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私人银行业务成香饽饽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如今不少商业银行瞄准了这一巨大的“蛋糕”。除了老牌的国有大行,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布局私人银行业务。

    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整体收入、利润增长受到严峻挑战,但逆市增长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吸引了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目光。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346万;其中,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人群增速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凭借着对接资产端、财富端的独特优势,私人银行业务有望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增长新亮点。

    “紧盯”富豪群体

    私人银行,在各家银行只是个机构,相对于投资者而言,表述为私人银行服务或许更为准确。

    那要有多少钱就想享受私人银行服务了呢?一般为800万元。以中国银行为例,私人银行客户在该行的金融资产总额在人民币800万元以上。这里所说的金融资产包括本外币存款、各类理财产品、债券、基金、保险、纸黄金、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客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客户集合信托、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余额等等。

    为何将800万元定位私人银行客户。其实这并非绝对标准,不同银行或略有差别。对于银行来讲,私人银行客户能够享受到的不单单是理财产品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对个人资产或家族资产的规划和传承。有这样金融服务需求的,并非是普通工薪阶层,大多是企业主或上市公司高管。也正因如此,所以将私人银行业务的门槛设置为800万元。

    私人银行的个性特点体现在“私”上。私人银行对客户的所有信息是严格保密的,提供的服务业是高私密性服务。私人银行“私”还体现在私人订制上。银行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订制服务。

    现代私人银行业务起源地源于16世纪末的瑞士,第一代私人银行家专门服务于富豪家庭或皇室,后逐步覆盖至其他高净值客户.目前,私人银行业务活跃的中心有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

    2007年首家中资私人银行诞生,近十年来各家银行跑马圈地式的布局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目前已进入精耕细作的新发展阶段,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竞争。在境内市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境外市场,加大战略合作力度,打造境内外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或成银行转型新“引擎”

    受到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和降息的双重影响,2015年银行业收入和利润双面承压。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其整体收入增速从2013年至2014年的14.5%下降到2014年至2015年的9.3%,其中13家银行利润增幅降至个位数,13家银行的净息差均有缩窄,银行的转型迫在眉睫。

    而另一方面,纵然有着动辄高达800万元甚至1000万元的门槛,但由于中国高净值客户人群庞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似乎永远不缺客户。于是,不少商业银行瞄准了这一巨大的“蛋糕”。除了老牌的国有大行,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布局私人银行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与银行整体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私人银行业务正在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两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各大私人银行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根据2016年上市银行中报统计,与去年底相比,大多数银行的客户数增长率和管理资产规模增速都超过了10%,其中,尤以工行和招行的数据最为给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工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达7.62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达12300亿元;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达5.4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达14237亿元。从这两项数据来看,招行私人银行业务已经超越工行,占据国内首位。

    据悉,国内股市波动、利率下行、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房地产市场分化,成为高净值人士调整资产配置的4个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69%、43%、41%和29%。股市波动增强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利率下行拉动了资产多元配置的需求,汇市改革让中国投资者放眼于关注全球市场,房地产市场分化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则促使个人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倾斜。

    前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亿万富豪报告》显示,尽管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亚洲的亿万富豪人数仍在增加,并且大部分产生在中国。中国共有80位企业家位列亚洲新晋亿万富豪之列,平均年龄53岁,近一半来自科技、消费零售以及房地产行业。

    据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2016:逆市增长,全球配置》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5-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年均增速约为15%,将明显高于同期预设的6.5%的GDP增速及整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12%的增速。至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将占据中国整体个人财富的半壁江山,占比达51%。

    未来仍任重道远

    实际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资私人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日趋多元,范围涵盖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顾问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然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我国私人银行目前还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诸多挑战。

    有媒体曾指出,从2007年私人银行在国内起步开始,国内银行主要采取两种组织架构模式:少数银行走事业部制,比如当时的民生银行多数银行走依托支行网点输送客户、总行和省分行进行管理和督导的内生型模式。而在此10年中,事业部制逐渐被更多的银行抛弃,因为无法快速和大规模获得客户,导致业务“无米下锅”。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人士王迪昀认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经营和组织模式尚待完善。一方面,各家银行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私人银行产品及服务基本同质化,体现差异性的核心亮点服务项目有限。多数银行仍未摆脱产品导向型的服务模式,订制化和个性化服务不足。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缺乏协同合作。由于私人银行客户为高净值个人客户,与传统的个人金融部的业务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私人银行部与个人金融部以及私人银行部与分行之间缺乏高效协作机制,各自分兵作战的模式明显,与其他业务也未能有效协同。此外,高端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资质上均显匮乏。

    此外,在对全球业务布局能力上,私人银行客户对于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及服务要求较高,资产越多需求越大,而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程度等因素,在全球资产布局方面较大型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较难获得高净值客户的青睐。

    而面对中国高净值人群迫切的境外投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资私人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刻不容缓。目前,不同规模的私人银行境外业务发展路径选择各异。其中,中小型私人银行机构的国际化战略应侧重跨境业务发展;大型私人银行机构应跨境、离岸并举;而少数的超大型私人银行在离岸业务成熟后,可考虑海外市场当地业务的拓展。

冰雪产业的万亿机遇
私人银行业务成香饽饽
苦等旅居时代的中国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