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入才能提升

——从“务实河南”系列报道看党报如何助推地方工作

曲昌荣 《 新闻战线 》(

    3年多来,人民日报发表了河南务实发展的一系列报道,创造了多个记录:2010年6月3日刊发的《河南求解四道难题》受到了中央领导表扬,配发的卢展工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中原大地催生了一场“一文九论十八谈”思想解放大讨论;2011年8月9日《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词——“务实发展”、“务实河南”,并被写进了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2012年4月6日《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系统阐述河南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省委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讨论学习;各地市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人民日报这篇通讯报道。8月8日《中原旧貌换新颜》首次跨越20年纵论中原崛起的持续性,提出的“三个一”成为河南省委工作的重要指向。

    找准切入点,为重大决策助力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河南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求解“四道难题”。人民日报除了刊发一个整版的调研文章,更在一年后发表《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旗帜鲜明提出了“务实发展”这一主题词。《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一文,介绍了河南探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可行性问题,《中原旧貌换新颜》将科学发展的深层原因概括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使“重在持续”的理念深入人心。

    深入再深入,针对问题给出答案

    几篇大稿没有枯燥的说教,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我们做的就是从绚丽多彩的实践中,按照新闻规律提取、提炼、提升。

    《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的原题是《实干实效兴中原》。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改了一二十稿后,自认为已经成熟,就报给省委书记卢展工看。卢书记阅后直截了当表示,报道还不成熟,把河南的发展写得太好了,没有矛盾和问题,就没有前景和出路。我们反思自己,按传统思路确实写成自我表扬式稿件了,发表后读者容易产生反感。通过深入调研,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我们又用了半个月时间采访,发现河南亟须转型:虽然“块头”大,但“体格”不够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同属中部的安徽,地区生产总值是河南的一半,财政收入却是河南的3/4。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领导方式的问题,我们写道:“去冬今春,河南一些地方频频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强行‘拉闸限电’,群众叫苦不迭……在林州市,最低气温达零下10摄氏度,却因为强令关停热电厂的供暖设施,市民陷入‘冰窟’”。通过加入这些调查思考性的问题,再深入阐述河南省委如何用新的学习方式让各地市、部门自找问题、自查差距,整篇文章就动了、活了、立得住了。

    网络时代更是“读题”时代,如果题目还是传统的四平八稳,文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011年8月9日头版头条标题先后经历了《实干实效兴中原》——《河南探索领导方式转变》——《河南领导方式转变静悄悄》——《河南不畏难 务实谋发展》——《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的五次改变,从省委政研室领导到报社总编室领导,都冥思苦想,献计献策,最终集思广益确定的《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既庄重大方,又生动活泼,一下子把文章精气神给提了上来,更把读者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交流与碰撞,准确领会精神

    一篇好报道,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务实河南系列报道之所以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在于河南形成了一个齐心协力帮人民日报抓报道的合作机制。报道发表前,我们多次与省委主要领导沟通,省直数个部门配合采访,省委“智囊团”成员反复推敲打磨改稿。报道发表后,河南各地各部门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会。我们体会到,河南省委已经把人民日报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来传递思想,指导工作,凝聚人心,提振精神。

    多交流,多碰撞,多沟通,才能准确领会精神,把握思想精髓。河南分社5名记者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除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指导精神,河南省委从来不给我们加任务,从来不提要求,从来不压担子。但我们经常有机会参加省委主要领导主持的“茶叙”。茶叙中,不排座次,不带稿子,自带茶叶,自由发言,没有领导与被领导,没有上级和下级,没有“你汇报、我讲话、你表态”的三段论,大家共同拓思路、纠偏差、明不足。真理越辩越明,参加茶叙,让我们对河南省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了茶叙,每次初稿完成后,我们首先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他们一般都会及时指出文章的不足,有时甚至会“退稿”。如此反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稿件每一次“返工”之后,不是感觉沮丧,而是感觉兴奋,因为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只有经历十月怀胎的痛苦,才能享受一朝分娩的喜悦。回想起来,每一篇大稿都几乎经历了两三个月的打磨,二三十遍的雕琢。除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社科院等部门也给予了大力帮助。有的部门组成专门团队协助我们收集材料,有的部门给我们开辟“绿色通道”,派出专家学者随时咨询。特别是最后文章成型后,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曹维新会和我们坐一起,逐字逐句推敲。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么多人“磨”精品,就是为使人民日报的报道既引领时代潮流,又能经受住历史检验。 

    编采互动,打磨一篇篇精品

    人民日报最近几年的重大报道,坚持组织在前,谋划在先,以战役性报道重拳出击,以创新提升党报影响力,地方分社面临更多的机遇。2010年4月份,总社组织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报道——转变发展方式调研行。东西南北中各选了一个省进行深入剖析,中部选的是河南,新闻协调部副主任率队采访。经过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我们对河南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最后与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的座谈中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该组报道最终发表时版面安排了一个头条和一个整版。调研组撰写的调查性报道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这四道难题,提出解难之钥在转变、解难之力在持续、解难之法在统筹、解难之根在创新,全文近5000字。这个整版除了该文外,还有省委书记署名文章、与河南省情相似国家发展状况介绍的“他山之石”以及专家点评文章。以如此篇幅集中报道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还不多见,效果自然特别明显。 

    每当发现有重要价值的线索,人民日报编辑都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地方记者,每当地方记者有重点报道推出时,从地方部到总编室,编辑们一遍遍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听取记者意见。如,2011年8月8日晚上11点多,在稿件已经上版的情况下,总编室还是接受了记者题目尽量保留“静悄悄”的建议,并把全文最后一句话“务实的河南静悄悄,发展的河南静悄悄”,凝练成文章的主标题《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

    (作者系人民日报河南分社采访部主任)

县市报的本土新闻和多元经营
“在浦东,我们都可以有”
融入才能提升
“最美农民工”和“最美使者”
问卷调查:考核记者新机制
企业报如何突破自我设限
“行走系列”打响品牌
党建报道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