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报纸“动”起来

——全媒体时代报纸版面编排的创新之道

周成华 文远竹 《 新闻战线 》(

    报纸如何在全媒体时代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在夯实原有读者群亲密关系的同时,如何主动与年轻一代读者群“套近乎”?

    《导读与索引》:穿一件时髦的运动衣

    广州日报《导读与索引》版,是在版面编排上成功借鉴网络媒体的一个典型案例。

    报纸的头版尤其是党报的头版,往往是以会议新闻和典型报道为主,较难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这种版面编排方式在厚报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成为制约读者阅读的一大障碍。

    新闻网站的首页都是一些新闻的标题,一两分钟便可将重大新闻一目了然。对哪个标题感兴趣,就点开看详细的报道,反之,便可一眼带过。而传统的报纸版面编排需要读者一页一页往下翻,也许翻到最后一页才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既然新闻网站首页的编排方式能节省受众的阅读时间,又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报纸为什么不能借鉴这一模式呢?2006年9月8日,广州日报在国内报纸中率先推出了《导读与索引》,在正报前面每天辟出一张两版的单页,做当日重点新闻的导读和索引。这种编排方式,在厚报时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方便读报的形式。广州日报人将其比喻成“为党报穿了一件时髦的运动衣”。许多读者也认为,《导读与索引》让广州日报当天的重大新闻呼之欲出,报纸有了“动感”。这一举措,迅速被国内同行效仿借鉴,带来了报纸版面编排的一场革命。让报纸“动”起来也逐步成为广州日报版面编排创新的努力方向。

    数字报纸:另一张动感十足的“脸”

    网络媒体来势凶猛,但其新闻报道绝大多数不是原创。报纸既然有内容优势,为何不借助网络媒体这一载体,通过原创内容和数字化传播方式相结合,实现报纸内容产品在新媒体上的重新编排呢?2006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其后推出的移动电子报纸、多媒体手机报纸和英文手机报纸,也均为全国最早。通过报纸内容在新媒体上的平移,广州日报有了第二张“脸”,一张更加青春和动感十足的“脸”。

    2007年5月17日,手机网站“广州日报·3G门户” 推出,它融合了音频、视频等全媒体新闻资讯,刚刚“出炉”的热辣新闻,读者可立刻看到。其特色栏目《报网直播室》、《名记专家在线》等在线视频节目立即受到追捧。短短3个月内,“广州日报·3G门户”日均访问PV就超过200万,注册用户达到300万。此后,手机炫报、语音手机报纸、个性化专版、英文手机报纸等数字化“报纸”让广州日报不断“变脸”。

    2007年6月15日,广州日报又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成立滚动新闻部,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接和融合,实现报网互动,这也是报纸版面编排方式在新媒体上的延伸。其实早在2000年,谢军挑战卡尔波夫的“性别大战”时,广州日报便与旗下的大洋网联手,率先开创报网互动报道模式。滚动新闻部成为广州日报印刷版和广州日报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和视频在内)的跨媒体平台,负责报纸、手机和网站三个部门的联动发稿,使广州日报能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连续不断跨媒体传播。滚动新闻部刚一成立,便在当天发生的“6·15”九江大桥事故中大显身手,依托网络平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多媒体、全天候、多角度的立体式报道。

    同年8月1日,广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正式推出,实现了全媒体、滚动新闻立体式不间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热情追捧,访问量不断攀升。根据Alexa统计数据显示,广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的日均访问PV接近400万。

    如果说《导读与索引》让报纸有了“动感”,那么数字报纸和滚动新闻部便真的让报纸“滚动”了起来。

    从滚动新闻部成立5年的实践来看,滚动新闻的确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为读者提供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但从传统媒体编辑部的转型而言,滚动新闻部仅是报纸和网络的部分融合,是一个存在于报纸和网络之间的中间机构。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编辑和生产流程起促进作用,但这种转变还未触及报社编辑部结构的根本,也不是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高级阶段。为此,今年6月,滚动新闻部更名为全媒体中心,下设新闻直播小组、音视频多媒体小组、官方微博小组、本地社群小组。全媒体中心将承担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具体实施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战略,推进媒体转型融合的重任。

    互动版面:让报纸全身动起来

    广州日报在版面设置上也强化互动,创新传播形式,通过传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以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如将传统的读者来信推陈出新,开辟沟通民众与政府的栏目《读者速递》,通过信件、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众多途径收集读者心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后来这一栏目演变成“一问一答”式的《81919191问答》,上面有读者的疑问和记者的解答,还有报料专员的头像,互动性和现场感更强。

    今年4月广州日报新一轮改版,在总体版面设置和编排方面增强了互动性,尤其是健康、理财等服务性版面全方位“动”了起来,并呈现出由读者点题向主动与读者就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的趋势。

