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老师心理也需成长

文/ 韦志中 《 新安全 》(

    长久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是被忽略的角落,我们习惯对老师提要求,表达不满,我们要求老师与学生平等,要求老师对家长事事有所交代……每个老师,站在讲台的那一刻,内心里又怎会没有一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心,又怎会没有一幅期待桃李满天下的美好画面,怎会没有为人师表的骄傲与喜悦……这都是老师幸福的来源。

    只是,成为一个优秀而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欣赏的老师,远不是这么简单。每一天的工作,每一次的打击,每一个难教的学生,都消磨着老师幸福的动力,而反过来,也消释着孩子们的快乐,家长们的期待。

    镜头一:好心办坏事

    “你每天作业都要我亲自盯着你才能交啊?你想不想交作业?如果不想交,就不要交了。我们班30个人每天只要收29本作业就行了!……班上的活动你也不愿意参加,你是不是我们班的一员啊!……你是劳动委员,根本不关心班级卫生,你还有没有集体观念啊?!你想不想在这个班学习啊?……”

    这段严厉的话语是从小超妈妈用手机录下的,在安静的校长办公室里回放听的格外清晰和刺耳。

    小超是初一的孩子,成绩不错,在班上前三名,一直是同学老师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可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令他的妈妈十分生气。这是她今天特地到办公室放给校长听的录音。

    手机里的录音是班主任秦老师的声音,那天她请小超妈妈来学校,反映小超近期时常不交作业的问题,说着说着,秦老师的语气越来越重,小超妈妈听的很不舒服,就拿手机录下了这段声音。

    小超妈妈把这段录音在家给家人都听了,引起家人的强烈不满。我们来回放一下录音中呈现给我们的画面:

    1、小超妈妈走进办公室,跟老师打了招呼:“秦老师,你好,你请我来有什么事情吗?”见到家长,秦老师立刻把小超喊到办公室,对小超开始了教育……(此刻,小超妈妈还一直站在旁边,老师没有请家长坐下,妈妈还没了解到什么情况,就开始听老师教育孩子,不满情绪开始流露,立刻用手机录音了)

    2、秦老师本着“响鼓也要重锤敲”的理念,认为越是成绩好的孩子越是要严格要求,不能容忍这样的好学生不做作业的事情发生。对小超的每一句话批评都是负向信息的传达。

    3、在录音中还夹杂着另外一个老师与学生交谈的声音,小超妈妈说:“当着我家长的面,老师都可以这样批评我的孩子,那我要不在现场,老师还不一定对我孩子怎么样呢!现在我孩子逆反情绪严重,都是因为老师的态度问题!”

    一段录音回放让我们警醒,在我们只顾着自己说的痛快的时候,若静下来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再听听自己的讲话时,你会有另外一种感受:这是我的声音吗?语气那么强硬,但却没有走进对方的心灵呢?

    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个事件,能透过看似简答的表面,看到问题的端倪。积极心理学家用频次统计的方式,把老师在课堂上包括语言词汇在内的所有行为统计起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种,来研究教师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研究发现,自信、乐观并且具有积极情绪的老师积极词汇更多。在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成长中,家长老师和孩子互动最多,互动中的词汇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是什么决定了老师的词汇和行为?老师自身的心理水平。社会上的人大多都认为学生需要帮助,其实,老师更需要关怀。老师自身的幸福决定了和孩子的互动,而提升老师的幸福感,就必须要提升老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如果故事中的秦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水平,她就能在平复自己情绪的前提下,选择更恰当,更理性的方式跟学生和家长交流,将整个教育过程在孩子、家长、教师都舒服的状态下,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她应当会多鼓励,多积极正向地肯定。

    试想一下:秦老师见到小超妈妈时,先客气的请家长坐下,泡杯水,“辛苦您了,这么远耽误您时间,让您亲自来学校,很感谢!”家长被尊重的感觉是很好的。

    老师在找孩子来谈话之前,先要明确向家长表达本次约谈的目的:“小超妈妈,您的孩子是我们班的优秀学生,我一直很看好他!最近有退步现象,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您对此是否了解……”

    请来小超,秦老师可以说:“小超,你不是一直想争取班级第一名吗!我也很喜欢你,你看看最近有哪些地方会影响你的进步?你自己心里清楚吗?今天,我们和妈妈一起来帮助你找到影响你进步的地方,我们努力来改正它,好吗?”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都是批评式教育,害怕夸奖之后孩子会骄傲,家中如此,学校中更如是。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就用实验证明了正向强化的巨大作用,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也深知其中道理。之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如此困难,关键在于,一个真正喜欢自己,足够自信的老师才能时时关注到学生的优点,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喜欢,这就是心理资本的巨大价值所在。

