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指导新闻工作中体现学术价值

——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的办刊实践

● 朱金平 《 新闻战线 》(

    创刊于1958年5月26日的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最初的刊名是《解放军报通讯》,1983年为对外公开发行取名为《新闻与成才》,2000年扩版后改成现名),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都始终注重在指导新闻实践中体现其学术价值,努力使其成为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新闻采写传播的良师、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因而在业界和学界都受到读者喜爱。

    办好每个专栏,注重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的有效指导

    任何一种杂志,都必须以栏目的设置为支撑,新闻学术期刊同样如此。2002年《军事记者》扩版改版时,将原来的40多个专栏经过合并、改造,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人物、新闻信息与新闻教育五大板块,重新设置了20多个栏目,涵盖了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杂志编辑,我们认真办好每个专栏,既注重稿件的理论性又注重稿件的实践性,使二者有机地融合,以期使新闻研究成果能够对新闻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全力打造经营重点栏目。虽然杂志有众多栏目,都需要认真办好,但也不能平均着力,应该突出重点。对重点专栏要重点经营,使其成为杂志上的亮点、看点和品牌。《专题研究》栏目,就是《军事记者》杂志重点打造经营的一个专栏。该栏目围绕军内外新闻界某个方面的问题,约请业界和学界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探讨。这个栏目从开设至今10多年来,一期都没断过。像《成就性报道的创新与突破》、《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风》、《让典型的生命力更长久些》、《专题报道怎样出彩》及《如何搞好工作报道》 等专题,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很强,媒体人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同时,这个栏目还注重选题的超前意识,对一些即将到来的重大新闻宣传活动提前策划,以给新闻人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像北京奥运圣火即将点燃之前策划的《如何报道好北京奥运会》,新闻界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之际,推出的《扎扎实实开展“走转改”活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策划的《如何创新会议报道》等选题,为采编人员如何搞好相关报道出点子。这个栏目的选题在编前会上敲定,主要靠约稿,每期少则三五篇、多则十来篇;在形式上采取主持人制,配发提纲挈领的主持人语,每篇稿件还配发作者的有关图片,力求生动活泼。由于这个栏目实用性与指导性强,受到业界普遍赞扬,笔者也就此应邀在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主编与新闻研究所负责人年会和全军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上介绍了相关经验。

    与时俱进开设新的专栏。作为期刊,要保持特色,形成独有的风格,其设置的专栏一般要保留长久一些。但为了增强刊物的活力,也要与时俱进开设一些新栏目。《军事记者》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只要读者需要,就及时开设新专栏,并努力经营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各种新媒体风起云涌,《军事记者》及时开设了《全媒体》专栏,杂志内容从过去仅仅围绕报纸转,到刊发网络、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方面的稿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人们突然发现舆论战、心理战与法律战已经在现代战争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军事记者》在军内外期刊中首先开设了《三战阵地》专栏,成为“三战”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受到总政有关部门的表扬。总政外宣部门还将发表的稿件汇集成册,作为教材发给有关部队与院校。考虑到刊物的定位,我们后来将这个专栏改名为《舆论战》,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全军外宣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要求,又开设了《军事外宣》专栏。这两个专栏,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质,体现了《军事记者》独有的特色。与此同时,将一些显得落伍的栏目在适当的时候淘汰或改造。比如将杂志首页的原《每月评论》栏目改名为《卷首语》,行文采取散文化的结构与笔法,使相对严肃的新闻工作话题读来轻松活泼,适应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兼顾不同读者各取所需。每种刊物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而读者的信息需求重点也不一样。如何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一直是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在这本期刊当初由《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之际,笔者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与南京走访了许多新闻院系,倾听学界的建议。同时,分别在解放军报社内部、军区军兵种报社和基层部队召开座谈会,就刊物的定位广泛征求意见。最后,我们决定将这份刊物在读者定位上兼顾两头,即专业新闻工作者和基层报道员。在栏目设计上,既要满足专业新闻工作者求深的需要,又要满足基层广大通讯员成才的需要。因此,《军事记者》在栏目设置上既有像《专题研究》、《业务探讨》、《采编感悟》与《编辑手记》这样为专业新闻工作者开设的专栏,又有像《佳作赏析》、《新闻讲台》、《函授之页》与《心得体会》等为基层报道员设置的栏目,力求做到既让专业新闻工作者“吃得饱”,又能让基层报道员“吃得好”。实践证明,作为军队系统一份走市场发行路子的专业新闻期刊,这样的读者定位与栏目设置是可行的。

    追求稿件实用价值,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

    一家媒体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的。作为一份新闻学术期刊,《军事记者》追求稿件的实用价值,希望发表的每篇文章能够给予军内外新闻工作者思想和工作上的指导,努力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

