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日报社精心制作推出一系列融媒精品力作,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辉煌成就,厚植可亲可感的爱国情怀,营造浓墨重彩的节日氛围。
精心做好人民领袖形象宣传和重要思想阐释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活动,人民日报社策划一批融媒报道,通过视频、音频、海报、文字等,展现人民领袖光辉形象和深厚爱国情怀,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意义。
国庆节当天,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微视频《习语|“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回顾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金句。该产品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各平台的阅读播放量达8889万,点赞量超471万,充分体现传播力和影响力。国庆假期期间推出的宣传片《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以生活化的小切口引入,展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中华儿女对新中国深厚而纯粹的爱,视频以习近平总书记谈爱国主义的金句原声收尾,既强化了内容分量,又大大激发了受众的爱国热情。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知行·中国式现代化”专栏推出《山河万里乘风起》主题片和《乘风中国》《逐浪中国》《美丽中国》3期系列视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主线,围绕75年来的变化,呈现蓬勃发展、飞速变化的中国。人民网制作推出金句海报《时习之丨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习近平的讲话催人奋进》,带领网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醒人们永远铭记先辈们的牺牲奉献。
突出报道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激发爱国情怀
人民日报社着力聚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展望光明灿烂的前景,用一批“群星闪耀”的优质产品,破译历史性成就中蕴含的“中国基因”,解码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小切口展现大成就。人民日报社独辟蹊径,在宏大视野下寻找鲜活个体,讲好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故事,以可亲可感的融媒作品打动人心。9月30日,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与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我的名字叫国庆”融合报道在全网上线。作品搜集以“国庆”为名的个人、集体、地点,以西安国庆全家福照相馆、嘉兴国庆村和普洱国庆古茶山为依托,体现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经济发展的有力脉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这组融媒产品有人物、有故事,既有代表性,又兼具思想性,从小切口立体呈现75年历程中的伟大成就,真正做到用脚丈量、用心倾听、用情表达。
大力厚植爱国情怀。国庆期间,人民日报社借助图解、系列视频等作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当天推出的微视频《写给“小萝卜头”的一封信》,结合手绘动画与影像资料,讲述共和国年纪最小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感人故事,激发广大网民对共和国英烈的敬意与怀念,全网阅读观看量超过3500万。
微视频《燃!#国庆节值得重温的阅兵画面#》重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的精彩场景,仅在抖音单平台的播放量就超过3.64亿,点赞量超1916万,转发量超187万。9月28日起推出的“追光”主题演讲,邀请钱七虎、樊锦诗、孙颖莎等作为主讲人,以中国山河大地为舞台,讲述自己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追光”精神和爱国情怀,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阅读播放量超过9000万。这些精品力作有力唱响了主旋律,点燃了中国红。
借外嘴增强自豪感。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联合人民网推出重磅中英文微视频《开往未来的列车》,通过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肯尼亚总统鲁托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重磅人物的对话,向国内外受众传达中国的历史成就与发展理念,既大大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借助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传播中加强融媒体报道的一次有益实践。
多重赋能协同发力提升融合报道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宣传报道中,通过进一步加强融媒体矩阵协同,促进传统内容和新兴尖端技术互补,将站位高度与受众视角有机结合,形成强大协同效应,有力推动融合报道进一步深化。
沉浸体验再度深化。人民日报社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多感官沉浸式融媒体力作,这些线上线下结合的作品将体验感“拉满”,形成品牌延续、全媒共振、效能放大的传播局面。新媒体中心以人民日报社经典品牌“时光博物馆”为基础,创新推出形式、技术、体验同步升级的“2024追光街区”主题互动体验活动,以“追光有我,逐梦前行”为主题,通过“实景展陈+潮流市集+创意互动”等多样形式,立体展现新中国发展成就,线下超2万人次参观,相关产品阅读量超2000万。
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双主题,推出“北京新两翼”主题微视频《奔跑雄安》《副中心奇旅》及图文报道,分别以“参加雄安马拉松”“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主线场景,由人民日报记者出镜带领网民沉浸式探访,构思新颖、特效酷炫,受到网民热捧和好评。
尖端技术持续赋能。《开往未来的列车》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利用技术赋能,以AI技术赋能的数字特效艺术手法、轻置景微舞台搭景拍摄的方式,融合数字合成技术,并创新使用AIGC技术辅助,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拓展视频中年代场景的虚拟空间搭建方法。这种全新的内容生产形式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以更高站位增色策划,以最新技术赋能创意,历史与现代穿插融合,实拍与虚拟交互运用,调动国外政要等特色视频资源,拓展客站、动车等新颖传播渠道,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宣传报道增添了新视角和新启示。
传播渠道多向拓展。此次新中国成立75周年融媒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充分整合传播资源,做到“一鱼多吃”,多渠道多形式转化报道内容。微纪录片《我的名字叫“国庆”》先导片落地全国最大电影院线直营的706家影城,覆盖5738个影厅,排播22万场,登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在31个省区市有线电视“免费专区”栏目首屏上线,覆盖超2000万用户。视频产品《开往未来的列车》在铁路系统约25万块屏幕上滚动播出,在国内外舆论场实现了报、刊、网、端、微、屏、号等全平台参与、全渠道覆盖的立体传播。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