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财经

人民周刊 2024年12月16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财智微课堂

《人民周刊》(2024年12月16日 第 04版)

    编者按:为帮助更多读者“把书读薄”,“财智微课堂”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摘编相关内容,力求以简短的篇幅,解答问题、给人启迪。本期关注的主题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负责任的金融”吗

    普惠金融的概念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使用的词汇,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此后,对普惠金融的界定一直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强调金融服务的整体完备性,侧重于对非特定群体的支持;后者则直接定位于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普惠金融发展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局。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提出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普惠金融的理念与其他相关金融发展概念也有一定交叉。例如,2017年,央行官员提出“负责任的金融”(Responsible Finance),是当时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背景下,强调普惠金融必须依法合规开展业务,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和欺诈行为。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随着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体系,银行机构应着手加强金融健康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市场主体财务韧性,帮助相关客群提升收支管理、风险应对和保障以及财务规划等方面的能力,降低因相关群体金融不健康所产生的潜在金融风险,实现银行机构自身稳健经营。

    普惠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小微企业

    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对此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小微企业本身的政策目标优先次序。

    首先,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突出,因此愈加转向了就业优先的政策选择。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核心载体,因此当讨论小微金融服务的时候,并非只是简单地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是最终更好地支持其吸收就业。对此,普惠金融的着眼点就不应只是围绕整个融资过程,而是进一步嵌入小微企业的运营场景中,支持就业生态稳定性的优化。

    其次,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小微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其存在内在脆弱性,更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冲击。因此,发展普惠金融不仅需考虑小微企业个体,更应该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考虑问题。尤其面对新变局、新挑战,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这些都离不开小微企业的稳定性支撑。实际上,当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不仅可以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能够在中长期内不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基础。

    此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进步带来效率增进。对此我们看到,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中较为活跃和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群体,但也存在产业层次偏低、聚集效应不显著、内在创新能力不足等矛盾。同时,由于创新类小微企业通常面临收益回报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等问题,相应的中长期融资压力较大,因此数字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则不仅是优化短期资金匹配,也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探索低成本、高效率地优化中长期资金配置,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

    为什么亚非国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

    从全球来看,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仍有接近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比如银行账户;57%的成年人虽然拥有基本银行账户,但无法获得多元化的理财、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将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契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52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展,结果显示,亚非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各国之间差异很大。在非洲,已有10余个国家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尼日利亚、肯尼亚、南非、加纳等国走在前列。例如,尼日利亚已推出电子奈拉,成为非洲首个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南非央行数字货币在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开展跨境试点及试验。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明确提出,中非合作既要覆盖传统领域,也要拓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中非数字化发展迅速,围绕数字金融开辟合作新通道。相比之下,中东和拉丁美洲对数字金融服务的使用往往更为有限。在智利和巴拿马等一些国家,可能是因为传统银行渗透程度相对较高,数字金融服务化程度并不高。

    为什么说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有密切关系

    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两者在目标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叠和互补性。

    消费金融主要服务普罗大众,通过拓展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包容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服务群体类型方面,普惠金融的范围要比消费金融更广,但对于细分领域内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可得性和包容性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在推动金融下沉服务、满足长尾客群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扩展了消费金融可得性的边界,也让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31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仅为1.1万亿元,但2023年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7亿人次。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与普惠金融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了重叠,消费金融可以被视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或其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满足中低收入长尾客群消费需求方面。两者共同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可得性,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近几年国家也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出台新的政策引导文件。分别从数字普惠、场景消费、金融健康等维度,明确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当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重点指出,“突出消费金融公司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功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为消费金融公司指明了普惠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普惠金融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普惠人群(场景)普遍较大,下沉客群的风险普遍较高,为风险控制带来很大难度,服务该领域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普惠金融前沿课》(普惠金融研究课题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