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号召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两年多以来,全国各级新闻单位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刊(播)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泥土芬芳的新闻稿件,一批批来自基层的声音,一个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清新的文风,不断跃入人们的眼帘,新闻由此更加可看可读可听,一些长期得不到重视的问题得到解决,新闻的本质由此得以体现。
在新闻界推行“走转改”,是“脚板底下出新闻”理念的一种提升。从这几年的实践中,记者编辑们真正意识到,只有深入一线,体验各行各业,体会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打开心扉,才能得到反映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写出百姓爱看、领导重视的新闻,才能帮助百姓解决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
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着重点是“实”字。这是一项实践活动,赢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重在把握、处理好三个关系。
走基层是基础。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归根究底,走基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习近平曾经说过,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这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广阔天地。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进行辨认与取舍,发现真正的问题,让报道具有生命力。
转作风是根本。转作风实际上是对新闻从业人员世界观的一种改造。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与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少新闻记者往往把自己看作无冕之王,到地方采访时像“钦差大臣”巡访,拿着资料写新闻,或听片面之词,没有意识到一个新闻记者的真正责任。没有这种意识,自然就不会把百姓困难放在心上,更不会想到主动解决问题。
改文风是关键。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故事,让百姓易于读、喜欢读,让我们的文章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
鲜活的故事发生在基层,只有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才可能捕捉亮点,呈给读者优质的精神食粮;只有转变作风,才可能深入采访,消除报道死角,揭示鲜为人知的新人新事;只有改进文风,才可能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增强阅读欲望。只有通过“走转改”,才能为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民意桥梁,真正实现“讲百姓话,办百姓事”的最终目的。
在落实“走”中形成长效机制
“走转改”活动带来了大量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的价值导向已经在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矛盾、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走转改”坚定地走下去。让它不仅成为一个长效机制,还要成为一项常态工作。
落实“走”,重在建立长效机制。“走转改”不是一窝蜂,也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一项常态工作,要保证记者能够长期扎根基层。媒体要把“走转改”建立成一个制度,纳入正常的业务考核范围。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新闻采写规范中明确规定,采访不能全靠电话,不能把“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格言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所有编辑、记者每天都要进行“走转改”,而不是每年要花多少时间“走转改”;记者编辑的每一篇稿件,都要有“走转改”的脚印……
媒体要长期策划一些走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年轻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深入基层的习惯,学会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的报道。2011年以来,扬州网每年都要组织“迎新春 走转改 说变化”重大采访活动,每位回家过年的记者编辑都要写出3篇以上的“走转改”报道,形式不拘、题材不限,务必要反映出家乡每年的新变化或新民意,并制成专题。不少网友看到报道后,纷纷跟帖留言表示赞赏,并积极主动要求与记者一起“走转改”。炎热夏季,网站又策划了“我与网友‘走基层’”采访活动,从应征网友中挑选一批对象,与记者结队体验高温行业岗位,并通过微博直播、图文直播、文字、自拍等方式进行播报,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还提前报名要求参加今后的活动。目前,“我与网友‘走基层’”已成为扬州网“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个品牌。
转作风,重在工作态度与方法的转变。靠高高在上,跟会议、看资料,如何能掌握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如何能写出吸引读者眼球,具有深刻思想的好文章?因此改变工作态度、改进作风,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作风转变带动文风转变。
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相较于传统媒体新闻,具有较强的适时性和互动性。因此,在要求记者编辑“走转改”的同时,我们不但不能忽视群众的意见,还要收集各类网络新闻跟帖和建议,并通过微博、论坛和手机报征集各类“走转改”话题,使“走转改”更接“地气”,同时让记者不仅是“报道者”,还要成为“服务者”,使“走转改”活动的效果得以提升。
