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察

人民周刊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优师”学子李若雨:从城市到乡村

本刊记者 何娟 《 人民周刊 》( 2022年10月18日   第 02 版)

    “我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努力成长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把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带到脱贫摘帽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前夕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在学校组织的座谈会上,李若雨作为学生代表发表了这段感想,汇报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从小立志当老师

    高三上学期,父亲因病去世,李若雨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备受老师及亲友们关爱。她也不负众望,高考取得了604分的好成绩,远超河北省2021年文科录取分数线。

    一年前的夏天,听说李若雨有意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远在北京的姑姑连夜坐高铁赶到石家庄,试图当面劝阻,“考上了就得定向就业,要在农村学校至少任教6年!你能坚持吗?你从小就在城里长大,农村的苦你能想象?6年青春大好时光,你到时候想找个好对象都不容易……”李若雨深知姑姑的好心,但却并没因此打过退堂鼓。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很久以前就埋在心中的种子,伴随着她一起长大。因此,报考北师大,成为首批“优师计划”学子,是她成年后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决定。

    多年前,在小学二年级的课堂上,班主任李宝华宣布绘画比赛的通知,李若雨第一个举手报名。被问到有无绘画基础,她否定的答复引发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是班主任没有。“李老师当众表扬了我,夸我勇敢,敢于尝试,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对于当天课堂的场景,李若雨记忆犹新,“我后来积极报名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毛遂自荐当班干,每当遇到各种质疑,我都会想起老师的鼓励”。

    小学阶段,李若雨就意识到好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滋养。高中时期,李若雨接触到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这也是她第一次认识到城乡教育的差异。“我不仅想要成为一名师范生,还想去农村开展教学工作。”

    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同学,因为英语发音不标准,被老师当堂批评。“我们中学老师一直都是这样教的,我也一直学得很认真,怎么全部都不对了呢?”课后,李若雨试图安慰同学,听完对方的委屈,看着同学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样,她心里也很难受,“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我特别想要好好关心她,但最后,反而是我被她激励到了”。在李若雨看来,来自农村的同学们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称赞,他们坚韧、刻苦、好学,“事后,这位女同学下了很大功夫学英语,口试笔试都很优秀,这股学习的韧劲和拼劲也帮她圆了理想的大学梦”。同时,李若雨也如愿等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一名师范生。

    南下逐梦教育改革特区

    2021年,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推出“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学生毕业后将到生源所在省份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同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首批招收400名“优师计划”师范生,李若雨就是2021级英语优师计划班的一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该校集聚优势办的教师教育改革特区,承载着莘莘学子教书育人的理想与教育报国的情怀。一纸录取通知书,连接着师范生的个人命运与中国教育事业的蓝图。

    李若雨就读的乐育书院侧重“专业学习”和“师范教育”两大模块,创新的“双院制度”兼顾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则让教师教育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有生动的实践汲取。

    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李若雨更倾向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乐育书院开设的“第二课堂”,帮助她加深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公益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9月9日,李若雨以师范生代表的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主持的座谈会,“孙副总理一眼就认出了我们几个同学,之前从没见过面,但是她看过我们的照片和资料,就记住了我们各自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来自什么地方,包括哪一年出生的”。与孙春兰的简单交流,与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进行面对面请教学习,都让李若雨和同学们受到了莫大的鼓励。

    作为城市生源的学生,李若雨经常会与农村生源的同学交流学习,时刻为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做功课。“他们才是最了解乡村教育真实状况的一群人,他们寒窗苦读从贫困的家乡走出来,不为改变个人命运,只为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回报家乡。尽管出身不同,但我们彼此身上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去支撑这份学业,各自身上不同的特质,也会促进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同学们因为志同道合相聚在南国北师,共谱京风粤韵,聆听木铎长鸣,汲取北京校区的历史人文底蕴,领略珠海校区的创新进取精神,李若雨无比庆幸自己高考填报志愿的决定。此外,以黄文秀、郎平等人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也时刻激励着“优师计划”的莘莘学子,要为祖国的教育脱贫、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入学一年来,李若雨先后获评2021年唐仲英奖学金、京师奖学金。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乐育书院“懿言杯”主持人大赛一等奖,担任木铎金声大学生艺术团诗乐团团长、乐育官网副主编,加入学校电台、辩论队、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协会……专业课成绩优异,课外活动也相当精彩。提到这些,李若雨再次对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李宝华表示感谢。“如果没有李老师的鼓励式教育,我的人生会失去很多精彩的体验。他也让我时刻谨记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

