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于9月17日—19日在北京举办。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王沪宁同志出席大会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贺信,众多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报告,展现了世界各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探索与实践的丰硕成果,对增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具有重要启示。
大会通过并发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受邀参加大会的38个国家的58个国别科技组织、机构和23个国际科技组织的代表,以及境内外有关方面代表出席闭幕式。
大会期间,与会嘉宾和代表围绕“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奉献了4个主旨报告、3场高峰论坛、6场高端对话、1场圆桌会议以及30场专题论坛,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学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对促进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广泛共识。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全球共识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使用“全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正式将“科学素质”从一个代表科学教育水平的指标,定义为表征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指标之一,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基础,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成为攸关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人类发展的紧迫任务。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还可以帮助公众有效参与科学相关事务的研讨和决策,释放科技发展正能量、规避负能量,从而为更好应对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具有高度的全球共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美国于2009年启动“教育创新运动”,2015年实施NGSs教育计划,开启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全面实施STEM教育;加拿大政府在1987年推出创新行动计划,建立了加拿大国家素质秘书处,确保国民有改进技能的机会,支持与科学素质相关的重要信息的传播;英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国家科学课程教育目标和要求》2010年2月发表《为了所有的科学报告和行动计划》确定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多项行动主题;日本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到2016年已经开始实施第五期,并针对不同重点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韩国政府在1999年颁布《迈向2025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旨在广泛有效率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太空探索让梦想照进现实
走出地球,进入太空,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人类自鸿蒙初辟伊始,便开始遐想太空的奥秘。然受制于地球引力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还基本停留在坐地观天的阶段。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等等,其间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发明了许多独特的天文观测工具和设施。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登天察地的新阶段。通过对地球的深入了解,人类实现了对太空新的认知。近年来,中国航天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空间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也见证着中国对太空探索的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表示,从微观原子到宇宙的诸多认识变革展示了科学在推动人类认识疆域扩展的强大力量。作为探索世界的两大工具,哲学依赖于思考和逻辑,而科学则利用数学工具和实验,并通过技术进一步影响人类生活。数百年来,科学被用来帮助人们揭示自然界的奥秘。19世纪工业革命展示了科学在塑造现代社会中所起的关键作用。20世纪则见证了科学对社会更为深刻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向论坛观众分享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的专题报告。欧阳自远表示,地球是人类唯一知道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时不时会遭受到近地小行星的撞击。小行星大小虽然并不是很巨大,然而如果发生撞击事件,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历史上,最近的6000多万年前的一次撞击,曾经导致了当时地球霸主恐龙的灭绝。不过也正是由于恐龙灭绝,才使得我们人类拥有出现和发展的空间。通过权威科学数据与观测到的小行星图片资料,观众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福祸相依的关系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文系主任、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获得者林潮认为,经历了数个世纪有关遥远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和行星上是否有宿主存在的猜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科学家们共发现了5000多颗地外行星,以及大量拥有不同轨道,质量和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复杂系统多样化的性质,预示着各种天体过程经过相互竞争,引发行星间流动,从而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以后显著改变行星系统的过程。尽管目前人类通过光谱分析寻找类地生命的研究,有望为“人类是否孤独”这个问题提供科学证据而非哲学思辨,但它也可能导致进化灾难和灭绝事件。
探索宇宙需全球通力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认为,天文学家的职责就是利用科学的手段保护人类免于灭顶之灾。尽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球面临上很多的灾难,比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等,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影响我们地球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是我们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所造成的一些影响,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等等,即便不发生上述偶然性事件,地球也会在几十亿年之后因为太阳的死亡而被吞噬,而解决这种必然性事件的唯一方式就是依靠科学。所以发展科技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宇宙如此浩瀚,很难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力量完成探索,所以需要整个人类共同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
对于陈建生院士的观点,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奖得主卡洛斯·弗伦克给予了高度认同。卡洛斯·弗伦克表示,由于地球表面无法进行天文或宇宙实验,天文学和宇宙学成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又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有限,使得人们获得的天文信息总是“过时的”。卡洛斯·弗伦克同时指出,天文发现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作用的认知,星系内有机分子及地外行星的存在使人们意识到,人类命运与宇宙过程息息相关。人类未来的共同性决定了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合作而非竞争。
正如《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中所讲,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力度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科技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次论坛的探讨主旨再一次体现了《宣言》的主旨思想,即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严格遵循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确保公众充分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实现科技的全部价值,从而增进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