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推进期刊创新 达成“武汉共识”

——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综述

● 肖 曜 梁 锋 陈 卉 《 新闻战线 》(

    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时节,由《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于6月14日在武汉举行。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在会上讲话,祝贺年会的召开。他介绍了湖北省传媒界正在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大讨论的目的是使媒体和媒体人树立建设主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他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对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考和认识,探讨如何在新闻理论层面深化“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思勇在会上致欢迎辞。他说,马克思讲,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当前,新闻专业期刊在获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在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化、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新闻专业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海量呈现的新闻传播学术成果如何科学评价,新闻专业期刊的认知度如何不断提高等等。此次年会围绕新闻专业期刊创新发展和评价标准开展讨论,必将促进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湖北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许万全也到会祝贺。

    《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军事记者》、《新闻前哨》、《新闻实践》、《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记者摇篮》、《新闻爱好者》、《新闻世界》、《新闻知识》、《南方电视学刊》、《新闻界》、《现代传播》15家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或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经验和探索新闻专业期刊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初步形成五点共识。

    关于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

    《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在会上致辞,她谈到,今天参加会议的,大多在去年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由《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和《新闻实践》发起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那届会议的主题是“坚守与创新”,当时,文化体制改革风生水起,大家急需交流一下新闻专业期刊的定位、办刊宗旨以及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样的问题。这些讨论后来以综述的形式,由《新闻实践》的同志撰写成文,以“业界与学界兼容 坚守与创新并举”为题,发表在2012年第5期《新闻战线》上,会上还通过了“杭州共识”。与会代表强烈要求将杭州会议作为起点,形成一个“年会”的机制(框架),每年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召开一次主题会议,讨论交流思想,形成共识。

    自去年首届年会达成“杭州共识”以来,传媒业的改革不断深化,新的课题不断涌现,需要大家共同面对,共同研究。今天,大家相约而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成员。

    《新闻实践》总编辑王郁提出,应扩大完善新闻期刊年会协作的平台,不仅仅局限在到会的十多家媒体,平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期望把这个平台作为一个新闻评价的基地,有了这样一个宽阔的平台,后续的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展开。借助网络平台,科学评价体系建设起来,可以把所有期刊的高质量的论文,纳入到平台上,然后开发一些增值业务,再来循环,使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的完善。

    关于专业期刊的业务研究和经验交流

    创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有65种左右,还有120多种是内部出版的期刊。因为刊物定位、经营理念等不尽相同,这些期刊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闻专业期刊如何坚持创新与发展的讨论中,与会专家代表分别就期刊的定位、经营等方面交流了各自的一些经验。《中国记者》总编辑文璐在主持会上讲话,希望大家踊跃交流,互相学习,多出成果,使年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务实。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周然毅谈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20多年来,经过几代工作人员的摸索和努力,找到了一条比较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找准了定位,定位是依着于广播电视行业的。直到现在也有人说,到底是搞理论研究,还是搞行业实践研究呢?如果是搞理论研究就要加强理论性,但问题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针对性不强,读者少,也就谈不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的做法是,有一点理论,但也是给实践从业人员看的,主要还是强调服务业界。

    《新闻界》总编辑邓树明认为,作为媒体办的一个刊物,要做得非常学术,尤其是基础研究这一块,的确很难与高校学报相比,所以会对刊物内容定位有一些调整,更加倾向于实践研究,倾向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现在浅阅读盛行,但作为期刊,尤其是作为有一些学术色彩和理论色彩的期刊,不会去跟这个潮流,要坚守期刊的竞争优势。能发表的文章,还是要在思想性或理论性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样来保持期刊的特色和优势。

    《记者摇篮》总编辑曹东认为,专业期刊要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作为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坚持自己的方向与定位。比如《记者摇篮》的办刊宗旨是关注记者成长,服务媒体发展。期刊有几个重要的栏目,比如特访,经过精心的选题约稿等等。还有一部分是新闻从业人员业务交流的需要和发表论文的需要,对于这部分的稿件,稿源是不愁的。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认为,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新闻记者》致力于成为沟通业界和学界的桥梁,倡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展开深入、理性、规范的学术研究,回应当前大变革的传媒时代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努力提高学术研究、理论作品的社会能见度,通过借力新媒体等方式,让更多关心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读者得到思想、观点的沟通与交流。