    其次,她就可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交流中教师要清晰的告诉家长,我很为你的孩子着急、担心,我希望能帮助你们,同时,跟家长一起努力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这样,就能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的在为家长分忧。如本文开头的一段谈话基本都是你向信息,你想不想交作业啊?你想不想学习啊?你想不想在这个班?你这是怎么搞的……你向信息多含有指责、批评、质疑的情绪,不易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

    老师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其实就等于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孩子听进去的是老师对自己的不满,不喜欢自己,家长听出的是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指责,孩子在学校受了巨大的委屈……

    原本良好的初衷,就在这种误解的过程中百口莫辩。

    第三,她便可以允许更平等的交流。

    一个有良好心理资本的教师不会带着情绪和家长说话。不论孩子令你多失望、多生气、多担心,他毕竟是孩子,他的成长就是经历累计,甚至是错误累计才达成的;因为年轻,因为不懂事,才会犯错误,才会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教育。因此将孩子犯错误看成一件天大的事情,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才有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成长。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群中都是高人一等的,为人师表,是在任何地方都坐在上首的尊贵待遇。然而,素质教育来了,西方平等的教育方式的冲击来了,我们开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要求平等的课堂,平等的师生沟通。却忘了,走下了讲台,教师心中本身的清高如何?教师在人群中的地位又当如何维持?

    这个看似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的问题,其实更是一个心理问题。教师本身的自信,本身对于自己职业的崇高敬意足够坚定,才能支持他大胆地走下讲台,大胆地去尝试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甚至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自己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无论如何,他心中的三尺讲台都在,都倾注着他作为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

    本文开头的故事远还未结束……

    镜头二:一波三折

    晚上6:30,小超妈妈再次打电话给校长。真倒是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校长,我儿子今天在学校被打了,头上起了一个包,还出血了。太不像话了!为什么就我儿子总是被欺负!……”

    原来傍晚放学后,班级卫生打扫,小超身为劳动委员,提醒同学打扫,被一个女生用扫帚打伤了。小超家长认为,这是同学故意的!当事同学坚持,这只是同学之间的一次哄闹,无意中碰伤。

    原本只是一场同学间的意外碰擦小事故,小超妈妈的情绪坏到了极点,几乎崩溃:“你们老师说我孩子不好,你们班的同学也敢这样欺负他,这样的班级我们怎么可能继续去……”电话那头,小超妈妈非常激动。原本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还未去除,又发生意外事件,家长的情绪糟糕到极点:对孩子的心疼、对老师的不满、对学校的质疑,都令矛盾不断升级,一触即发!

    回想一下,是哪些原因令事态发展到这一步?

    小超:成绩好,乐观,要求进步,作业有迟交现象,最近成绩有退步,老师家长都着急;

    小超妈妈:有文化,关心孩子,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爱子心切;

    秦老师:年轻教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教学严格细致,带班管理经验不足;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原本应该是很坚实的三角支架,孩子优秀,家长支持,教师认真。多好的一个教育组合!都是好人,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急,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教师,自己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人”,他比普通人的心理资本要更强大、更丰富,才能影响别人,给别人积极的引导和正能量。教师要站在更高,以更高的心理耐受水平去看待和处理事件。在整个过程中,秦老师缺乏这样的高度和心理资本水平,她将自己看作普通人,或者说她自身还有一些尚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所以,导致事件处理的情绪发泄,矛盾升级。

    综合来看,教师的心理资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积极健康的心态。刚工作的新老师往往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一个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又常常因为多年的职业倦怠而缺少了一份对教育的激情。对工作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与高度的热情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就像黄老师,一个40多岁的女教师,每天到班的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和同学们问好:“同学们早上好!”随之而来的便是“老师早上好”的回应声。

    试想,一个每天在教师问候声中进门的学生,和一个每天在教师威严的眼神中进门的学生,心情显然是不一样的。

    2、不断学习的状态。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多教师工作初期激情满怀,若干年之后,在一个工作环境时间久了,也渐渐习惯于一种工作的定势。对身边的新鲜事物不再敏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路径驾轻就熟,觉得自己不再需要太多的改变,学生和家长只要按照我的思路去做就可以了。殊不知我们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变化的外界生活会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与教育方式,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与时代同步,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如何培养爱读书的学生?

