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赵忠尧作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唯一代表,前往美国观摩原子弹试验并购买核物理研究所需设备。完成任务后,赵忠尧留在美国继续学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回国,并准备将购买的30多箱仪器设备带回国。
1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赵忠尧受中央研究院的推荐,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应邀观摩。当“蘑菇云”升起时,赵忠尧沉默不语,心痛至极:中国何时才能拥有原子弹?
那时候,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萨本栋先生筹了5万美元,托赵忠尧买回一些研究核物理用的器材。可是钱实在太少,开展核物理研究,至少需要一台加速器,而当时订购一台完整的200万电子伏的静电加速器要40万美元以上,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赵忠尧一想到国家需要,就毅然答应此事。如何做成此事呢?赵忠尧与友人多次商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自行设计一台加速器,购买国内难买到的部件和其他少量的核物理器材。当然,这也是极其艰辛的路。
照此计划,赵忠尧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学习静电加速器发电部分和加速管的制造。半年后,为了进一步学习离子源的技术,他转去华盛顿卡内基地磁研究所访问半年。又过了半年,为寻觅厂家定制加速器部件,他重返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线研究室。由于加速器上的机械设备都是特种型号,每种用量不大,加工精度要求又高,好的工厂很忙,不愿接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小订单,故赵忠尧需要不断寻找价格合理的、愿意制造的工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与此同时,他省吃俭用,辛勤打工,辗转多个实验室,方便学习与咨询。他的义务劳动也换得了一批代制的电子学仪器和其他零星器材,节约了购置设备的开支。
前后整整两年,赵忠尧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制造和购买器材的工作。这次出国,赵忠尧花费主要精力在定制设备上,同时也在自己感兴趣的宇宙线及质子、α核反应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但未取得大成果。有人笑他是傻瓜,放着出国搞研究的大好机会不用,却把时间用在不出成果的事上。赵忠尧从不后悔,他说:“我回首往事,固然仍为那几年失去了搞科研的宝贵机会而惋惜,但更为自己的确把精力用在了对祖国科学发展有益的事情上而欣慰!”
1949年,赵忠尧悄悄将自己花了几年心血定制的加速器部件与核物理实验器材混装了大小30多箱,陆续托运回国。1950年春天,他也准备返回祖国。这时,有朋友劝他:“美国条件好、薪酬高,留下来可以做出更多的科研成绩。”他却婉拒:“一个人在国外做出成绩,只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对于国家富强,作用并不大。”
毫无疑问,他的归国之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时中美之间的通航已经中止了,赵忠尧辗转找到一家愿意帮忙办理香港过境签证的轮船公司,5个月后拿到了签证。8月底,赵忠尧、邓稼先等100多名留美学者在洛杉矶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海轮。船正要启航时,美国海关还非法扣留了准备装上轮船的钱学森的八大箱子行李;赵忠尧最宝贵的一批公开出版的物理书籍和期刊被扣留,虽然心疼那些书,倒还庆幸自己得以脱身。谁知没过多久,美国中央情报局就连发三封电报对赵忠尧等人进行追截。当轮船开到日本横滨时,他们被逮捕并押送至东京巢鸭监狱。赵忠尧在狱中备受折磨,却从未消沉绝望,他与敌人斗智斗勇,绝不妥协。同时,“台湾当局”派各种代表威胁劝诱,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我回大陆之意已决!”经历数月磨难,1950年11月,在祖国人民和国际科学界同行的声援下,赵忠尧等人获释,经香港回到祖国大陆。
赵忠尧回国后参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主持建立了核物理研究室。他利用带回的加速器部件先后于1955年和1958年建成了我国最早的70万伏和200万伏高气压型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我国核物理、加速器和真空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记忆里的“两弹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