    思路决定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既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促进学界研究以及业界工作推进,对期刊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新闻与写作》副主编耿瑞林谈到刊物的定位时说,“紧跟业界,扩大影响,经营杂志,实现双效”,这是 《新闻与写作》16字办刊方针。这几年刊物的发行量逐年在扩大,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新闻与写作》 每月的选题策划。每月都开选题策划会,针对当前业界学界关注的主要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二是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当下纸媒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纸媒如何走出困境已是业界学界无法绕开的一个课题。刊物如何发展?如何增强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坚持为读者服务,以服务吸引读者,是期刊实现自身价值最有效的途径。为读者服务是《新闻与写作》办刊的目的,为此刊物增加了一些服务功能。比如说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某一个事件、某一个概念的问题等等,对业界的一些读者或一些写作爱好者来说,可能不会像学界的学者那么清楚,编辑就再做些精加工,做一些链接。有些问题虽然网上都有,但读者看文章时毕竟不方便。多增加一些服务功能,做一些简短的提示,不仅有助于读者节约时间,对读者也是知识的弥补。

    《南方电视学刊》编辑部主编黄耀华认为,充分发挥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以主题策划为主,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然后在这个行业里形成一个差异化竞争,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主题确定自身的风格,彰显办刊理念。积极走出去,通过学术访谈的活动,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彰显我们学刊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升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门办刊物,使刊物的内容和形式都能面向社会,不仅有利于增强刊物的生命力,也有助于扩大刊物的影响力。《新闻世界》主编叶水茂认为,作为业界主办的学术杂志,同样需要开门办刊,面向市场办刊。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些年,《新闻世界》杂志坚持开放办刊这个特色,不仅成为了新闻从业者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新闻爱好者学习的平台,还成为了关心新闻事业发展的所有人的平台。这样一来,稿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研究新闻的角度更加多元。尽管有的稿子按照现有学术刊物评价标准,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但是只要作者有观点,是都可以容纳的。一滴水可以见阳光。从媒体形态而言,开放办刊也取得了成效,已经从平面媒体走向了网络媒体,通过与省内外多家网媒合作,成功地将《新闻世界》杂志推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增强了学术杂志的传播力,扩大了学术杂志的影响力,实现了学术杂志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关于新闻传播学期刊评价标准和体系的讨论

    科学的期刊评价标准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多方面内容。在探索创建新闻传播学期刊评价标准议题讨论中,与会专家代表围绕新闻传播学期刊评价主体、客体、内容、参数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评价标准是评价体系中基础内容,具体由评价参数体现,标准影响判断,标准影响定位。《新闻知识》副主编谢丛容在发言中表示赞成“武汉共识”。她说,目前,整个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正面临着革新,前沿问题、现实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期刊学术评价标准,使其创新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传播学期刊长期以来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困惑,在业界和学界之间摇摆。评价一个期刊的学术质量,判断一个学术期刊是不是一个高规格的刊物,不能简单地以某个单一标准来判断,甚至唯某一标准至上。如果简单地按照某一个标准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可能会导致学术上的僵化。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评价,应该体现传播学的学科特色。应该将原创性、精致性、高标准作为重要参照,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学期刊的作用,既不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又对业界新的动向、前沿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具有前瞻性、引导性。

    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军事记者》主编朱金平指出,一份新闻学术期刊,能否被评为国家级核心期刊,不宜由某个大学的图书馆来决定。有的大学虽然名气很大,但其图书馆连全国有多少新闻学术期刊都不知道,更不了解这样的期刊应具有的职能,它是根据什么指标评定核心期刊的呢?这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同行评价是行业内的专业评价,是社会价值的真实和具体反映,对于期刊社会价值有重要作用,在评价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现代传播》副主编赵均认为,评价紧贴业务实践的新闻专业期刊群,单靠量化指标的确与各刊办刊宗旨存在矛盾,可以更多地引入同行评议和读者评议,让期刊同行和有经验的记者、编辑来评议刊物。评价刊物的标准,应当与各刊办刊目的寻求相通点,考虑普遍认可度。所以新闻专业期刊的评价,可以考虑采用“期刊同行评议+读者(实践者)”的办法。

    《新闻爱好者》副主编郭玲玲认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是很容易制定的,应该尽量使之易于操作,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同时,各有侧重,否则每一个评价体系都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代表们一致认为,行业规范应是期刊评价的一个指导原则和内容体现,反映引导行业的发展趋势。《新闻前哨》主编肖曜认为,新闻专业期刊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公共平台来凝聚和扩大共识。因而,需要加强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平台的建设,使年会不断由虚走向实,不断由研究理论问题,到解决我们期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成为新闻专业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前哨》杂志社)

架起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
纸媒急迫转型中的新闻专业期刊
服务广电行业 实现“两个效益”
在指导新闻工作中体现学术价值
《新闻实践》:服务新闻实践
怎样才算得上“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
推进期刊创新 达成“武汉共识”
《武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