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向脚踏实地的电影致敬

谢非君 任晓宁 《 人民周刊 》(

    《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红,不仅因为演员演技出色、故事情节感人、摔跤场面扣人心弦,更是因为其题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

    近期,由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在各个平台赢得口碑,到电影院观看,几次感动落泪。扎实的剧情、投入的表演以及发人深思的价值观,确实对得起众人的好口碑,但这些何尝不是一部电影该有的要素呢?所以,《摔跤吧!爸爸》的震撼背后是我们的匮乏感——人们用盛赞的方式,向脚踏实地的电影致敬。

    一部印度影片的意外走红

    “压根儿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这么火!”重庆一家普通影院的售票人员说。记者近日去观看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本已临近晚餐时间,但由于观影人数众多,只买到了不好的座位票。

    据时光网统计,截至5月14日,《摔跤吧,爸爸》尽管票价较低,但累计票房已达3.9亿元,上座率高达22.83%,而同期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上座率仅为13.03%,同期上映的国产影片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值得关注的是,《摔跤吧,爸爸》与一些大片和明星片相比,没有大制作,没有奇险特,没有热炒作,是一部成本较低的影片。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影片主角马哈维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回到偏僻贫穷的家乡,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今后子承父业,实现其登顶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梦想,不料一连有了4个女儿。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他却意外发现了其中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被村民们当成“偏执狂”和笑料的马哈维与妻子约定,用一年时间教两个女儿练习摔跤。经过近乎严酷的训练,两个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先后赢得邦级冠军、国家冠军和世界级冠军,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女性搏击人生的榜样。

    在这部电影中,51岁的阿米尔·汗首先展现出一名国宝级演员的修养。他在电影中饰演了男主角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阶段。拍完19岁戏份后,为真实展现大叔形象,他迅速从69公斤增重至97公斤,之后又花5个月时间减肥25公斤去拍29岁时的戏。他之所以选择增肥而不是用道具或做技术处理,只是为了更真实地拍出发胖后的感觉。他的这种自我要求显然对其他演员产生影响,在这部电影中,演员都本着求真的态度拍戏,影片中所有的摔打都是真实的,这不仅增加了演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电影的观看性。

    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红,不仅因为演员演技出色、故事情节感人、摔跤场面扣人心弦,更是因为其题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国内许多家长观影后产生了角色代入感,对马哈维有强烈的身份认同。面对千军万马走应试教育独木桥的现状,如今的家长们普遍产生教育焦虑,而《摔跤吧,爸爸》却指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启迪,催人上进,传递着十足的正能量。

    照出国内电影的匮乏

    其实,印度电影“通吃”中国甚至全球观众,《摔跤吧!爸爸》并非个案。《印度往事》荣获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当年亚洲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2009年,英国导演拍摄的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第81届奥斯卡8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2015年,《我的个神啊》在全球市场刷新宝莱坞电影的历史票房纪录,是首部海外票房到1亿美元的印度电影……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和“国宝级”电影人阿米尔·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力给观众营造视觉奇观和感官娱乐的同时,又将对传统文化信仰、对生命价值、对灵魂追求的思考传递给观众,反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抗殖民统治的《芭萨提的颜色》等,莫不如此。

    《摔跤吧!爸爸》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讲述方式,都有很深的本土烙印,它最深层的意图是聚焦印度的性别歧视,批判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个问题看似具有地域性,但走出印度,这部电影同样很有意义,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女性是否真的得到和男性相同程度的尊重和保护?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完电影的观众那里,还有对于女权和父权的争议。这两者在电影中有很多交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爸爸给女儿指的这条路,相对于“从小淹没在家务、14岁嫁给男人过相夫教子生活”,是带有亮色的选择。在电影中,其实还有女性的自我觉醒——大女儿到了体育学院后迷失了,也曾留长发涂指甲油,但之后她剪去了长发。此时,基于自我选择的短发,和之前的短发已有了不同。

    在那场最重要的比赛前,爸爸的话更是超越了自己的荣誉:“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将电影锻造成一把“利剑”

    当然,用故事直指现实中的矛盾,已成为多部成功的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与此相对,国内虽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但认认真真改成影视作品的却日渐稀少,有创作者常寻找各种托辞,耐心不足、魄力不够,多少造成了当今国内电影题材的局限性。

    反观近段时间的国产影片,从艺术性、现实性的维度来看,可以与《摔跤吧,爸爸》媲美的却为数甚少。有的影片请来一大群明星助阵,内容空洞无物,情节平淡无奇,仅靠编排一些媚俗的台词哗众取宠。有的影片请来俊男靓女演绎无厘头的爱情戏,却毫无感人之处。有的影片投入巨资搞大制作,故事却不能自圆其说,甚至沦为观众的笑柄。有的影片倾力打造悬疑剧、恐怖片,却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毋庸置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针。在市场经济时代,商业电影的制作本来无可厚非,但一味地脱离现实、靠明星头牌炒作增加票房的做法,不仅不能赢得观众的心,也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事实上,纵观我国近现代电影史,凡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其题材大都深植于现实,并经过深耕细作,实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感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价值。

    文学要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电影文学同样如此。《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包含了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具备的各种要素,而我们如此推崇,在对“演员的敬业、剧本的真实以及具有社会价值的表达”充满敬意的同时,也照出我们的匮乏感——中国的电影用明星和特效也在走向国际,如果用票房衡量,不少也获得了商业成功,但对于公众而言,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将电影锻造成一把“利剑”,一面直插社会问题的命门,一面用真挚的情感插入观众心房,用一部部饱含批判精神的佳作观照国家、民族与社会——这就是《摔跤吧!爸爸》和印度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向脚踏实地的电影致敬
迪玛希缘何走红
丝路“糖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
飞过百年历史的无人机
英军为何放弃红色军服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