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消费提示

《 新安全 》(

    北京网售奶粉须有证有照

    今年4月1日起,凡在京注册的网店,要想售卖奶粉等,必须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还得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换言之,网店售卖奶粉前提是“有证有照”。

    北京市工商局表示,网店等无店铺销售因其经营特殊性,在食品卫生、可追溯性等方面都存在风险,一直被认为是食品监管的难点。该局食品处相关负责人说,在食品安全条例征集意见期间收到意见、建议,提出网店经营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批。北京市工商局在充分听取各界的意见建议后决定,今后,网店销售乳制品将按国家规定予以严格审批。凡在京注册的网店,要想售卖奶粉等,必须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还得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换言之,网店售卖奶粉前提是“有证有照”。

    (人民网)

    提防“远程面试”骗局

    每年春季,许多人会通过多种途径找工作。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发出提示,近期该市出现了一种针对找工作的“远程面试”诈骗手段。

    在“远程面试”骗局中,不法分子先冒充银行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应聘后,对方通过电话进行“远程实战操作面试”,首先要求面试者提供银行卡号,说是会往卡里汇一定数额的钱款,要求面试者在ATM机上按指令在限定时间内取款再转账到指定账户。一旦被害人到ATM机进行“面试”,不法分子会在电话里谎称系统出了问题,要求面试者“为尽快完成面试”,先把自己卡里的钱转账到“面试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公众,无论电话诈骗的借口如何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是通过电话“遥控”被害人进行存款、转账。不要在不明电话遥控下,在银行或ATM机上进行存款、转账。

    (中国消费网)

    识别虚假医疗广告:关键看批准文号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虚假广告正越来越多地通过搜索引擎影响消费者。特别是在寻医问药这个领域,虚假医药广告已经给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伤害。从近期中国广告协会监测的情况来看,不少媒体发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广告无广告批准文号,超范围、夸大性地进行宣传,许多患者因此上当受骗。

    据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门披露的相关数据,通过对主要商业网站的广告监测发现,一些网站发布的医疗药品、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违法率高达90%。此前有专业机构发布的关于搜索推广中违法医疗广告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搜索引擎广告市场存在四大问题:禁售虚假药品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死灰复燃;搜索竞价排名为虚假药品广告打开方便之门;搜索竞价排名为山寨机构提供推广途径;搜索引擎成为违规医疗广告推广的重要渠道。

    在一些慢性病及现在医学尚无力治愈的疾病面前,消费者往往存在盲目性,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针对如何识别虚假医疗广告,中国广告协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方午表示,首先要注意查看医药广告中的批准文号,因为从批准文号中可以判断出该产品及其广告发布是否在有效期内,部分广告还可通过网上查询来核实;其次,要注意辨别医药广告内容的合法性,目前,可以在大众传媒上发布广告的只有非处方药,而且在广告中必须注明非处方药专用标识“OTC”;最后,还可以通过相关政府网站查询相关医药广告是否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

    (中国消费网)

    谨防八大消费陷阱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结合2012年以来的消费投诉热点,曝光了老百姓日常消费中经常遇到的 “低价”、“广告”、“免费”、“李鬼”、“换货”、“预付”、“条款”、“促销”等八大消费陷阱,并发出2013年第一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不要随意听从销售人员的蛊惑,也不要因为要面子而购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更不要在商家提供的合同上随意签字。

    “低价”陷阱:一些不法商贩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关注商品和服务,然后通过变相加价骗取钱财,严重的甚至还涉及诈骗。据统计,在网购上当受骗的案件中,消费者无一例外地都掉入了低价诱惑的陷阱。

    “广告”陷阱:一些不良商家在商品介绍中,故意夸大商品功能、混淆概念,以此误导消费者。

    “免费”陷阱:商家打出“免费服务”幌子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接受“免费服务”后,又利用自身优势,忽悠甚至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这种手法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女性消费者,在保健品、化妆品销售领域较常见,所谓“免费服务”包括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讲座等。

    “李鬼”陷阱:有些不法商家为招揽生意,假冒行业中知名品牌,谋取不正当利益。此类陷阱在装修、快递、修理、搬家等服务性行业中最为盛行。

    “换货”陷阱:顾客想要A型号商品时,商家以没有等为理由推荐B型商品,利用客户对B型商品不熟悉特征,以远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将商品卖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令人防不胜防。这种“转型销售”为一种欺诈行为,在涉及电脑城销售手机、电脑、相机等商品的投诉中,比例超过20%。

    “预付”陷阱:一些商家先以低廉的价格诱使消费者存入一笔费用办理预付卡,一旦经营不善就关门停业,从此销声匿迹。

    “条款”陷阱:商家预设“霸王”条款阻挠消费者维权。

    “促销”陷阱:商家搞促销时说得很好,但合同上没有注明,发生纠纷后,商家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

    (中国消费网) 

    一次性餐具:热菜尽量不打包

    随着“光盘行动”的深入推行,餐饮场所的剩餐的确减少了许多,打包餐具的用量随之增加了30%。但是,如果这些打包餐具的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不能安全地保存、加热剩饭菜,那么“省”下来的饭菜就又会沦为垃圾。

    2013年3月1日至3月8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对北京地区56家餐饮场所的打包餐具进行了调查。虽然很多一次性餐盒上有QS认证标识,但这些一次性餐具却无明确生产厂家、生产日期。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外就餐时,首先要适量点餐,尽量吃光、不打包,或者自带餐具和打包用品。第二,如果打包,尽量不打包太热的菜,并且要仔细观察餐盒质量,密封较好的透明塑料餐盒更安全可靠。辨别优劣餐盒还有个顺口溜:劣质餐盒软绵绵,轻轻一撕易破裂,一闻刺鼻有异味,遇热变形易渗漏,一折就有石蜡印,撕碎入水会下沉。第三,回家后最好尽快更换餐具。如直接用打包餐盒加热食物,一定要看看它是否是聚丙烯材质(盒底一般标注“PP”)的。这种材质可耐受约120℃的高温,可以用于微波炉加热,不会析出有害物质。但加热时间长了,可能不安全。一般700瓦功率下加热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左右,800瓦功率下加热时间为2分钟左右。还有些厂商只用聚丙烯制作盒身,盒盖则用耐热性能较差的聚乙烯(PE)或聚苯乙烯(PS)制成,微波加热就有可能析出有害物质。所以,为保险起见,微波加热前最好先把盖子取下。

    (中国消费网)

    选择网上代办签证:当心泄露隐私

    清明节假期刚过,许多人又开始计划五一小长假的短期旅行,于是,打折机票、旅游度假网站及户外产品网店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瑞星云安全系统监测显示,近期与旅游、机票、户外用品等相关的钓鱼网站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安全专家提示,节假日是网络诈骗及钓鱼网站集中暴发的时间段,网民应重点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另外,随着近年来出境游越来越火爆,代办签证业务也红火起来。许多人为了节省时间,都选择在网上寻找能够代办签证的中介。据统计,仅2012年下半年,某C2C电子商务平台的代办签证业务成交量就达到了10万余笔。安全专家就此提醒广大网民,代办签证需要提交包括身份证号、照片、护照号等许多详细的个人身份信息,网民在选择代办业务时需要特别小心,以免被不诚信的商家泄露隐私信息。

    (中国消费网)

你的快递,风险几多?
消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