企业甚至副业超过了主业,如,诺基亚曾经是森林加工企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手机生产商。因此,对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动,需要有细致和耐心的关注。

    (作者系华商晨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新闻为民 与你同行
增强理论与实践的“黏度”
“走转改”重在制度设计
财经报道的大视野
做强本土新闻 彰显地方特色
自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引导
地方新闻网站:找准定位才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