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到6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五个频率推出20集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以下简称《纪事》)。中国广播网开设专题,同步刊载节目音频、文字、背景资料、记者手记、采访图片等。《纪事》全方位聚焦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热点问题、代表人物,全景式记录了我国文化领域改革、探索的进程,真实全面展示了文化战线取得的喜人成就。
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纪事》获得系列报道一等奖。
这组报道之所以得到各界认可,主要得益于充分的前期策划,扎实的采编工作,合理的播出时机,有效的媒体融合,鲜明的群众特点。
议题设置的“大局观”和“人民性”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中央电台充分发挥传播主渠道优势、彰显国家主流媒体作用的重点宣传工作,因其权威性和重大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一直在中央电台整体宣传工作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践证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议题设置,要根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找准参照坐标体系,选定题材,挖掘新闻,增加报道的深度厚度,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才能有效提升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2012年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参照坐标体系是什么?
2011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回答了一些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正式确立,吹响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回顾10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电台作为国家电台,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摇旗呐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是我们研判形势、策划选题的坐标体系!
从2012年年初开始,根据中宣部有关宣传报道精神,经过台编委会的审定,《纪事》系列报道被确定为中央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十八大召开的一项的重要宣传任务。这组报道由台总编室负责统筹落实。主创人员走出去,向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请教,充分吸收权威部门、专家的意见,同时邀请台内多部门负责人研讨座谈,几上几下,形成初步报道方案:立足于发挥广播优势,调动全媒体资源,全景式记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全方位聚焦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代表事件、代表人物,透视发展趋势和深远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确定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五大平台同步推出,覆盖不同目标人群,力争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每集节目要以具体的人、地点、事件为切入口,采访当事决策官员、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等各方代表人物,灵活运用音乐、历史录音、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使得节目生动活泼、可听性强、引人入胜。
报道有点有面,由浅入深
10年文化体制改革如同恢弘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为了清晰地把握改革的脉络,我们确定了“编线串珠”的思路:打破时间顺序,抓住文化改革的重点、亮点,提炼出20个最能反映文化改革精髓的主题,包括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转企改制、创意文化、公益文化等,如同20颗珍珠,由“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这条主题隐线串联起来。整组报道全面反映10年来我国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工作和成果。
在每一集的节目中,报道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最有新闻性的事件,比如人民网上市、东方演艺集团改制、凤凰出版集团和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喜羊羊与灰太狼》流行、山西群众艺术团等,深入采访了百余位官员、专家、文化名人和业内专业人士,而且将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积极分子以至普通群众当做节目的主角。他们提供了文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大量生动鲜活实例,有力佐证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广播界呼唤高品质、高智慧的广播。中央电台希望通过在广播节目中加强分析、研判、解读、评论,引领听众以多种视角观察和理解新闻,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注重发挥广播速度快、线性强的优势的基础上,强调新闻和节目在广度深度上的开掘。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前后的对比,《纪事》不仅全面回顾改革过程,还注重深入阐述其本质内涵;不仅逐一展示可喜变化和成就,还注重总结其内在规律;不仅展望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还研究探讨如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一表现方式贯穿系列报道始终,增加了整个报道的厚重感,使听众对我国文化10年改革发展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发挥广播优势,展现声音魅力
突出广播特色,以真实的音响诠释主题,用声音感染人,是广播媒体独具的优势。
这组系列报道是“用声音记录中国文化改革发展”,音响元素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好形式,好内容,加上好声音,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每集6分钟的报道平均音响都在五六段以上,将人物访谈、记者口述新闻、播音员播讲、现场音响、音乐等多种声音元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无论是各界人物的谈话,还是一些文艺作品的录音片段,都直观地给人以鲜活、亲切的感觉,说服力、感染力很强,从而构成一席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声音盛宴。资深播音员于芳、姚红的播音亲切大方,为报道增添了魅力。
广播作品不能咬文嚼字,而要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实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组报道语言准确、朴实、简洁、通俗、具体、传神,尽力回避难懂的专业术语、技术名词、倒装句、复合句、形容词、文言文,力争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情。报道注重用百姓的话语见证改革发展大道理,用决策者的权威论述展示美好愿景,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多媒体呈现,多渠道传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应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多元化、分众化、个性化的特色,充分利用新媒体交流频繁、互动广泛、兼容性强、介质多元、传播迅速等优势,弥补传统媒体单向传输、说教味重、观念陈旧、表述僵化、互动不畅等不足,使二者竞争依存,取长补短,才能让主题宣传报道真正走向大众,实现多元传播的效果。
5月14日,“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系列报道网络专题上线,页面设计风格庄重、严谨、深厚。专题页面包括前言、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系列报道、十年磨砺、相关链接等四大板块。在20集报道稿件音频报道加图文介绍基础上,延伸链接相关背景、政策、人物访谈、记者手记等,全方位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探索和成果。
这组系列报道引起了吉林出版集团的关注,他们主动向中央电台寻求合作,以播出作品文字为基础,结集出版了书籍《繁荣与发展》。把声音变成文字,从广播节目变成图书,系列报道的传播范围大大拓展,传播效果也相应提高,而且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们今后继续操作此类大型主题宣传报道提供了良好借鉴。
《纪事》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了专访,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多位司局领导接受采访并提供报道意见。播出后得到了中宣部、广电总局领导的表扬,中宣部《新闻阅评》、广电总局《监听监看日报》也给予了关注。
据中央电台受众研究部的调查,听众普遍对这组报道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具备“阐释内涵,内容深刻,标题新颖,播音大气、形式多样,声音鲜活”等优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陈作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中宣部新闻阅评员臧捷年评价这组系列报道正确处理了概括和具体,抽象和形象,正面和反面等几个关系,在运作方式、报道形式、制作手段上大胆创新,希望中央电台今后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扬长避短,鲜活贴近,奉献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作品。
《中国文化发展纪事》是中央电台2012年宣传报道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头戏”,它和以道德建设为主题的50集大型系列报道《诚信身边事》、9场次共计9个小时的“喜迎十八大系列直播《幸福城市》”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之间,协调、呼应、互补,营造了十八大召开之前预热、提振、升温的舆论氛围,形成了立体化、规模化的传播效果。我们认为,只有胸怀大局,服务人民,不拘一格,改革创新,才能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突破,才能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媒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