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托起明天的太阳

写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

杨昊 《 人民周刊 》(

    30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30年,足以改写人生轨迹,点亮梦想和未来。

    30年,募集资金150多亿元,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希望工程,这项社会公益事业交出一份让人感动的成绩单。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贡献大、参与度高、影响力深远的公益项目。

    让每个孩子不再因贫穷而失去课堂

    “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1989年,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张胜利13岁,在经历家庭变故后,他不得不辍学。缘于对上学的渴望,张胜利给县里的“官员伯伯”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辗转到了中国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成为希望工程的一个发端。

    不久,张胜利接到了资助就读证,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学生之一,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改变。1995年,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录取。两年后,张胜利回乡任教,让希望在家乡桃木疙瘩村延续。

    为了铭记希望工程,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张胜利的故事,是希望工程30年书写的众多动人篇章中的一页。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发起“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两大公益产品,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号召全社会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大家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

    30年来,希望工程积极探索的“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公益事业模式,对我国公益组织的孕育、公益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爱心的凝结和汇聚。希望工程专注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助推了全民受教育意识的提升。

    蓝色心形海浪上一轮红色的太阳,配上“希望工程”四个字,共同组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30年来,希望工程锲而不舍地践行着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普及运动

    苏明娟,被称为希望工程的“名片”。30年前那张著名的“大眼睛”照片,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我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2005年成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我已成为社会公益的行动者。”苏明娟说。

    读书期间,苏明娟就经常将他人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她更是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捐赠。2018年6月,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不断扩大公益影响力。

    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学子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还完成了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普及运动。

    “希望工程推动了公益平等化,促进了‘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推动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公益理念与公益模式;也为许多非专业的个人与组织深入参与公益创造了机会和平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说。

    时年93岁高龄的老人帅孟奇率先为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成为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

    天津市塘沽区二年级学生朱彤,将自己积攒起来准备买玩具的27元零用钱捐给了希望工程,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

    1990年,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名,他还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资助了广西数十名濒临失学的儿童;

    ……

    30年间,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来自个人和机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个人捐赠者来自海内外,遍及各地区、民族、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他们不仅捐钱捐物,还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志愿服务;机构捐赠者涵盖了国内外的各类企业、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

    30年滴水成河,30年聚沙成塔,希望始终在延续。

    走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落成。

    该校前身南溪小学占地不到5000平方米,教职工不足10人。如今,学校已有两个校区,占地约3.6万平方米,有学生约2000人、教职工100余人,美术、音乐、体育、科学探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书法、美术、葫芦丝等兴趣小组丰富多彩,还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是新时代赋予希望工程的新使命。在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

    2006年,希望工程推出“圆梦行动”,帮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由简单物质扶助提升为“学业资助+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推出“激励行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自信、培养责任、锻炼和提升能力。

    希望工程还开设了教师培训项目、研学夏令营、志愿者支教行动及科技公益季等素质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之后,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将“三区三州”等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2018年以来已筹集资金3.18亿元,精准资助11万余名困难学生。

打造第二个“金色十年”
托起明天的太阳
更好的大坝,更好的世界
抓党建 提振干部“精气神”
探访北京医耗联动改革
元素有序 万物无穷
处罚到人,保“舌尖上的安全”
A级景区面临市场“洗牌”
5万名学生体质监测的启示
马新明:扶贫路上的奔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