    介绍重大新闻采编工作经验。对于军内外媒体有重要影响的新闻报道活动,无论是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主题或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军事记者》都要邀请一些当事人撰写稿件,注重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希望给同行今后做好类似报道以有益的启示。像1998年的抗洪报道战役、2003年的抗非典报道战役、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报道战役等重大事件报道;关于柏耀平、方永刚、华益慰、张海迪、任长霞、郭明义等军内外重大典型的宣传,以及新时代“最美”典型人物的报道;关于建党90周年的宣传、关于建军80周年的宣传、关于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宣传、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宣传,以及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还有国庆大阅兵、北京奥运会、亚丁湾海域护航、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活动的报道,《军事记者》都及时约请有关采编人员撰写文章,总结报道的经验教训。无论这方面的稿件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必须注重其实践性、指导性与可读性。

    传播国内外新闻界最新资讯。这个世界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闻界同样如此。作为工作指导性的新闻学术期刊,有责任把新闻界的一些变化及时告诉读者。因此,《军事记者》通过《媒介关注》、《传媒观察》、《军媒透视》、《海外媒体印象》、《新闻界新闻》与《新论摘编》等专栏,以最快的速度将国内外、军内外新闻界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与最新观点告诉读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新闻改革浪潮中,这本杂志最先将美国的华尔街文体介绍给读者。新世纪,一些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历史悠久的纸媒,在因特网的冲击下被迫关门。我们也及时将有关信息告诉读者,并通过深度分析让读者明白这是“为什么”,进而增强危机意识,寻求自身媒体的发展路径。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的地位更加突出,当每年的“荷赛”、“华赛”及中国新闻摄影年赛评比结束后,《军事记者》都会及时介绍有关作品,以提高我们媒体人新闻摄影的前卫意识。

    介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对军内外新闻工作者同样适用。新闻工作是需要新闻人付出艰辛努力的职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全国或全军优秀新闻工作者,《军事记者》都会及时介绍。海南日报社记者甘远志因公殉职后,《军事记者》很快配发评论报道了他的事迹。《军事记者》还坚持每期拿出两三个页码来宣传一位军内外媒体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新闻工作者,10多年来从未间断,至今已宣传了140多人,这在全国各新闻学术期刊中是独一无二的。新闻界读者从他们身上,无不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对在执行某项重要报道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军内外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常在《记者亲历》专栏里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图文并茂介绍其事迹,以给新闻界读者思想和方法上的启迪。

    创办军事新闻论坛,通过学术研讨影响媒体有影响力的人

    从2007年开始,《军事记者》在解放军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军事新闻论坛,每年围绕新闻界的一个主题,邀请全国主要军事媒体的领导就此展开探讨。新闻界要解决新闻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一步搞好宣传报道,关键在于媒体领导。军事新闻论坛的创办,目的就在于通过这个学术平台影响媒体有影响力的人,以搞好和促进新闻报道工作。如今,这个论坛已成为军事新闻界一年一度的一大盛事。

    围绕某个主题研讨。每届军事新闻论坛,不图表面上的热闹,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围绕军内外新闻界的一个重要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解决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第一届的主题是“当代军事新闻传播与文风改进”,第二届的主题是“怎样实现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第三届的主题是“共和国60年与军事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四届的主题是“报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第五届的主题是“围绕主题主线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第六届的主题是“军队新闻媒体如何深入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第七届的主题是“强军目标下的军事新闻创新”。这些主题的研讨,对有关媒体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交流新闻工作经验。参加论坛的代表,一般都是《军事记者》杂志的编委和顾问,包括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领导,中国军工报社、全军各军区军兵种报社和人民武警报社的社长或总编,还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等学界的领导与专家等。他们平时难有机会在一起交流新闻工作经验,正是《军事记者》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使他们在举办论坛期间可以通过会上会下的深入交流,把各媒体的经验、问题和建议广泛交换意见,同时可以听取一些学界领导与专家的建议。与会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人人都会有收获。

    获取理论研究成果。所有参加论坛的代表,每人必须围绕论坛主题撰写一篇论文,一是用于在论坛上宣读,二是在《军事记者》上刊发。这既为刊物带来高质量的稿源,也为论坛代表提供了展示自己新闻理论素养的机会。由于大家都是业界或学界的领导,谁也不会马虎应付,都想利用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事实上,论坛上提交的论文在《军事记者》上发表后,不仅有效地指导了有关媒体的新闻工作,还有10多篇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等各种奖项,并有20多篇被《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出版年鉴》收录。

    (作者系《军事记者》主编)

架起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
纸媒急迫转型中的新闻专业期刊
服务广电行业 实现“两个效益”
在指导新闻工作中体现学术价值
《新闻实践》:服务新闻实践
怎样才算得上“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
推进期刊创新 达成“武汉共识”
《武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