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党报的国际评论:题材与作者

丁建庭 《 新闻战线 》(

    许多人误认为国际评论“专属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因为它需要比较专业的国际关系知识,需要准确无误地把握中国外交动向,需要自始至终贯彻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南方日报近些年来尝试发表国际评论,不仅重点培养专门从事国际评论写作的评论员,而且邀约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国内学者开设专栏。

    题材: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国际新闻热点,及时准确地对重大国际事件做出评论

    国际评论的话题选择一般以国际重大新闻或与国内影响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由头,有一事一议的,也有对整个时局发表看法的。南方日报的选题强调“从大处着眼”,不过于纠缠其他国家的内部问题,重点关注影响国际时局的大事件。

    对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做出评论。力争做到读者头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重大国际事件,第二天就能够在南方日报上看到相应的有深度、有背景的分析评论文章。比如,今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独家刊发美国“棱镜门”主角斯诺登的专访文章,斯诺登宣称“美国政府网络入侵中国网络至少有四年时间”,该新闻经新华网转摘后,随即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位置,成为当天最为引人关注的国际热点事件。南方日报在当天下午的选题会上迅速定下了这一题目,第二天见报重磅国际评论《山姆大叔,双重标准差矣!》,这是平面媒体中对该事件评论最为迅速、被转载数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极大地提高了南方日报国际评论的影响力。

    国际评论服务于外交,但又不等同于外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凡外交部发言人能说的,我们应该写;外交部发言人不便说的,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争取写好”。也就是说,国际评论要以中国外交主张为纲,在此基础上,也要积极反映中国民间声音,并逐渐形成和声以壮大中国外交声音。比如,在中日关系上,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他的种种言行无不违背中国外交立场,但他又不止一次地表达“和谈”意愿,试图将破坏两国关系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就不太方便对“和谈”直接表明立场,以免落入日本政府设下的外交陷阱。而这个时候,中国媒体当发挥重要作用,借助评论戳穿安倍的阴谋。南方日报再次做出快速反应,推出署名“南方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安倍先生,请问你要怎样对话?》,不仅体现出这篇评论的重要性,而且表达了鲜明的“南方”立场。

    导向:从国家利益出发,依据中国外交政策方针,鲜明表达中国媒体的立场和态度

    南方日报是省委机关报,其刊发的所有评论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而不能是作者个人情绪的简单宣泄。国际评论更是如此,作者必须对文章导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中坚定写作立场。

    明确国际评论的指导思想。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是写作国际评论的基本指导原则。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国际评论既要原则坚定、旗帜鲜明、统揽全局,又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注意分寸,切忌有勇无谋,不讲策略地处处锋芒毕露。尤其是带有表态性的国际评论,更需符合我国的政治立场,并与外交斗争密切配合,以免造成被动。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日报针对中日热点问题刊发评论《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此时正值中日关系敏感时刻,文章的观点绝对忠实于中国外交部的立场,标题也直接引用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的原话,以免因为评论的“不克制”给中国外交“添麻烦”。

    从政治的角度观察问题,用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是写作国际评论的要义。国际问题的本质是政治问题,国家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国际评论要不断适应中国外交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当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的总要求,既要反驳外媒的某些谬误,又不能让外媒抓住我们的谬误,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评论和外交占据主动。比如,去年“9·18”期间,国内主要城市都爆发了“保钓”游行示威活动,南方日报为此刊发了3篇评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行动》、《在法律与文明的基础上激扬爱国心》、《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爱国的真谛》,这些评论的表达都非常隐忍,紧紧围绕“爱国”的主题进行劝诫,而非引导公众和舆论的愤怒情绪。

    媒体还拥有比外交更为强大和广泛的力量源泉,有时也可以“有理、有利、有节”地制造话题。直言不讳地主动点出当今世界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引起争论,唤起国际舆论的关注,这不仅可以改变国际舆论独西方一家之言的传播劣势,而且可以化疲于解释、应对外交被动为舆论主动,从而达到更好地为外交政策服务的目的。

