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14岁的红卫兵小将陈凯歌揭发了自己的父亲,并用自己那已经开始粗壮有力的手,当众向父亲推去。这一举动,成了陈凯歌终生的愧

陈凯歌父子的愧与爱

王海宾 《 人民文摘 》(

    对父亲的印象只有“怕”字

    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是著名的导演,曾拍摄过《青春之歌》、《大河奔流》等一系列的影片。陈凯歌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自然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不过,那时陈怀皑常年累月在外拍戏,很少回家,教育的重任就压在了母亲的身上。陈凯歌的母亲是一名高级编剧,对儿子要求极严。陈凯歌至今还记得母亲当初教他念诗的情景:母亲常穿着一身淡果绿的绸睡衣,手拿一卷《千家诗》,轻倚在院里的一张藤椅上,有太阳出来就念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暮春天气则读些“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之类的句子。

    陈怀皑没有时间陪儿子,父子俩最多的联系是信件,陈凯歌给他写信,汇报一下学习成绩,他也只是回信说你要学得更好。一旦回家见到儿子,陈怀皑也总是一副严厉的表情。天长日久,陈凯歌留在脑海里的父亲的印象便只有一个“怕”字,甚至还渐渐对他产生出了“逆反”心理。

    不过对父亲的畏惧影响不了陈凯歌的“少年得志”,他在小伙伴中以学识渊博而闻名,甚至有点“趾高气扬”的味道。后来又以高分考入北京四中,且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成绩。陈凯歌回忆说,那时他很骄傲,很有优越感。年少的陈凯歌,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然而,一切都随着“文革”的来临而改变。

    “文革”中“批斗”父亲终生后悔

    一次作文课后,班主任找陈凯歌谈话,说:“你爸爸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你不要背家庭包袱。你学习努力,成绩也好。但是,不要骄傲,注意克服小资产阶级动摇性。领导上还是信任你的。”一直以来,陈凯歌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党员,班主任忽然如此一说,不啻于在耳边响起了晴天霹雳。不知所措的陈凯歌羞愧得无地自容,只一个劲儿地冲着老师点头。

    母亲知道此事后反倒很平静,她对陈凯歌说:“你父亲在1939年时,为了抗日,参加过国民党,因为当时来自东南沿海的父亲还不知道共产党”,并对他讲起了父亲战后反对国民党腐败的经历,然后说:“这件事组织早有结论。这是历史,你没有经历过,不容易懂。今天告诉你,希望你能理解。”但年少的陈凯歌又如何能理解!他开始在心里恨自己的父亲。 

    后来,父亲和一排人弯着腰,在会场上接受批斗。父亲的“黑帽子”是“国民党分子、历史反革命、漏网右派”。当人群中响起“打倒”的口号时,陈凯歌也跟着喊了起来。 

    当时,戴红袖章的人让陈凯歌上台揭发自己的父亲。14岁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明白需要揭发什么,他迎着众人的目光站在父亲面前,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后来,父亲抬头看陈凯歌的时候,陈凯歌伸手在父亲的肩上推了一下。父亲似乎想躲,但没有躲开,腰越发弯了下去。推过之后,不知为什么,陈凯歌忽然特别想哭,强忍着的泪水一直流到了喉咙里…… 

    远赴云南父亲追赶火车送行

    1969年,陈凯歌和两千万同龄人一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远赴云南。因为多数朋友和同学已经提前走了,所以送陈凯歌的人并不多,但得到了特殊批准的父亲来了。这之前,陈凯歌一直对父亲很不礼貌,但当车开动的时候,还在和同行者聊天的陈凯歌一回头,看到了憔悴的父亲流着眼泪,竟然正在跟着火车追自己。火车越来越快,父亲的身影越来越小,忽然陈凯歌的泪水,像下大雨一样,哗一下流出来了,他的心也随即空了。就在那一瞬间,陈凯歌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

    火车一到云南,他便急不可待地给父亲写信,请求他的原谅。父亲为了给他更多的信心,回信说,儿子并没有做错什么,让他不要太放在心上。 

    云南下乡的这段时光,是陈凯歌人生中最苦的一段日子。他和同来的朋友被分配到了云南最边远的生产队,每日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砍树。砍树的生活持续到1971年,因为会打篮球,陈凯歌当上了兵。 

    可是,陈凯歌离开后父亲的境遇更糟。当年陈凯歌从云南农村回到北京探亲时,已经不复认得衣服破旧、牙齿脱落、整日拄着扫帚打扫厕所的老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眼中早没了以前的骄傲,他对所有的人弯下腰,热情地频频点头,不时地用因寒冷和劳作而裂了口子的手抹去鼻涕,眼睛里是一片茫然。那一年,陈怀皑刚满50岁,可陈凯歌觉得,生命已经像旧照一样褪尽了颜色,在父亲身上模糊了。

    父亲把荣誉都让给了儿子

    后来,陈怀皑得以平反,重新拾起擅长的导演工作。而那时,陈凯歌也开始尝试导演工作了。其实,陈怀皑并不太主张陈凯歌从事导演。他说,做导演太累了,总是处于体力透支的状态,生理和心理极端疲劳。但是,当陈凯歌写信告诉父亲,他已下决心,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时,陈怀皑回信说:你就记着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这句话,伴随陈凯歌的一生。他说,每当自己遭遇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心灰意冷时,就是父亲这句话激励着他,战胜困难,战胜自己。

    1993年,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陈怀皑担任片中“艺术指导”。作为艺术指导的陈怀皑,多数时候是静静地在一边看陈凯歌导戏,在关键时刻给陈凯歌出主意。据当时的工作人员说:“老爷子就像一个救火员,他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威现场发话,而是拍戏下来后做很多细致的修补协调工作。”陈怀皑的作用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举足轻重,他呕心沥血地付出,但把所有的荣誉和成就都让给自己的儿子。当年陈怀皑就说过,他不怕死,但也不想死。他还想看看后代的成就,看看陈凯歌、田壮壮,或是张艺谋。次年,陈怀皑去世。

    《霸王别姬》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陈凯歌从此打入国际影坛。但接下来的几年,陈凯歌再没有能超越《霸王别姬》的作品问世。2007年,经过冷静理性地思考,陈凯歌开始拍摄《梅兰芳》,该片将宏大的史诗与个人情感融为一炉,公映后好评如潮。

    《梅兰芳》首映的晚上,参加完首映典礼后,陈凯歌独自回家打开碟机看父亲指导的话剧《舞台梅兰芳》,禁不住泪流满面。或许,长眠地下的陈怀皑此时终于可以放心,他的儿子成熟了! 

    摘自《名人传记》2009第7期

军旅作家魏巍的爱情人生
沉重的金牌:钟少珍和郭晶晶的师徒情
陈凯歌父子的愧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