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

《 新安全 》(

    父母应该从孩子3岁起使用一些既简单易行又不会吓着孩子的做法来保护他们,话语是最优选的利器,尤其是一些让孩子感到亲切简单的对话。

    孩子需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的心理感受是:一旦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保护你,让你不会再受到伤害。

    话语,最优选的利器

    “在我们家里没有秘密。”向孩子解释,不论是成年人或是比他大的孩子都没有权利让他保守秘密——如果有人这么要求他,必须立刻告诉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惊喜和秘密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所以你要向他解释,“秘密是指某些永远不可告人的事情,而惊喜是别人最终会知道的,比如生日礼物。”研究发现,遭遇过性侵犯的儿童通常不愿意泄露秘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别人不会相信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揭发”大人感到很不自在。

    “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没有人可以亲你或抱你。”如果你想抱抱孩子,但是他却拒绝了你——因为他正忙着玩耍或是因为心情不好——你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告诉他:“你是对的。只要你不希望别人碰你或亲你,别人就不能这么做。”如果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别人做出这种亲昵的动作都是因为喜欢他,那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丧失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游泳衣遮挡的身体部分是你的隐私。”下次当你未满学龄的孩子对男孩、女孩生理上的不同表现出好奇心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男孩有阴茎,女孩有阴道,但是这些身体部位都是隐私。即便你的孩子还很小,但是每次提到身体部位的时候也应该用实名,这点很重要。告诉孩子,别人不应该触摸或是看他的隐私部位。例外的情况只是妈妈或者爸爸帮他洗澡的时候,当他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上厕所的时候,以及医生检查身体的时候,当然这个医生应该是值得信任的。

    孩子到了5岁,你就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些人可能会试图触摸他身体的隐私部位。但是,这个时候先不要使用“性侵犯”或者“性骚扰”这种词。你可以把这种情况归为欺侮,你可以说,“有些人是通过骂人或打人来欺侮别人,也有些人有毛病,他们喜欢偷看或是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人想欺侮你,你都得告诉我们。”这种谈话一次是不够的。你得经常向孩子重申,在家里既可以说好事情,也可以说让他感到害怕或其他不好的事情。

    “你可以对比你年龄大的人说‘不’。”侵犯者通常会以乖小孩为袭击对象,所以尽管你需要教育孩子尊重大人,比如老师、教练、校园辅导员等等,但是你也必须告诉孩子,如果别人让他做某些令他不愉快的事情,他可以拒绝。

    专家解析:遇到伤害之前,防范于未然。

    父母要做到在伤害发生之前,防范于未然。家长要教孩子懂得防范性侵害,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性侵害,孩子才会在遭遇性侵害的时候准确判断。防范于未然。

    首先要在生活中尽早而详细地灌输给孩子一些概念,哪些行为以及细节算是性侵害。比如,把孩子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部位;让孩子摸他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者让孩子看他的裸体或隐私部位;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裸体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用他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嘴巴)接触孩子的隐私部位;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隐私部位。

    其次,父母应该意识到,不仅是女孩,男孩也有可能受到性侵害。根据台湾财团法人励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的调查,受性侵害者,男孩约占一成。因此,男孩女孩都应有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的意识。如果成人与我们身体接触的时候,成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反复触摸或者摩擦,并告知不能和别人说,这就是不好的接触。当遭遇不好的接触时,孩子要勇敢地大声说“不”,并要求对方立即停止,想办法离开现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此外,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生活中我们会用身体接触来表达爱意,我们会和家人抱一抱、亲一亲面颊、靠一靠身体、牵一牵手等。这样的身体接触是温暖的、舒服的、安全的、公开的,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这些就是好的接触。 

    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警惕,上学放学如果孤身一人时,对陌生异性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平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当别人夸奖自己、给自己食物或者礼物、或者请自己带路去找人、送东西的时候,要提高警惕,表示拒绝。在书包里面放一些剪刀、食盐等自护用品,遇到危险可以用这些来保护自己,也可以手撕、牙咬等,吓唬对方。一旦不行遇上险情,如果遇到有路人出现,要赶快呼救,并随地找一些武器砸向企图施暴者,在脱离危险环境后,应该及时和父母、亲属联系,由父母及时拨打“110”报警。

    要把遇到侵害的实情告诉自己信任的人,不要让孩子存有自责心理。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发生冲突后,家长要想办法沟通,不能让孩子远离家庭,更不得让孩子离家出走。提醒孩子不单独去老师的宿舍,不单独会见网友,单独去陌生的地方。

    遇到伤害之后,用爱抚平伤痕

    如果孩子很不幸地遭遇伤害,父母要清晰地让孩子明白:如果你不幸遇到性伤害,首先是保住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遇到性伤害,要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报警以及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受害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完美,而且害怕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这是他们最难以承受的伤痛,所以他们不愿意把受到性伤害的事情告诉父母,这是受害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孩子需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的心理感受是:一旦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保护你,让你不会再受到伤害。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孩子坚定不移的保护者。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做,导致很多孩子遭受性伤害后不敢寻求父母和亲人的保护,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反复遭受性伤害。受到性侵害是孩子遭受的第一次心理创伤,父母给予孩子的接纳理解关怀和心理支持是孩子修复第一次创伤的最好良药。如果孩子没有获得这样的良药,他得到的会是第二次伤害。

    孩子在遭受伤害后,父母对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修复程度,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父母要在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稳定和疏解父母自己的情绪,配合心理医生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一旦处理不当,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次生灾难”对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创伤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修复,会成为受害者一生的梦魇,一直困扰着他们,直至成年。 

    父母还要经常拥抱孩子,告诉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是他的错,他依然是爸爸妈妈爱的那个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他,这是孩子重建自尊和自信的基础。

    责备让伤害“雪上加霜”

    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通常正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侵犯者和孩子处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比如自己的亲人、邻居、老师、父母的朋友等。孩子对这样的一些人没有防范意识,从来就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被他们尊重的人会对自己进行性侵害。 但调查发现,85%的性侵害事件是熟人所为,陌生人性侵害儿童的案件仅占15%。侵犯者利用其权势侵犯和剥夺了受害孩子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和意志。但往往家长都无法相信是身边熟悉的家庭关系或者社会关系,即认识的朋友、亲人或者熟人所为的现实,经常会质疑孩子,甚至无法接受现实。 

    孩子遭受性侵害后,父母也会遭受极大的打击,出现心理创伤。研究表明,得知孩子遭受性侵害后,相当多的父母长期出现强烈的情绪困扰和明显的精神症状,包括排斥、愤怒、内疚、自责、抑郁、企图自杀、焦虑、强迫躯体化敌意睡眠障碍等。孩子被伤害后,家庭的诸多关系都会发生改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父母的同事关系、孩子的同伴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变化使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人际关系的平衡,这样的失衡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让孩子远离性侵害
性侵害,不可承受之伤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
老师:用关爱减轻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