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服务广电行业 实现“两个效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实践与探索

● 周然毅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围绕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业界学界乃至界内界外,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认为学术期刊应走市场化道路者有之,认为学术期刊曲高和寡应该养起来者亦有之。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可以预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样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从微观层面来看,学术期刊各不一样,经院式的纯理论研究期刊与行业性的侧重应用性、服务性并兼具一定学术性的专业期刊,更是大不一样;但是,从宏观层面来说,不论是正襟危坐的理论期刊,还是接地气的专业期刊,办刊目的都不外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实现“两个效益”的方式方法、途径会有所不同。本文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下简称“学刊”)服务广电行业、实现“两个效益”的实践与探索为例,探讨行业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之路,就教于方家。

    坚定不移服务广电行业

    学刊创刊于1987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全年出刊14期,即月刊另加两期增刊。目前学刊编辑部有专职人员4人,兼职和返聘人员4人。用学刊总编辑张振华同志的话说,这些年来,学刊以较小的投入实现了较大的效益。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界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且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学术期刊。

    作为一本行业学术期刊,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业绩,根本原因就在于准确的定位。顾名思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是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期刊。长期以来,行业学术期刊摇摆于兼顾业界与学界的两难境地,学刊曾经也是如此。但是,经过几代学刊人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共识,走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办刊路径,即立足广播电视行业、服务广播电视行业、影响广播电视行业,同时兼顾广播电视乃至大传媒研究学术界。所谓兼顾,具体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以刊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稿件为主,适当刊发学界的稿件;即便是刊用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学者的稿件,也以应用研究、贴近广播电视业界的稿件为主,以基础理论研究稿件为辅。形式上,多刊发4至6千字的短篇幅论文;不采用通常的论文摘要、关键词形式,引文注释依然采用传统方式,方便读者一目了然。

    这里不能不提到目前的期刊评价机制以及行业学术期刊应如何看待这些评价体系。我们的基本态度是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办刊方向是正确的,是有益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改革的,就没有必要削足适履。比如按照某些评价体系的“学术规范”,必须要搞“摘要”、“关键词”,我们认为,对于长篇大论,这些东西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四千字左右的文章,如果硬要贴上这些东西,就有点为“规范”而“规范”了。

    在现行期刊评价机制下,行业学术期刊很难鱼与熊掌兼得,既获得较高的发行量和阅读率,又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在发行量和引用率矛盾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宁要高发行量,不追求高引用率。因为引用率体现于研究者的著述,而发行量和阅读率则渗透于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之中。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多年来,学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二十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总结出“总揽全局、聚焦热点、演绎品牌、传播理念”的办刊方针,紧紧围绕广播电视中心工作,以促进广播电视学术研究、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己任;反映广播电视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广播电视改革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决策者、管理者、采编播等节目制作人员、研究人员以及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关注的一本学术期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和广播电视行业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学刊所刊发的论文,曾获得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为提高学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增强学刊的行业影响力、凝聚力,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充分利用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提高办刊质量。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是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最大的行业组织,有47家单位会员、38个专业委员会,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凝聚了全国广播电视界的一流人才。学刊注重利用协会的学术资源优势,加强与各单位会员和专业委员会的联系,参与征文、论坛等活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理论的光芒。

    围绕广播电视热点、难点、焦点,进行主题策划,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有了品牌,就有了凝聚力和影响力,就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学刊十分重视品牌栏目建设,形成了《聚焦》、《局台长论坛》、《个案研究》、《主题征文》等名牌栏目。比如《聚焦》栏目的文章,都是围绕相关主题,约请专家学者撰写。最近,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大数据”对传媒业的影响,我们及时组织了一组有关“大数据时代及其媒体应对”的文章,向广播电视业界介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及其对广播电视发展的作用。这样的选题具有前沿性、前瞻性,为广播电视业界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服务。

    围绕广播电视中心工作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我们每年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作举办有奖主题征文,调动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广播电视、“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的科学发展、西部大开发与广播电视业、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深化“走转改”提升影响力、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播影视行业协会建设等主题,举办了有奖征文活动,得到广播电视研究者和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我们从征文中精选优秀论文刊用,并将获奖论文结集出版,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获得了良好的行业影响和社会效益。

    与中国知网合作,在编发论文之前,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我们要求编发的论文,除引文外,重复率为零,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为引领广播电视学术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行业服务实现经济效益

    在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依托广播电视行业,服务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了学刊每年收支平衡的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是降低印制成本。我们将排版、设计、校对、印刷实行外包,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是不断努力提高发行量。作为一本学术期刊,学刊的发行收入,已经做到可以支付直接的印制成本。第三是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服务,实现行业购买服务。在最近召开的编委会议上,有业界编委提出“支持学刊就是支持我们自己”,从一个侧面证明学刊接地气的服务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保证刊物的学术品位和质量,我们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坚决不收版面费。二是坚决不搞理事会。避免杂志变成几家理事单位的刊物,保证刊物质量。三是坚决给作者发放稿费,体现对学者和学术的尊重。这样一些做法,使学刊在业界和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学刊的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广播电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履行好文化强国建设的职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广播电视有何要求,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务实的研究。学刊将继续站在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前沿,服务行业,服务作者,服务读者,通过行业交流、学术争鸣,推动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创新,加速智力成果向行业实践的转化,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

架起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
纸媒急迫转型中的新闻专业期刊
服务广电行业 实现“两个效益”
在指导新闻工作中体现学术价值
《新闻实践》:服务新闻实践
怎样才算得上“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
推进期刊创新 达成“武汉共识”
《武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