    新颖的学习项目和丰富的校园生活,并没有让李若雨忘记入学的初衷与使命。2022年暑假,她报名参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展的“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项目,搭乘“电影大篷车”深入中西部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年龄最小的李若雨,因为表现突出,被一致推选担任支教团队长,这也是她教学生涯的第一堂“农村实践课”。对于一年前姑姑的追问,李若雨在这个暑假找到了更加坚定的答案。

    第一堂“农村实践课”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会议红军小学是“电影下乡”的第一站,项目开展为期两周。教师宿舍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泡,晚上经常有虫子来“问候”,因为没有电扇和空调,支教团晚上都是开着门窗睡觉,“学校所有的钱,都用在教室里,给孩子们采购电子设备、钢琴、围棋、体育器具,教师宿舍是最简陋的场所”。

    密不透光的蜘蛛网、拳头大的虫子……这些山村记忆似乎并不可怕。被问到如何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李若雨不以为然,她更担心的则是怎样与村民和孩子们相处。

    支教点所在的乡村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常住居民主要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其中,很多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为了尽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支教团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们写下他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我们这些大朋友陪着他、带着他、帮助他完成心愿”。李若雨和同学们以助人之心试图接近孩子们,孩子们用稚嫩的笔画认真写下的心愿,却极大地触动了支教团。“二年级的小男孩小女孩,他们的心愿不是想要什么玩具或者好吃的,有的人希望给妈妈做顿饭,有的人想帮开杂货店的爷爷奶奶搬货……”

    陪着孩子实践他们的心愿,走进他们背后的家庭,使得支教团的活动在当地获得了很多学生家长的支持。首次“电影下乡”的主题影片是《1921》,当晚,全班同学和他们的家人全都如约而至。如何借助电影给二年级的小朋友上好思政课,这个问题让支教团的成员们讨论到凌晨一两点。“一开始,我们打算用小学课本上《刘胡兰》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后来突然意识到,这是红军小学啊!贵州遵义是革命老区,我们应该用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来讲课。”这堂课,让李若雨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味。

    学习地方文化、挖掘本土题材,这一思路很快就被运用到“电影下乡”的河北站。太行热土,马兰花开。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小学,支教团用电影和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致敬投身乡村美育的邓小岚女士。

    2022年春天,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创始人邓小岚的带领下,从大山深处走向祖国首都,天籁童声唱响北京冬奥会。2022年夏天,支教团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主题电影《冼星海》,讲述音乐作品《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的幕后故事,传承人民艺术家的爱国精神。

    通过暑期实践活动,李若雨感知孩子们在艺术领域的天赋,看到不同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出身背景的人通过电影、音乐实现同频共振,深刻意识到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深远意义。

    一起唱歌跳舞看电影,让支教团很快和当地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其中,一名叫小月(化名)的孩子引起了李若雨的注意。因为爸妈在十分偏远的地方种蘑菇,小月和爸妈住在种植基地,平常跟同学们来往很少,也没什么朋友,“她只是看起来不太合群,本人性格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情商很高”。筹办歌舞会期间,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小月则主动承担了打扫教室、制作黑板报等脏活累活。“出于鼓励或者奖励,我培训她当了晚会的小主持人,效果一级棒!”谈到小月的表现,李若雨满脸自豪。“学生的反馈,是我们幸福的来源。今年的教师节,我已经收到学生们的祝福了,很开心!”

    看到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追逐打闹,李若雨的心情很复杂。“我有点难过,他们很多人还没有体会过弹钢琴、踢足球的快乐。我好像又不该替他们难过,因为他们可以从这样朴素的活动中,获得最纯粹的快乐。”工作之余,支教团和孩子们互相分享各自的娱乐项目,他们教小朋友操作单反相机,也陪孩子们上山下河。“他们问云为什么会变换形状,不同的花花草草分别叫什么……”每个孩子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李若雨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她暗下决心,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关于乡村教学、农村教育的理念,也在同步更新。“舞蹈房、大剧场固然是很好的教学场所,而乡村则是天然的美学、科学课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汲取大自然的养分,汲取乡土的文化养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促进教育事业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