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海砺剑

本刊记者 冯旭东 / 特约通讯员 陈德潮 高密 《 人民周刊 》(

    潜艇,海军的神秘兵种,国家安全的重要威慑力量和战略杀手锏,又被称为“大国佩剑”。

    在蓝色海洋深处,无声无息游弋的潜艇随时待命,就像移动的长城,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随着电视剧《深海利剑》热播,潜艇兵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海军潜艇学院和某基地,实地了解潜艇兵的生活。

    叶京涛聚精会神地盯着一幅电路图,不时用笔在作业本上临摹,图上密如蛛网的线路和绿豆大小的元器件对没读过大学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这是最基本的专业功底,必须烂熟于心,”他说,“教员在第一堂电工设备课就交代啃下这幅电路图的作业,我们天天都在努力。”

    这位十八岁的小伙子是海军潜艇学院潜艇兵训练基地的一名潜艇学兵,入伍以来,叶京涛和战友们一直都在潜艇学院接受训练和学习。“别的兵种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就下连,可是我们还在这里学专业。真希望能快点学好,到潜艇部队去干点事业。”叶京涛说。

    要求非同一般

    根据我国目前的潜艇兵培养机制,所有潜艇新兵入伍后,直接进入海军潜艇学院,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分配到各潜艇部队继续服役。期间,体检、政审是“必考科目”,除此之外还有三道关:文化测试、心理测试、高压氧过敏试验,每一道关卡前都会有人要告别还没来得及开始的潜艇兵生涯。

    “由于潜艇作战样式特殊,对兵员素质的要求就非同一般。”学兵队教导员李军介绍说,文化水平决定了专业知识能否学好,心理素质决定了到潜艇上能否干好,高压氧过敏试验则是生理机能的一项补充测试。李军说,他所在的学兵6队在去年的三项测试中共有10多人被淘汰。

    “虽然这是我们自己一个一个挑回来的兵,但经过测试每年总会有10%左右的淘汰率。”潜艇兵训练基地政治处主任张利研介绍说。

    对于高压氧过敏测试,学兵金少杰在测试完五个多月后仍心有余悸。他描述说,在一个密封的舱室内,将空气压力渐增到相当于水面以下18米处的压力大小,他们在舱内带上呼吸面罩等待测试开始。随着空气压力增大,耳膜渐渐有被压迫的感觉,他按照教员说的捏住鼻子闭住嘴,使劲往耳朵里鼓气,可耳膜怎么也鼓不开。几番尝试后,他果断举手示意,操作员将压力稍微调低,让他再次尝试,可仍旧无法完成调压动作,第一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事后,医生诊断金少杰由于感冒引发耳鼻炎症才导致无法调压,在一个月后的补充测试中金少杰才顺利过关。

    据负责这项试验的教员介绍,极个别人的身体暴露在高压环境中,对肺部吸入的高浓度氧气有过敏症状,这类人是不能从事潜艇和潜水工作的;还有少数人由于生理结构的问题,身体内外的空气压力差无法通过耳膜调节平衡,这也是必须筛选出来的对象。

    除文化、心理和高压氧的测试外,在潜艇兵的“孵化”过程里,还有不少的考验在等着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装备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员培训的特殊性。”学兵七队队长王鹏说,潜艇学院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承担着我国海军潜艇兵、专业士官的培训任务。中国海军所有的潜艇兵,百分之百都在这里接受过训练。

    王鹏所说的潜艇兵百分之百接受过的训练,还包括水下脱险。水下脱险分为鱼雷发射管脱险、闸套脱险和快飘脱险,这些都是潜艇在水下遇到重大险情、迫不得已必须弃艇逃生时的“生命通道”。对这三条“生命通道”的选择要根据弃艇时潜艇所在水深来进行,而学会正确使用这三种脱险方式的操作方法,是潜艇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如同单兵战术动作里的低姿匍匐前进、蠕动等一样重要的基础训练内容。

    脱险训练是一项涉险程度较高的训练,在上浮期间,学兵必须学会并记住控制好上浮速度,防止因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的减压病。据美国《生理杂志》透露,美国海军在脱险训练中,每7500人次平均有一例减压病和肺气压伤发生,每进行50000人次就有一人死亡。而在潜艇学院的脱险训练中,累计至今已进行了几十万人次,目前无一例伤亡事故。

    几十号人“一杆枪”

    “1分钟内,上百个阀门关闭,数十种电器设备关停”,在水下发生突发状况后,最要紧的是迅速调整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而潜艇兵如何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多达成百上千种设备的状态转换?

