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泛舟古镇(零时差)

黄宗之(美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22日 第 07 版)

  《绍兴河滨》吴冠中绘

  几年前,我回国探亲,抵达上海后,乘出租车去了一趟绍兴。江南的秋天时而薄雾漫漫,时而阴雨绵绵,一路上,车窗外的城镇乡野沉浸在朦胧之中。次日清晨却云开雾散,天空放晴了。当地大学一位名叫封烽的年轻老师说,绍兴市柯桥区有一个安昌古镇,他可以开车载我去看看。

  我对安昌古镇知之甚少,仅凭想象以为那不过是几间旧屋和几个庭院。然而,当我们抵达古镇,走向刻有“安昌古镇”的石碑与牌坊时,眼前豁然展开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卷。那是一片熟悉却又令人震撼的景象——似曾相识于电影和画报中的水墨画,此刻在我面前真实地呈现:一条弯弯的河水穿镇而过,两岸是一片白墙黛瓦的小楼,河上几叶轻舟,岸边停靠着红绸装点的乌篷船。我顿时感觉置身在一段穿越时空的旅途中。

  封烽老师向我介绍,安昌古镇拥有千年历史,相传北宋宣和年间,此地因纪念一位治理水患有功的官员安昌而得名,贯穿镇内的古运河沿线至今仍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完美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镇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桥,如文星桥、安昌桥等,横跨在河道之上,将两岸相连。石拱桥古色古香,是欣赏古镇风光的最佳地点。伫立桥头,微风拂面,脚下是千年岁月打磨过的石板路,桥下流水潺潺,耳边回荡着船桨缓缓摇曳划动的水声,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小镇是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

  小河两岸的老屋多为明清风格,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特色与人文内涵,使得安昌古镇成为“绍兴四大古镇”之一。古镇中分布着众多祠堂和老宅院,据介绍,每年腊月二十四,一些祠堂和书院会举办盛大的“送灶”祭祀活动。这里的居民始终怀抱对传统文化的敬仰,通过一场场节庆仪式的举办、一段段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将古镇的历史与情怀代代相传。

  安昌是绍兴布商的重要发源地。安昌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包括纺织、刺绣、竹编等技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江南传统工艺的精妙。古镇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如榨油坊、酱园、酒坊等,游客可以现场观看绍兴黄酒、酱菜等特产的制作,领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明清时期,安昌古镇成为商贸重镇,尤以盐业、布业最为兴盛。当时的布商不仅将绍兴布匹销往全国,还远销海外,为古镇赢得了“布码头”的美誉。古镇街头至今仍留存着当年的布市遗迹,那些承载着商贾繁忙往来的旧日街道,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商业韵味。

  腊味一条街是安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逢腊月时节,家家户户便忙着灌腊肠、腌腊肉,河岸边挂满了一串串红亮的腊肠,似为古镇披上一件喜庆的红衣。腊肠腊肉的香气弥漫在街头巷尾,成为鼻尖上的安昌味道。在安昌人心中,这些味道里不仅调和了酱油、香料,更蕴藏着乡愁。吃一碗腊肠面,仿佛咀嚼着家的温暖与记忆,那是无数游子连接故土的情感纽带。

  封烽老师特地带我乘坐乌篷船,体验船夫缓缓摇曳船桨,在小河上悠然慢游的感受。坐在乌篷船上,阳光洒在水面,微风轻拂脸颊,我仿佛置身于一辆缓缓行驶的马车,辐轮碾过漫长历史的时光隧道。安昌古镇,静卧于岁月的长河里,不事张扬,却以其古朴的韵味与厚重的积淀,悄然诉说着它的故事。漫游其中,仿佛翻开一本泛黄的老书,书页之间满载人间温情。

  我沉浸于朝阳初升、游人尚少的宁静氛围。河水在船桨的轻摇下缓缓流淌,两岸的灰瓦白墙和沿河蜿蜒的石板路逐渐远去。挂在店铺门前的红亮腊肠,如岁月凝结的珠链,将古镇的时光串联起来。小河里荡开的涟漪与天光交织,闪烁出一道道银白色的波浪。

  当船靠岸,我踏上石阶,回到停车场,随封烽老师驱车离开。然而,安昌古镇的影像却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那摇曳的乌篷船、氤氲的腊香、退去的石板路、渐远的灰瓦白墙,散发着水乡的清雅与韵味。那一份宁静与和谐,久久温暖着我的心,即便远在异国他乡,也如梦如幻,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