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旅游目的,寻找合适的度假所在,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享受旅游的快乐。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旅游市场分化,人满为患的景观才可能消失,旅行中的快乐亦会更加醇厚。
五一刚过,端午又将来,上半年假期格外多,出游也使各地景点爆满。近期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的消息,却给京城旅游必去之地关上了一道门。这条迄今700多年的胡同,因日均客流量严重超出承载能力,主动取消了国家3A级景区称号。
景点人满为患的矛盾,这些年越来越突出。一到小长假,知名景点就人挨人、人挤人,游客的体验糟糕,景点的管理压力巨大,看似“双赢”的热闹场面,彼此却都留下“双输”的心理体验。
国人扎堆旅游的原因很多,比如人口大国决定了出游人口基数庞大;比如带薪休假落实不力导致休假机会太少;再如值得游玩的优质旅游资源仍然稀缺等等,但同样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国人的旅游观念普遍还有待转型。
西方人习惯把假期出游称作“休假”,凸显的是休闲娱乐,而国人通常愿意叫“旅游”,追求的是偏功利性的游玩。很多旅行社精心打造的项目卖点就是:看怎么在短时间内花最少的钱,玩最多的项目。这样的旅游看似划算,却把人折腾得很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奔波几天,除了在朋友圈秀照片刷下存在感,并没有享受到太多旅游的乐趣。
当炫耀式旅游成了目的,扎堆往知名景点挤,也在意料之中。景点越知名,好像就越能加重炫耀的砝码。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往往既没有开眼界、长见识,也起不到放松休闲的目的。可以说,炫耀式旅游让休假少了很多积极的乐趣,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这种不健康旅游观念的形成,当然有客观原因。在传统农业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年代,远离乡土的机会非常有限,旅游是很奢侈的行为,便会极端追求“性价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在很多家庭已经成为一种例行消费。而当休假旅游成了常态,观念也有必要随之转型升级。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样化的功能。如果是为了教育,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名山大川、古城遗迹,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是为了休闲放松,可以去海边、深山,或者就近选择市郊的农家小院,能短暂逃避尘世喧嚣就是休闲所在。
理性面对旅游目的,寻找合适的度假所在,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享受旅游的快乐。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旅游市场分化,人满为患的景观才可能消失,旅行中的快乐亦会更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