    “军人要像了解和使用自己的身体一样了解使用自己所执掌的装备。”学兵张程浩说,为了达到这样的熟悉程度,他们在8个月的时间里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各自专业所执掌装备的性能数据、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

    “加上基础共同科目,需要学的课程有11门。”张程浩感叹,自己放弃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潜艇学院,如同上了一次大学。

    在我国的征兵时间调整到秋季之后,兵员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在潜艇兵的行列里尤为明显。张利研主任介绍说,在这一届学兵里,主动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来当兵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比往年多了近20%。与此同时,大学在读和毕业的学生兵也是连年增加。在专业学习中,高中毕业的学兵必须比大学在读和毕业后来到部队的学兵更加刻苦,才能完成专业考核顺利毕业。

    “虽然我大学学的是音乐专业,但现在舱段专业的课程学起来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学兵李鹏轻松地说,“关键是要记住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和操作规程,挨个设备去学习掌握。”

    舱段专业只是潜艇上众多专业之一,其他如鱼水雷、舵信、雷达、声呐、轮机等专业,各自有各自所执掌的装备,操作流程也完全不同,这也导致了各专业之间的知识融合度很小,从而决定了他们将来在潜艇上的工作岗位和战斗序列不可替代或变更。比如鱼雷兵负责鱼雷、水雷武器操作;雷达兵、声呐兵是潜艇的眼睛和耳朵;轮机兵则管理操纵柴油机,还有通风装备和海水淡化设备等。

    然而,所有专业的学兵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团结协作。各专业战位之间必须有默契的配合。鱼水雷专业学兵张程浩说:“潜用鱼雷型号较多,相关的艇上设备技术复杂,不仅需要个人对装备原理和操作流程的熟悉,而且需要战位之间的密切配合。”

    “潜艇在作战中走得动、潜得下、藏得好,都是为了打得准,”水中兵器教研室副主任魏勇说,“水下战机就在一瞬间,鱼雷或导弹一旦发射,潜艇就需要立即进行战术机动尽力避免暴露。”

    潜艇兵都讲一句话,叫“几十号人一杆枪”。这是一种比喻,而实际上,从鱼雷舱、指挥舱到电机舱、推进舱,潜艇兵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专门负责的业务。在一些激烈的战术对抗中,比如潜潜对抗或者躲避直升机反潜,潜艇几个动作就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个口令,一个小环节出现失误,实战中就是葬身海底的后果。

    为了这“一杆枪”能打得准,除专业课程外,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成了潜艇学兵的必修课。学兵五队教导员王鲁峰介绍说:“在开展传统的官兵团结友爱教育的同时,从入伍开始,我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团队协作能力拓展训练,比如信任背摔、接力传球等,从‘兵之初’就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专业绝对要过硬

    潜艇航行在海底,一旦出现故障是致命的。平时,哪怕是一颗螺丝钉的损坏,也可能使潜艇被迫上浮,暴露目标,使整个训练任务失败;战时,这就预示着全艇灭亡。

    记者在潜艇的每个舱内,都看到一个小细节,就是门上标示着该舱内的设备、管道数量和具体位置。

    艇上的每个潜艇兵都要负责维修自己岗位范围内的所有装备。近些年,这成为潜艇兵的一项职责。在每次出海执行任务时,潜艇兵们除了携带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外,《维护保养规程》《艇员级维修范围》《经验交流故障汇编》等书籍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

    如今在面临复杂海域、信息化多变的环境下作战,雷达战位更是保障潜艇航行安全和作战的重要力量,雷达兵杨兵深知身上的责任。

    “雷达”在水下来说就是人的“眼睛”和“耳朵”。一次海上演习中,雷达设备突然不能正常运转,在无灯光情况下,杨兵凭着多年的专业知识,对雷达设备做了一次从头到脚的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应急抢修。一个小时后,雷达设备正常运转。

    像杨兵一样,每名潜艇兵都有各自的专业,专业过硬不过硬是评价一名潜艇兵是否真正合格的重要标准。此外,每名潜艇兵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维修能力。

    潜艇同行间有句俗语,叫“艇动三分险,生死一瞬间”。从世界潜艇的发展历程来看,潜艇兵确实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潜艇空间狭小,各个舱室相对密闭,所以不管属于何种战位,每一名潜艇兵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损管技能。

