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乌鲁木齐:疗伤之城

熊聪茹 等 《 人民文摘 》(

    从高处俯瞰,乌鲁木齐就像是一幅画。覆盖着白雪的天山侧拥城市,西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城区中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和摩天大楼相得益彰,天空中时常有鸽群掠过。

    而现在,飞翔在城市上空的不只是鸽群,还有直升机。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在执行空中警戒任务——为了抚平严重暴力事件带来的伤痛,更为了惨剧不再发生。

    有人来就不怕没生意做

    立秋过后,早晚更凉了。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在8月都有半夜被冻醒的经历。“往年醒了,被子一盖接着睡”,而今年,“就怕半夜醒来”。

    在后泉街开了家“老四川餐馆”的朱学彬告诉记者,她现在半夜一醒就睡不着。她的餐馆在7月5日当晚被砸,所幸的是餐馆里连员工、顾客在内的10余人躲过了劫难。

    “政府给了8000元钱,我们买了崭新的用具,餐馆重新开张,希望生意能够像从前那么好。”朱学彬的餐馆,摆着10张圆桌的大厅里养着一大缸金鱼,墙壁上还挂着彩画。

    “希望到8月底,能挣到一台液晶电视的钱,有了电视,能招徕更多顾客。”她指着东面墙说,原来那里挂了一台液晶电视,7月5日晚上被砸得稀烂。

    朱学彬说,后泉街一带属于黑甲山前街社区,这里流动人口多,虽然大多是维吾尔族人,但是由于只有他们一家汉餐,所以从前生意特别好。

    在“老四川餐馆”的对面是嘉和兴平价超市。这家超市在“7·5”事件中被烧得精光,现在正在加固维修。记者采访时,没有见到超市的老板。据超市旁边停车场的老郭说,老板已经不打算干超市了。

    老郭告诉记者,他其实特别能理解这位超市老板的想法,离开叫“正常”,留下叫“勇气”。

    土生土长的老郭,谈起自己的“辖区”如数家珍。“今年初自从酒店把这个小停车场承包下来,酒店生意很红火,每天停车场都满员。‘7·5’之后,停了两星期的生意,现在又好起来了,虽然生意只有以前的一半,但总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记者跟老郭闲聊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后泉街这条7月5日当晚尸横数十的街上,缓缓驶过两辆满载武警的军车。“有了他们,老百姓才安心,生活才会慢慢回到正常。”老郭指着军车说。

    在国际大巴扎里,记者看到游客比前段时间多了不少。有趣的是,一些商户又开始“高喊”价格,讨价还价重又热烈起来。而大巴扎重新开业时商家纷纷降价销售的情景,已然不再。

    经营干果的摊贩阿孜古丽说,生意明显比前些时候好,虽然偶尔也有“光头”(整天不开张),但是大巴扎的人气增加了,“有人来我就不怕没生意做”。

    4S店在大榆树下重新开业

    10年前,30多岁的郭建新在乌鲁木齐大湾南路开了一家名为“新疆通通商贸公司”的吉利汽车4S店,专营远景和熊猫两款汽车。由于经营有方,4S店生意红火,每月平均销售车辆150辆以上,员工70多人。

    7月5日,劫难突如其来。店面和待售新车被砸得稀烂,一把火,把崭新的汽车和楼房全部点燃。

    6日清晨,组织员工救了半夜火的郭建新瘫坐在店门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销售展厅和旁边一栋三层的员工宿舍楼被烧得乌黑,满地都是碎玻璃,51辆新车要么被砸,要么被烧得只剩铁架,就像一具具骷髅,连100米外的维修车间也没能幸免。

    震惊和绝望只持续了一小会儿。接下来的5天5夜,郭建新和70多名员工不眠不休,统计损失,清点物资,整理废墟,竭尽全力恢复营业。

    “7·5”事件发生一周后,展厅里还是一片狼藉,被烧毁的车辆因为要等待政府部门定损还没有挪动。郭建新在展厅对面一棵茂盛的榆树下摆了一排椅子和一张茶几,他和妻子已经开始在这里接待客户、处理公司事务——郭建新的4S店恢复营业了。

    “没想到,员工一个也没走,刚辞职的一名员工甚至又回来了,说要帮助公司渡过难关。”郭建新坐在大榆树下,眼神坚定,“虽然公司损失了400多万元,但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

    他告诉记者,公司重新营业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乌鲁木齐天山区政府工作组到现场核定损失,并先期送来1.5万元,以解决员工在恢复营业中的吃住问题;乌鲁木齐市建委承诺帮助他们重建展厅;周围的商店和居民,不论汉族、回族还是维吾尔族,为他们送来蔬菜、西瓜和馕。

    一切为了安定

    时间的河流正在慢慢洗去伤痛,安定,是这座拥有300万人口的城市最大的愿望。

    入秋,武警战士张益阳的心情慢慢好了一些——太阳不再那么毒辣,把脖子晒得脱皮,一碰就龇牙咧嘴;汗珠也不会从钢盔里不停地滚下来,渍得眼睛生疼。

    近两个月来,张益阳和战友白天在街道上武装巡逻,防范出现突发事件,晚上轮流睡在马路上或地下通道里,有的战友头一挨水泥地就睡着了。7月底那些最热的日子,气温连续几天超过30摄氏度,很多武警战士和张益阳一样,裆部和脚都出现了溃烂。

    “几乎每天都有送西瓜、矿泉水或者蔬菜的老百姓,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张益阳晒得黝黑,露出一口白牙,“新疆慈善总会还送了我们几百条内裤。”提起这事,不到20岁的张益阳有些不好意思。

    全副武装的巡逻力量为经受了惊恐和慌乱的城市带来安全感。乌鲁木齐几乎每条街道的路口,都有身着迷彩服的武警战士5人一组,手持护盾和枪支。在人民广场和大巴扎一带,不时有装甲车或防爆车巡逻驶过。

    火车站和机场是安保的重点区域。在拥挤的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候车厅门口,沙依巴克区公安分局局长张粤正在执勤。

    “请大家按发车顺序先后进站,我们保证所有旅客都能及时、顺利上车。”张粤的声音有些嘶哑。

    “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南站派出所所长白勇刚说,“从5日傍晚开始,我们就在这里值勤,累了就轮流在车上眯一会儿。”

    7月22日,新疆还从6个地州选调了500名维吾尔族干部,充实到了乌鲁木齐重点片区维稳队伍中,阿地力江·吐尔洪就是其中一个。

    他原定于7月26日结婚,喜帖已经全部发出,婚宴、婚车都准备就绪,却接到了到乌鲁木齐参加维稳工作的通知。

    “我是维吾尔族干部,又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站出来,义不容辞,婚礼暂时推迟吧。”阿地力江·吐尔洪这样向家人解释。

    在社区工作的日子里,每次和未婚妻通电话,他心里都酸酸的,只是轻声说:“等着我。”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9.7

乌鲁木齐:疗伤之城
许宗衡的官场抛物线
李培英:亿元“救命稻草”未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