    3、包容学生的姿态。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不要为孩子的错误而生气、发火。当每一次问题产生的时候,教师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每一次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是为学生成长而特意准备好的,只有在真实的问题处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有耐挫能力。

    我们总是不希望孩子犯错误,总是希望每一个孩子沿着我们指定的轨迹前行,我们总是在孩子成长中设定太多的红线,不希望他们越雷池半步,不希望他们走出我们的视野。教师的心理疆域只有无限宽广,才能容下更多的孩子在这里驰骋。

    爱孩子,不是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让他在每一个错误或困惑中获得成长的帮助。

    4、常换常新的动态。一个充满魅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善于变化,从个人形象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谈话技巧的变化、活动组织的变化、班级环境的变化……一个充满魅力的教师时刻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时刻让学生被教师的行为所打动。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有极高的情商,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的关注,不断创设变化着自己的教育情境,就像妈妈总想把饭菜变着花样做的美味可口,让孩子喜欢。教育也是一样,充满魅力的教师总是让我们眼前一亮。

    镜头三:危机即契机

    第二天下午,小超妈妈、小超干妈、小超姑妈一起来到学校,要求学校处理孩子被打事件。小超妈妈坚持认为是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导致了班上同学对儿子的轻视,才使得孩子被打。

    经过调解,小超妈妈虽然不再计较孩子被打的事件,但坚持要求给孩子转学,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儿子很喜欢这里,他是不愿意转学的,我自己心理过不了这个坎!”

    我们来回顾一下小超妈妈的心理这道坎是怎样形成的?

    小超妈妈疼爱孩子心切,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师多一些关心。而小超在家里又格外受宠爱,聪明可爱又顽皮随意,因此常常需要老师提醒督促。班主任秦老师平时很注意观察提醒小超,发现小超总是前讲后忘,不长记性,于是秦老师就请来小超妈妈。想在妈妈面前好好严肃批评一次小超,让孩子能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所改进。

    然而老师的本意出发点是好,但是却忽略了家长的心理感受,这次批评非但没有让小超有所改进,还让小超妈妈对老师心存芥蒂。

    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超被打事件既是令矛盾升级的炸药,也是消除双方隔阂的契机。

    每天,秦老师都打电话与小超妈妈联系,关心小超身体情况,并把学习任务与家庭作业逐一发给家长,而且,对于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真诚地跟家长道歉。同时,在作业本上给小超留言,鼓励小超,相信小超会认真学习。而小超,也在这次的事件中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虽然在家休息了几天,却都认认真真的完成老师每一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

    只是一些小小的转变,却带来连锁的蝴蝶效应。秦老师真诚的关心小超的学习和身体状况,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心中的重要位置。小超从老师鼓励的言语中反思自己的问题,更加努力的学习。家长看到孩子的状况好了,感受到老师真诚的歉意,重新建立起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而信任一旦建立,沟通就可以更顺畅,更少误解。

    心理资本一词最早是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过去,在学校很少关注教师心理资本,对于教师,大众的期待更多的是关于师德,关于教育技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却忽略了教育者本身的心理资本对教育的重大影响。一个心理资本丰富的人,得益者不仅仅是本人,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家庭、孩子与身边的每一个人。

    塞利格曼先生首次将心理资本一词引入积极心理学领域,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资本水平,是测量其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他将心理资本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能力:自信(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希望,而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除了以上四种能力,还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加入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奉献、耐心、自谦、感恩。这些能力是教师成为合格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教师能够真正幸福的助推力。

    每个老师都可以幸福

    教师心理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过程,与个人的成长经历相关,甚至与人格相关。因此,通过简单的培训或者技能传授是无法实现目标的。这是一个针对心灵的工作,必须在心理成长中才能实现。是的,老师也需要心理成长。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便是实现教师幸福的一剂良药。

    教师需要什么?需要认识自己,重塑自信;需要坚定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学生充满爱;需要感恩生活的风雨,需要为自己的无私奉献感到骄傲……这一些,都是教师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内心的自尊和清高的必备素质,是需要通过心理成长重新找回的素质。

    教师是正常人,因此,教师并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也不需要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教师需要的是心理成长,在一群人的相互支持、分享、鼓励中去实现。心理成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潜力,都有实现幸福的能力。婴儿能无条件地相信所有人,能真诚的表达自己的需要,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些能力,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丢失了,找回它们,便是找回我们幸福之路。

    教师,是高知识分子,拥有来自不易的优越感,心理成长不是剥夺教师的优越感,而是将这种优越感更深入,使它们进入教师的骨髓、血液。如此以来,无论外界的评价体系如何变化,社会多么物质化,教师都能因为自己每天的奉献而昂起头,而满心自豪。这又何尝不是幸福。

    每个老师都可以幸福,而且都必须幸福。这是美好的愿望,但相信,它得以实现的时间并不遥远。

    (本文作者系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武汉大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老师心理也需成长
如何寻找靠谱心理医生?
失陪族,请腾出时间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