2011年9月,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经常出现几个“奇怪”的大学生,他们每到周末中午都会背着大大的麻袋穿行在校园中,里面装满了从各宿舍回收来的废旧报纸、过期书籍和空饮料瓶子。这批“麻袋哥”共有10人,到9月10日他们收集的废品已卖得600多元,其中500元已寄给了西藏拉萨的一名学童……这个线索是记者在大学校园里“走基层”时无意中得知的。记者随即“跟踪”了这些大学生几天,并逐渐与之交上朋友。报道推出后,“麻袋哥”的事迹引发上万网友热议。对这群可爱大学生的善举,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赞赏。
一般来说,稿子引起这样的轰动,可以就此收尾了。但记者意识到,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要变“报道者”为“服务者”,帮着把这个队伍发展下去,让更多人去感悟继承这种精神,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在记者与校团委的帮助下,这支爱心队伍得到扩展。记者随即上线了《受“麻袋哥”队伍爱心感召 11名女生充当“知心姐姐”》稿件,之后又有不少学生踊跃“接力”,“麻袋哥”队伍开始不断产生新力量。记者仍未就此罢休,经过策划,上线了《扬大“麻袋哥”成立基金会》的文章。文章通过大学生们最朴实最真实的话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个团体。一批批企业家和单位领导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基金会,自此,扬大“麻袋哥”精神墙内开花墙外香。“扬大有群‘麻袋哥’”系列报道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转载,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该新闻专题还获得了江苏网络好新闻一等奖。
用“改”的精神,指导每一次写作。改文风,应当是通俗、浅显,而非低俗、浅薄,是短、实、新,而非仓促、平面、速朽。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要求每位编辑记者学会“故事化”写作,用讲故事的手法撰写每一篇报道,让每一篇报道都能深入人心。
身为云南省沾益县分管劳务输出的干部陈家顺,时时处处为乡亲着想,他先后在浙江义乌以及扬州相关企业,隐去官职,“埋伏”打工,切身打探务工环境,直到熟悉满意后,才介绍乡亲来这里务工。2011年3月7日,在扬州宝亿制鞋厂欢迎云南曲婧务工人员的典礼上,一位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上主席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我叫陈家顺,去年曾在这家制鞋厂打工一个月……”这一番自我介绍,不仅让现场人员十分惊讶,更让在场采访的扬州日报记者兴奋不已。记者据此采写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以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介绍了陈家顺其人及他多年来的一个又一个“潜伏”故事。不少网友纷纷跟帖留言赞扬文章耐读。陈家顺的“潜伏”故事随即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还有不少打工者打电话到网站要陈家顺的号码,想请他帮忙推荐打工单位。文章还引起全国近百家媒体跟进报道,随后云南省委授予陈家顺同志“直接联系群众的好干部”称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号召全系统向陈家顺同志学习。《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文还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常态工作中完善制度设计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在新闻界犹如新风扑面,走到群众中的记者多了,拿着报告写新闻的人少了,以故事说新闻的报道多了,我国新闻事业犹如得到一股强力正能量,猛然加速前进。然而,回过头来看,“走转改”要长期坚定地走下去,最关键的一点,还需要制度等多方面的设计完善。
让基层联系点成为“走转改”的学校。按照人人参与、全员覆盖的要求,确保每一位记者都有基层联系点,在实践的课堂中长知识、增才干。有的媒体将编前会、报题会前移到基层一线,总编辑现场指导记者采访写稿,凸显新闻选题策划中的一线特色和基层气息。
让“老记传帮带”成为“走转改”的示范。要充分发挥老新闻工作者采访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以老带新”、“以老教新”、“以老促新”。请老新闻工作者授课,让老记者带领年轻记者下基层采访,手把手地指导,通过“传帮带”搞好“走转改”。
让读者和同行成为“走转改”的老师。开设《编辑点评》《记者手记》等栏目,交流“走转改”中感人故事和心得体验,让同行们相互学习借鉴。不少媒体专门开设了《读者来论》专栏,让读者对如何搞好“走转改”发表看法,点评“走转改”报道的亮点与不足,对推动“走转改”取得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善考核机制。完善采编制度和新闻消息来源管理规定,规范网上信息使用,推动记者走出互联网。要着力打破一些新闻单位“计件”考核,把记者变成“计件工人”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激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薪酬机制,给一线采编人员创造更适宜走基层的条件。
要改革新闻奖评选办法,在各类重大新闻奖项的评选中,把“走转改”的实绩纳入考评。对在“走转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在奖金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
改革用人导向。职称评定、职务提拔中,把具备一定时间的基层驻点工作经历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对在“走转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记者编辑,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形成向“走转改”活动优秀个人倾斜的用人导向。同时,要建立“走基层”的约束机制,使长期不走基层,又脱离实际、作风飘浮的采编人员得不到认可,奖罚分明。
开展“走转改”活动,既是中央的部署,也是媒体提高报道水平、办出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内在需要;既是培养队伍、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实现新闻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走转改”最可贵的是坚持长期走下去,在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当然,最终要想取得成功,还必须靠一个有力的考核机制保证。
(作者系扬州日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