    这次改版中增设了《今日互动》、《今日对话》两个全新的版面。这两个版面借鉴了网络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契合了网民读者和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今日互动》版面,可以说是网上热点新闻在报纸上的延伸。读者可以每天在这一版面上看到网上的热点新闻以及广州日报对这些热点新闻的追踪和讨论。在这一版上,还开设了《读者私信·广点题》、《网友聊天室》等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栏目,并且依托大洋网和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实现即时性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弥补了报纸时效性不足的缺憾。

    《今日对话》是互动版面中的深度报道,属于“深阅读”的范畴。虽然也是关注和取材于网上的热点,但却是经过记者 “深加工”的产品,通过回访网上热点新闻中的当事人,在与当事人的“对话”中,或澄清真相,或补充事实,或详加叙述。总之,每篇报道都有自己独特的报道视角和立场,倾向性也较强。例如今年4月11日发生的“南加大枪击案”,因两名中国留学生是在一辆宝马车中遇袭身亡,在网上引发“富二代”、“与当地帮派勾结”等猜测和议论。广州日报记者越洋与南加大学生连线对话,澄清了真相。这两个版面创办以来,读者阅读率较高,美誉度也不错。

    广州日报还创造性地利用“二维码”让静止的平面报道“动”起来。早在2007年年初的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日报就破天荒地在报纸上印上了“二维码”。读了文字报道还觉得不过瘾的读者,只需要用手机拍一下这个二维码,便可以通过手机屏幕看到代表、委员们的发言视频。

    此后,借力“二维码”成了广州日报专题性栏目的常态。今年2月底3月初,广州日报强势推出“二维码”系列主题应用,负责生活资讯专刊的专版部更是一口气推出了150多个“二维码”。如“刷二维码抢樱花门票抢机票”、“‘E阅读’报纸‘读’出声音动作”等招数;在《游天下》专刊推出“二维码· 三响炮—平面媒体变立体”和“三大好戏‘码上登场’”,用“二维码”手机下载“台湾自由行攻略”等活动,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此外,“二维码”在一些文化、体育类专题报道中也派上了大用场,如在《国学·经营天下》等版面开设的《国学大讲堂》等栏目,读者可以通过报纸上的二维码,观看“国学大讲堂”的全程视频。在今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又在体育版开设了《奥运码上睇》,读者通过拍摄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广州日报记者在比赛现场拍摄的独家视频,还可以通过投票竞猜赢取数码相机。

    这样,通过“深阅读”、“浅阅读”等互动版面的一张一弛和“二维码视频”的交相辉映,广州日报全身都动了起来,成了报纸中的“运动健将”。

    “第1纸”:“四维阅读”的“领跑者” 

    今年4月10日,广州日报在《导读与索引》的基础上推出“第1纸”,积极探索全新“四维阅读”的读报方式。

    所谓“第1纸”,是指报纸A叠的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也就是A叠中可以抽出来的第一张报纸。这4个版分别是《今日天下》、《今日观点》、《今日生活》和《今日互动》。

    《今日天下》就是原来的“导读与索引”,一页纸将天下大事一网打尽。

    《今日观点》是评论版,但却办得很萌、很潮,互动性很强。其中的《围观》栏目就网上或最近的热闻展开正反两方面的议论,如今年8月1日的《围观》主题是湖北襄阳将耗资100万元建郭靖、黄蓉“射雕情侣”雕像。正方观点是《善用文学形象可为城市加分》,反方观点是《伪文化和庸俗经济学的联姻》,观点针锋相对,读来妙趣横生。此外《报博》、《推荐》、《讲野》等栏目,动态性和互动性都很强。

    《今日生活》是教读者怎么煲汤、去哪里买平价菜、怎么交阶梯电费更划算等等过日子的巧方法,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粤味十足,生活气息浓郁。从这一版设置的栏目名称便可见其宗旨:《今日靓汤》、《庄臣食单》、《傅SIR敬礼》、《广州天气》、《精明主妇》、《超级妈妈》等等。这一版还借鉴一些都市报纸刊登美女照片的版面设置,开设了《阳光潮人》栏目。在每天的《今日生活》上,读者都可以看到一张时尚靓女的全身彩照,这些靓女都是来自广州各界的普通人。据调查,《阳光潮人》栏目颇受少男少女读者的欢迎。

    《今日互动》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版面。

    “第1纸”的创办,是全媒体时代和厚报时代报纸版面编排的又一创新,进一步延续和拓展了广州日报一直践行的快速阅读、互动阅读、实用阅读、有效阅读的理念。

    (作者周成华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文远竹系该集团研究室副主任)

让抽象概念具象落地
坚守主流价值 创新传播手段
让报纸“动”起来
北京卫视跨区域发展的品牌战略
网络空间走出的“最美”人物
政声与民意的和谐共振
新闻报道如何为战略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