    “高风险是潜艇兵的最大特点,任何一个人、一次操作都决定潜艇的命运,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老潜艇兵都明白这个理儿。面对独有的“零疑点、零故障、零差错”工作性质,每次装备生产厂家的修理人员到基地修理装备时,很多潜艇兵就拿着小笔记本跟在他们身后,协助修理,学习专业维修人员如何查找问题,拟定措施。“平时能自修,战时能自救”的口号在每一个潜艇兵的心中扎了根。

    练就“勇敢的心”

    潜艇的特殊工作环境要求潜艇兵必须具有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很容易产生焦躁、恐慌、忧郁的情绪,特别是在遭受晕船等身体反应之后,情绪会更加难以控制。在潜艇上,官兵们会通过一定的身体锻炼例如举哑铃、俯卧撑等排解,艇上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讲笑话、猜谜语等娱乐活动,尽可能地让官兵放松心情。

    潜艇上的官兵,多以经验丰富的士官为主,年龄在25至45岁左右,多数都已结婚生子。在潜艇里,任务之外的事情,官兵是无法与外界联络的。所以在忍受工作环境带来的巨大考验之外,他们还需忍耐对于亲人的思念。

    当然,要让官兵完全割裂血缘亲情是不现实的。这需要部队在出航前和出航中做大量的工作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例如,对于官兵生病的父母、待产的妻子要安排人员照顾,还要成立“后方服务机构”随时应对家属可能面临的困难。

    出航就是出征,下水就是战斗——潜艇兵必须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与水面舰艇时常编队出征不同的是,潜艇常常要孤军奋战,任务的隐蔽性很强,面临的海情、敌情都相对复杂,经常要面临实战的考验,所以官兵必须具备极强的心理抗压能力。这一方面需要部队在战斗作风上抓好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官兵自己具有建立在较强军事素养上的高度自信,这样才能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泰然自若。

    “潜艇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我们练就艇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勇敢的心’。”多次担任潜艇远航任务指挥的基地副政委张武兵介绍说。

    走进基地配套完善的心理训练室,记者看到有的潜艇兵正全神贯注地在游戏机前开展自我情绪调节,有的静卧在沙发上,头戴耳机听着音乐;心理行为训练场上,艇员们大汗淋漓,正在训练徒手攀岩、跨越断桥、信任背摔等拓展课目;模拟训练场里,官兵正沉着应对艇体大纵倾、破损进水、舱室起火等各种“突发事件”……

    不间断心理诊疗,确保艇员心理保持“适航状态”。主食消耗量、磕碰脑袋次数、睡眠情况……这些都是深海远航征途中的潜艇兵每天必须记录在案的数据。“随着远航时间的延长,这些数据是掌握艇员心理变化的‘晴雨表’。”艇员队军医田林川介绍说,“这些数据与人格测验、情绪测验、意志力测验等心理测试设备测得的数据有内在联系。”

    机器测得的指标数据只能反映心理状况“怎么样”,而“为什么”“怎么办”要靠大量深入细致的心理干预去完成。一次长时间远航任务中,患过肺炎的小王产生了旧病复发的担忧,总说自己胸闷。随艇军医给小王体检后认为是心理问题,于是指挥组调整了他的工作岗位,艇上心理服务骨干与他促膝谈心,10多天后,小王解开心结,重返工作岗位。

    每次出航,艇员队都为每名艇员准备内容丰富的心理服务资料包,供艇员休息时自我调适。征途中,他们组织开展评选“大洋最美微笑”等文化活动,使艇员心理始终保持在“适航状态”。

    从新兵下连开始,他们就定期组织针对性心理测试,科学评估艇员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情绪类型等,打造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他们与心理专家建立协作联系,为官兵开展行为训练、危机干预、咨询辅导等多项内容培训。

    经历一次次培训和磨炼,一批批潜艇兵完成破茧成蝶的成长,磨砺成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定海神针”。

    又一次深海远航。某潜艇基地港口,一艘黑色的“钢铁巨鲸”悄然驶离码头,一头扎进万顷碧波,消失在茫茫大海…… 

国内要闻备忘录
听党指挥 军魂永铸
深海砺剑
护航“一带一路”,中国律师在行动
一位女记者的抗癌经历
国际要闻备忘录
摩苏尔如何重建
阿基诺三世的大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