    写作:从国际大势入手,视角力求新颖,文本强调深入分析,说理透彻,由表及里

    写作才是根本,是把想法落实到文本上。前面所说的都是准备工作,具体到写国际评论,要透过事件看本质,这件事反映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应对等都是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把问题看得太肤浅,仅仅抒发个人感慨,更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强调实效、准确和深度。评论实效性强,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能够扩大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比如,今年6月27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并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了会谈,南方日报第二天即推出评论《在“互信”中提升中韩关系》,独家评论与新华社报道相得益彰。国际评论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对政策的把握和对事实的叙述要准确。比如,去年3月21日,法国发生震惊中外的校园枪击案,国内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转摘自外媒报道,且相互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南方日报次日见报评论《法国校园枪击案背后的种族主义幽灵》就直接引用了法国权威媒体的报道,力求做到事实准确。国际评论的深度,就是要求不能局限于对某一国际事件就事论事,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解析事件背后的大国政治。

    注重创新,避免人云亦云。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中国已经进入“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尤其是在论坛、博客、微博上活跃着大量的草根评论员,有时候他们的观点更受公众欢迎和追捧。在这样的形势下,包括国际评论在内的所有评论都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评论中脱颖而出。创新,主要体现在评论的写作角度上。比如前文提及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爱国的真谛》,这篇评论虽然瞄准的也是“爱国”,但因为“呼吁理性爱国”的评论已经太多,所以南方日报有选择性地将视角对准“真谛”,通过解读“爱国”的本质内容,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爱国”,“寓事于理,寓情于形”,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爱国口号宣传上。

    提前准备,重点谋划,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可预见的国际大事,比如重大国际会议、领导人峰会、周年纪念活动等,可以提前进行策划,以保证评论的高质量。比如,去年3月28日,南方日报刊发评论《伊战九周年,安全还很远》。

    作者:评论的多样性要求作者多元化,要有不同类型评论、不同类型文风、不同类型作者

    写评论,没有精而专的“万金油”,需要积累比较多的人脉资源。聚众人智慧,集专业优势,才能不断蓄积国际评论优势,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南方日报国际评论还处于初探阶段,目前仅粗分为两类评论、两类作者。

    表态性、批评性、论战性的国际评论,主要由南方日报评论员撰写。这类评论多集中在中外关系上,在内容上多是对外交部表态的再阐释,在语言上也靠近外交部的官方语言。因为这类评论更加强调“准确性”,所以语言相对而言会比较“硬”,其基本特征就是庄重、规整、平衡、稳定,多少有点“社论”的风格。比如,今年5月28日,南方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重申〈波茨坦公告〉的法理意义》。该文针对的是李克强总理在德国雅尔塔的讲话,核心问题仍是评判中日钓鱼岛争端,但因为涉及中日外交大局,属于表态性国际评论,必须力求政策“准确”,所以文本语言就比较正式、严谨,给人的感觉是“板着脸说话”。

    分析性、解读性、背景性的国际评论,主要由约请的专家学者撰写。这类评论更为专业更有深度,“自由发挥”空间也比较大,文本语言也更具个性特点,或生动活泼,或幽默风趣,或简单朴实,或张扬激越,或含蓄深沉。总之,这类评论更加强调“可读性”,语言相对会比较“软”,内容表述严谨又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又富有感染力。比如,去年5月份,中国在美孔子学院引发风波,其中涉及中美教师准入制度的分歧,该新闻事件备受社会关注,但背景又比较复杂和专业。南方日报就此约请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撰文《提升公共外交能力 消除中外隔阂》,文章既有高度又有气势,而且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以“娓娓道来”的感觉,不仅回答了公众的诸多疑问,而且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作者系南方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祝晓虎

地方党报的国际评论:题材与作者
时评的风格和笔调
生态报道与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
多视角的财经报道
都市报的“报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