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时评的风格和笔调

肖和平 《 新闻战线 》(

    时评,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表达看法、传递思想,进而影响他人的一种新闻评论样式,是作为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而存在的。如果说,作为记录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其资源稀缺时代早已过去,那么,作为观点和言论的载体,时评便成了当下媒体差异化竞争中的一个拳头产品。

    接近性和本土化 

    当下,在海量的全国新闻源中,选择受众关心的话题作评,仍占各家媒体时评板块较大比重。毋庸讳言,在时评的话题选择上,全国性的热点新闻题材或公共事件更容易获取,并且能够保证一定的受众市场。尽管有些事件发生地离我们遥远,但就事件的本质而言却离我们很近,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所以各地受众关心。同时,对于一些批评性时评来说,异地监督能使媒体和作者获得更为宽松的言论空间,拥有更大的发挥尺度。但是,当一则热点新闻出现,各大媒体上纷纷出现“命题作文”式的时评时,受众不免出现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了关注度。

    在新闻学理论中,接近性是衡量一个事件的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它包括地理上、心理上和利益上等方面的接近性。接近的因素越强,受众的接受意愿就越大。时评内容的本土化,也正是对这种接近性的追求。具体说来,对于时评内容方面的本土化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多采用本地新闻题材;二是对全国性新闻做“落地”处理。

    相对于更为宽泛的全国性新闻,受众对于与自己地理位置相近、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身边”话题更感兴趣。因此,多采用本地新闻题材可成为避免跟风全国热点新闻而另辟蹊径的一种方式。长沙晚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每天大量浏览各地热点新闻的同时,十分关注本地的热点新闻,尤其期待本报新闻报题中有适合时评的题材。尽管时评“异地监督”相对容易,有人戏称为“朝天骂”;而“本土化”时评受一些因素掣肘,话语空间的宽松度相对欠缺,但如果分寸、角度拿捏得当,客观善意、情理交融且有建设性,即使有些敏感的话题,也不是不能做评。毕竟,读者更关心本地新闻,对身边事更感兴趣。

    为此,长沙晚报坚持时评头条自采自写,并针对本土新闻题材发声。例如今年4月3日的时评版,包括漫画在内一共发了6篇稿子,其中就有5篇是本土题材。这5篇当中有2篇是长沙题材,3篇是省内市外题材,很好地体现了“立足省会,辐射周边”的本土化定位。其中《是谁让公园改公姓私?》一文,谴责了长沙烈士公园内一些摊贩利用与管理人员的裙带关系在园区摆摊设点,严重影响公园正常秩序和市民休闲娱乐的行为,并且以点及面,层层追问此类潜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该时评见报后,在长沙市民和社会舆论中取得了良好反响。

    此外,对于全国性新闻题材,其实也可以做灵活处理,即让其“落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许多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既有其区域个性,也与全国各地情况存在着共性。新闻时评若能把一些外地发生的大事结合本地老百姓的身边事进行评论,同样能使受众感觉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引起主要诉求人群和本地读者的强烈共鸣。

    辣味十足的地方风味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各个民族和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群聚居历史,培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群性格。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和言论思维习惯。湖湘文化有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有着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魄,“湖南骡子”也曾凭着自己的倔强与血性,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书写过浓墨重彩的笔画。湖南媒体人将湖湘文化精神糅合于时评的灵魂与血脉之中,为受众烹制出一道道辣味十足的“湘菜”盛宴。

    众所周知,党报的时评以新锐面目示人,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功底。过去,由于为陈旧思想所束缚,时评忌讳太多,自设禁区太多,致使时评批判锋芒多有收敛,一些四平八稳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评论常常见诸报端。2013年以来,长沙晚报经过几次改革,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时评版的追求目标定位朝着更有朝气和锐气的方向发展。在报社上下人员的配合与努力下,时评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评论员们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下,大胆针砭时弊,令时评版不时闪耀着思想的锋芒与张扬的锐气。即使面对一些本地题材,作者也能以勇气和底气去驾驭。如《“一把手”权力更应关进笼子》提出老虎比苍蝇危害更大,要在制度的设计和落实层面上下工夫限制权力,监督权力;《谁让老百姓变成“老不信”》批评政府个别部门忽悠老百姓,以致失去公信力;《黑车为何如此嚣张》批评政府对运管部门监管不力;《“火箭提拔”应多解释不掩饰》提出公开透明才是破解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疑团的灵丹妙药。这些时评,不仅务实求真,且彰显着辣味十足的湖南味道。这说明,地方文化精神、时评风格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三者之间是可以互通的,只要定位准确、操作得当,完全可以使评论写得更具特色,进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一句话亦可成为时评

    长沙晚报时评版在吸引本地受众参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设的《一语中的》专栏,让时评变得简洁灵活,一句话亦可成为时评,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观点PK》栏目让大家对一些热点问题各自表述看法,吸引大家参与;《微论博语》栏目,设置话题,收集网友看法。此外还有在全国媒体独树一帜的《你说话吧》栏目,每周选取一个当前最热门的话题,预告讨论话题并征募话友,周末大家一起喝茶一起聊,平等、友善、畅所欲言,谈看法、发言论、针砭时弊。观点整理后,在周一靠前版面刊发,现已举办302期,成为长盛不衰的时评栏目,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群的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副教授认为,评论中的个人生活体验和个人生活信息可能会削弱公共表达的效率,使整篇节奏相对缓慢,但对打破“时评八股”,带给读者亲切的气氛,勾起共同的感受,在“感受”层面上吸引读者有着独特的效用。鼓励本地读者发声,正是对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所谓专业时评的有益补充,承载着满满的民间智慧,直抵受众的心田。

    著名时评作者鄢烈山曾经把时评比喻成“21世纪的新乐府”。时评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吸引受众关注和参与,而如何创新时评写作,走出同质化的误区,则成为时评板块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时评本土化策略值得进行探索。随着舆论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时评作者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时评的本土化将有助于提高受众的关注度,进而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写出受众欢迎,又能助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好作品。

    (作者系长沙晚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地方党报的国际评论:题材与作者
时评的风格和笔调
生态报道与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
多视角的财经报道
都市报的“报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