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生态报道与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

蒋宝仙 《 新闻战线 》(

    伴随着生态文明与其它四大文明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提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程并成为刚性考核目标,打造“实力东阳、文化东阳、生态东阳、幸福东阳”已成全市共识。去年始,东阳日报实现媒体报道与政府决策的良性互动,打响了生态报道攻坚战。

    善从现象看趋势,议程设置巧开篇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人们对环保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报道的关注点,已从简单的环境保护转向了生态文明的提升,东阳日报在生态报道的开篇就提高了起点,把握发展的趋势。

    用好线索,善抓活鱼。2012年东阳市“两会”后,关于画水区域废塑整治的建议被列为东阳市政协重点提案,市里决定利用半年时间,对废塑经营进行专项整治。获悉这一线索,东阳日报编委会迅速启动议程设置,在通读浙江省环境科学院对东阳废塑行业污染现状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议题形式:以读者来信的形式抛砖引玉。7月9日,《一封在外画水人的信》在东阳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一封普通的读者来信,竟能登上头版头条,这在东阳日报办报史上还是首次,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显而易见。信中通过画水今昔对比,历数废塑行业对生态环境的种种污染,以及对当地群众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痛陈废塑整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呼吁“我们的家乡是到了该‘洗把脸’的时候了”,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这种“自亮家丑”的议程设置,引爆了读者的关注度,众多读者拨打新闻热线,要求派记者采访从事废塑经营的村庄,吁请尽快启动废塑整治,早日归还天蓝水绿山青的秀美环境。这些发酵的民间呼声被迅速反馈到市委市政府,7月13日,市废塑整治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19日,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全面铺开。东阳日报的宣传报道伴随着整治活动的层层推进不断加大力度、提升高度、推高热度。一方面,在一版开设《废塑专项整治》专栏,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全方位跟踪整治动态,大篇幅报道先进典型;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专题专刊,紧扣难点、重点、亮点,引领舆论场,传播正能量,从民生视角反映群众呼声,从决策层面报道活动部署,从节点把握打好主动仗。短短一个月,东阳日报就推出了60多篇报道,发挥了区域中心城市第一传媒的引领作用,为“打赢废塑整治战”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

    深潜舆论,捕捉趋势。今年6月打响的“两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则更显示出东阳日报在生态报道上,舆论导向关口“前移”的敏锐感与主动性。这组报道,可说是发端于东阳日报员工QQ群上的议论:都市快报报道,全省水质考核结果出炉,瑞安、义乌获奖300万元,东阳水质被评为合格,奖励100万元。本报记者将此消息发到QQ群上,马上引来围观,并产生了两大议题:

    一是义乌处于东阳江流域下游,为何义乌的水质优秀而东阳的仅为合格?二是结合前段时期网上热议的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东阳江哪些河段可以让人游泳?东阳日报编委会认为,东阳江、南江流域(简称“两江”)高层关注、基层关切,“两江”水质大有文章可做。经过前期充分调查排摸,东阳日报安排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一方面走部门、看资料、究原因,另一方面访民情、听民意、问民计,记者调查“东阳江与南江两年后达到三类水标准,可以供人游泳”一文随之写成。事情也可谓凑巧,6月19日,市里下发《东阳市取砂洗砂制砂等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取砂、洗砂、制砂、采石、轧石等专项整治工作;6月20日,东阳市成立“两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6月21日,金华市召开水环境治理紧急会议,各县市区领导就水污染整治做表态发言。东阳江、南江“两江”流域治理工作正式摆上议事日程。见时机成熟,本报在6月24日头版头条强势推出记者调查,标题开宗明义——打响“两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战役,6月28日,东阳市召开万人大会,发布“两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令,全市19个镇乡街道“百日攻坚战”随之打响。

    一个看似无心的议题,经过发掘、发酵,竟与全市重点工作“不谋而合”,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是善于深潜各种舆论场,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的有机融合。这种自然流露的敏感,常能令议程设置匠心独运。

    环环相扣巧衔接,贴地而行重实效

    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均是公民,因此,生态报道更需强化贴近性,顺应民情,集中民意,启发民智,让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面参与,从而让报道资政助民,改善民生。

    在废塑整治与“两江”流域整治两大报道战役中,东阳日报善于“一手携民意,一手挽政声”,力求议程设置与政府工作环环相扣,无缝衔接;而在表达上又兼顾公众与政府、上层与基层,让普通百姓唱主角,使报道贴地而行,让传播效果最优化。

    统分结合,动静相宜。战役性生态报道,战线长、环节多、任务重,难免千头万绪。倘若要不让报道沦为流水账,就需要精心设计,做好每个阶段的报道计划。东阳日报采取的手段是“统分结合,动静相宜”,即按照整治计划,分阶段推出“1+N”报道模式:每个阶段至少要有一期特刊,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推出典型,放大亮点,体现特色;在该阶段内,要有不限数量的动态性报道,跟踪工作进程。尤其是前期的攻坚阶段,做到天天有动态稿,周周有专题稿,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为此,报社还给整治工作配备了专职记者,每天随工作组走村串户,采访群众。以废塑整治为例,从2012年7月至当年12月底,共刊发了70余篇动态稿,还推出两期特刊多个专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贴近群众,人性叙事。虽然这两场战役性生态报道实质上是时政报道,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这两场战役同时是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因为,无论是废塑违规违法经营还是“两江”污染,环境问题积习已久,一朝整治,市民莫不奔走相告。这种浓烈的民生色彩,决定了只有让群众当报道主角,才能让报道“接地气、说人话”,从而“受人待见”。

    以废塑整治报道为例,60%以上报道都把群众当主角,在群众身上挖掘生动鲜活的故事,赋予报道人性化特色。《“禁止废塑入村”入村规民约》,记录了三个村庄把“禁止废塑入村”作为村规民约的事情。

    正在进行的“两江”流域环境整治报道,更把群众当成最主要的知情者、行动者。6月28日,“两江”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会议,进行广泛动员与周密部署。当日,东阳日报推出两版特刊,一版是对“两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进行解读,让市民知晓行动重点、要求,以及各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责任主体、工作内容,并以“关键词”加以提示,令人一目了然,有助于群众增进了解、共同参与、支持监督;另一版推出“踏访两江”体验式报道《母亲河,可安好》,记者兵分两路,追踪“两江”水质变化,第一次把“两江”污染状态真实而完整地呈现在市民眼前,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着眼产业,推动转型。生态报道不是简单而浅层的环境保护报道,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的综合性报道。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目标,更加强调把环境、资源与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结合。东阳市实施的废塑整治,就紧扣上述要求,明确提出在根治废塑违章违法经营这一“顽疾”后,重在做好“美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强化疏导、确保转型升级”两大工作。东阳日报对此进行了充分报道。在2012年7月19日专项整治正式启动后,27日就推出相关报道《画水镇17个废塑重点村谋求转型,村村成立来料加工工作组》,拉开了转型序幕;8月9日,在400多户经营户签订不再从事废塑行业的协议后,推出了《学习来料加工谋新路》的小通讯,传递相关村民“早晚都要停产,不如早点谋条新路”的心声。东阳妇联对此也有回应:对提前完成整治的村庄优先安排来料加工业务,并提供相关业务培训与扶持资金,起到了典型引路与政策引导的作用。9月21日、22日,《一个废塑村的华丽转身》、《数百画水妇女“上学”》的报道,正式宣告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阳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地方党报的国际评论:题材与作者
时评的风格和笔调
生态报道与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
多视角的财经报道
都市报的“报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