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华谊兄弟:穿上资本的红舞鞋

陈汉辞 《 人民文摘 》(

    2009年9月底,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集团,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如愿以偿地闯过首发申请,成为创业板第一批获准上市的幸运者。

    作为公司大股东,王中军的身家将飙涨是无疑的,说不定会一举跻身于中国富豪榜了。

    但是,上市并非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最终目标。华谊的野心其实早已昭然若揭,那就是成为中国内地版的“邵氏兄弟”或者“华纳兄弟”。为此,已经穿上资本“红舞鞋”的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注定要在中国影视娱乐业的舞台上不知疲倦地舞下去。

    华谊兄弟的前生今世

    对中国娱乐产业的大多数玩家来说,要想复制华谊兄弟的融资模式,或许并不太难。只要有好作品,以及开放的股权结构,那么外部资金就会主动投怀送抱。毕竟,影视行业成熟的盈利模式和丰厚的利润对每个嗅觉灵敏的资本大鳄都是一种诱惑。

    真正难以复制的,还是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早期的创业经历。这段经历,不仅是华谊兄弟的凄凉前世,也是其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动力。

    1989年,王中军放弃在国家机关工作的铁饭碗,上美国留学,读的是传媒专业。那年他29岁,除了公务员,他还曾经当过兵,甚至做过小生意。和许多留学生一样,他在美国边打工边读书,终于完成了学业。现在看,这段留学生涯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更促成了他后来事业的起点,虽然现在的他总喜欢跟人说留学经历对他影响不大。“其实就是混。我不认为我是海归,我读书读得不正经。在美国那段时间,转过三次学,每次转学的目的都是那个地方容易打工。”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一回来,他就开始广泛联系亲戚、朋友,打听如何注册公司。他对自己的兄弟们说:“我要在国内创业。”

    当时,王家4个兄弟坐在一起,听他们中的老二描述自己的创业梦想。“很简单,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向他们说自己的想法。”王中军说。他游说他的兄弟们投资给他的公司。

    4个兄弟中,大哥开了餐馆,还拥有一个出租车公司,当然最有钱,但大哥明确表示对老二的想法没有兴趣。不过,两个弟弟都被二哥的梦想吸引住了,显得很兴奋。大弟弟王中方当场表示,虽然没有钱投入,但是愿辞掉工作,跟着二哥干。王中军慷慨承诺,送给他5%的公司干股。小弟王中磊有十几万元积蓄,答应投资给哥哥。

    就这样,王中军拿着自己东拼西凑来的钱,与大弟弟王中方一起,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兄弟情义

    作为最初的创业伙伴,大弟弟王中方可谓王中军最得力的干将,为华谊广告的最初扎根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一次车祸,王中方不幸丧生。兄弟几个痛彻肺腑。

    那时,王中磊供职于国家物资总局机电司,那是一个有权又有钱的单位。全国的钢材、木材、石油、汽车等,所有紧俏资源都归这个部门管。那时,“(他)到各个省去,真是太有面子了。”王中军回忆说,小弟中磊帅气、聪明,招人喜欢。

    在大多数时候,王中军叫他的弟弟“小磊”,他会说小磊如何如何,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我当兵回来,小磊小学还没有毕业。他第一次跟同学到北戴河玩儿,我给了他70元钱。他觉得自己简直太有钱了,还请同学吃饭。”

    起初,王中磊没有加入哥哥的生意。他离开国家物资总局之后,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但这家公司十分短命,以至于王中磊在回忆它时,就浓缩为两个字:“垮了。”突然没事做了,他就跟女朋友说,咱们结婚吧。结完婚大概度了10个月的蜜月,也就是说,失业了10个月。后来,哥哥王中军就对他说:“要不你先来公司,我这儿也挺忙的,你就当来帮忙。”

    那是1995年,也是华谊广告公司的一个转折之年。公司找到了一个盈利方法,从养家糊口变成了发家致富。这个重要的盈利方法,就是把CI扩充到下游去。那时,国外广告公司几乎占据了市场上所有客户资源,跟他们硬拼是不现实的。于是,华谊打破惯常的模式,帮大公司做成CI方案之后,还可以帮它落实和执行,甚至扩展到制作安装环节。这样,华谊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工程制作公司,最大的部门是制作工程部,它是公司里工作量最大、盈利最高的部门。这个部门成为华谊兄弟成长为中国最大民营影视公司的真正起点。

    在总结华谊兄弟这十几年的历程时,王中军表情严肃地说:“我觉得运气是第一;第二呢,想想还是运气。”

    由于电影属于高投资、高回报行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因此,单纯依靠自身的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王氏兄弟的胃口,于是王中军就利用自己和一些企业家熟络的关系,引入新的投资方。从2004年到2005年,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相继为华谊解囊入伙。

    就这样,王氏兄弟通过引入新股东,利用更多的资金进入电影的大制作领域。

    紧接着,华谊兄弟又通过收购,签约了知名制片人张纪中,从而迅速进入电视剧领域。

    2005年年底,华谊兄弟又成功进行了新一轮融资,然后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换股方式收购了冯小刚电影工作室和张纪中影视制作公司。

    2007年,分众传媒联合其他投资者,向华谊兄弟一次注资2000万美元,被外界视为王中军借力资本整合行业的成功之作,同时也为其上市作最后的冲刺准备。

    困惑与“野心”

    几个月前,当记者问及华谊是否会考虑在创业板上市时,王中军并未回答,可以看出他当时有很多疑虑。在他的心中,华谊兄弟要做中国的“时代华纳”,“未来,恐怕要资本规模上10亿左右的娱乐公司,才能站得住脚。”他说。

    “野心”的背后是无休止的工作。王中军每天早上5点起床、游泳,然后就在电话中、饭桌上和咖啡馆内开始了他大部分的工作。王中磊平均每天也只睡5个小时,与哥哥看似休闲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他每天面对的是无数的会议和电话。兄弟俩性格也不同,热衷于艺术的王中军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硬,他更多的是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而一直在负责公司运营的王中磊则显得圆融柔和,甚至有点害羞。

    王中军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了不少企业家。这为公司发展带来不少的好处,这从公司的发起人名录中便能看出端倪。

    近几年来,华谊兄弟一直占领着国内电影票房的总冠军。在电影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从编剧到导演、制作,再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一条龙体系;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现在已经有7个工作室,但是,影视的投资成本越来越大。如果每年要生产几部电影和电视剧的话,对于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公司来讲,资本运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如今,全球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中,这一调整对其他产业来说,也许是严峻的挑战,但是对于娱乐业来说,也许意味着一次机会。穿上资本的“红舞鞋”之后,华谊兄弟的舞步无疑会轻盈许多,但责任和目标也更高了。

    摘自《文学故事报》2009.11.16

温州商人迪拜沦陷记
许家印:从打工者到亿万富翁
华谊兄弟:穿上资本的红舞鞋
星巴克:寻找灵魂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