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我的老家。每当别人问起家乡,我都这样自豪地回答。
“迤俪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一部经典名著《水浒传》,让梁山的美名广传四海,享誉中外。梁山并不高,主峰海拔只有197.9米。当年这里四面环水,山险水恶,易守难攻,自宋代以后便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据守之地,也就有了施耐庵笔下108位好汉的故事。
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在梁山老汽车五队工作,每年寒假和暑期,我就缠着跟他去单位住上几天。从村里到梁山,20多公里,几乎一半都是土路。父亲骑的“二八大杠”,没有儿童座椅,我就坐在自行车横梁上,一路颠簸,有时腿麻得连车子都下不来,心里还是乐呵呵的。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梁山可是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每次到了梁山,我都要骑上父亲的“二八大杠”,沿工业街穿行一次,梁山油漆厂、梁山轴承厂、梁山国棉厂等“五大厂区”都留下过我的身影。30多年风雨,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成了最纯真的记忆。
邮政书店是我每次到梁山必去的地方。说是书店,其实就是两间用石头砌的平房。门头很小,也很简陋,门口上方挂着一块“邮政书店”牌匾。记得屋子好像没窗户,里面有些昏暗,不大的空间里摆满各种期刊。《文学天地》《少年文艺》《演讲与口才》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因为一年的杂志我订不起,只好把一学期零花钱攒下来,每次来这里挑一摞,然后躲在父亲车间后面的废弃油库里,慢慢品读。废弃油库,看上去有些萧条,但很安静,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下,晶莹的喇叭花迎风招展。我背靠在粗壮的树干上,独自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时而欢笑,时而忧伤,仿佛只有此刻的世界才属于自己。
当年在梁山,还有一个地方是我渴望去的,就是梁山电影院。它位于县城中心,两层小楼,橘红色外墙,在不大的县城里格外显眼。那个时候,文化场所少,文化生活单调,不要说在电影院,就是平常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就不错了。邻居家小伟就是跟他小叔去电影院看了一次《少林寺》,炫耀了好一阵子。我当兵之前好像去梁山电影院看过两次电影,一次是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哪一年忘记了,只记得骨肉分离的痛楚让我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看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那一次,除了感动,我的内心深处更多了几分震撼,这种感受甚至影响了我的后半生。有意思的是,两年后我参军去了部队,在机关礼堂当放映员,放的第一场电影就是《焦裕禄》,我还写了一篇影评,获得全军征文二等奖。
二
不论走多远,我就像梁山的一只风筝,它牵着我的手,我挂着它的心。其实,在梁山城里还有一座山,叫龟山。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后面的山脚下有一只神龟,每到天快亮时,就爬到一个隐秘的地方下金蛋,谁去得早,就能捡到。凭着它的爱心,当地穷苦百姓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一个逃荒人来到这里,他嫌天天起早捡金蛋太辛苦,又不想被别人捡走,就准备趁神龟下蛋的时候把它杀掉,从肚子里把金蛋全部取走。就在他举起剪刀刺向金龟的那一刻,受到惊吓的神龟猛一回头,摇身变成一块乌龟形状的巨石,把逃荒人压在了下面……
为了纪念这只造福乡邻的神龟,老百姓把这座山改称为“龟山”。后来,有文字爱好者还把这个传说当作教人处世的教材,写进县志,几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梁山的后人。龟山主峰也不高,海拔119米,和梁山虎头峰相差不多。它们一个在城东南,一个在城西北,隔城相望,遥相呼应。或许是梁山名气太盛,人们更多津津乐道于英雄的传奇,让本不秀丽的龟山黯淡失色。几百年来,它就像梁山的影子,又像它的兄弟,左右南北,静静相伴,甚至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
有好多年,我也只是听说过龟山的故事,没见过它的容颜。“有山不知山,看山不见山”成了一道奇葩的风景。也难怪,龟山本来就不高,周围又分布有11家工厂、10多个事业单位,住着2000多户居民。那个时候的龟山,真的成了一只被牢牢束缚的乌龟。直到前几年,政府实施人居环境工程改造,让沉寂多年的龟山迎来了春天。昔日喧闹的棚户区成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静雅之地,新落成的“春园”成了市民放松身心、强健体魄的好去处。
三
说到强身健体,还要说说梁山的民风。梁山是好汉故里,武术之乡,自古以来就有习文尚武的传统。有人说,梁山的小猫小狗,也会伸伸胳膊练两手。虽是笑谈,足以说明习武之风的盛行。记得小时候,梁山好多村里都有武术训练队,我也参加过。不过,我不是那块材料,练了两年都没学会空手翻。以至于,每次走过梁山脚下的操练场,看到一个个威武士气、豪气冲天的“练家子”,都羡慕得不得了。
在一些人眼里,梁山人粗犷豪放,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其实,梁山受孔孟文化影响很深,也是知书达理,粗中有细。就拿喝酒来说,在梁山也是很有文化的。桌上分主陪、副主陪,主宾、副主宾。第一波,主陪先带4口,副主陪再带3口,不论杯里有多少,7口必须喝完,寓意着万事皆顺,事业雄起。梁山也兴给别人端酒,以示尊敬。但端酒之人必陪客人一起喝,讲究喝好不喝倒,喝尽兴绝不扫兴。所以,外地人对梁山人的评价就六个字:豪爽、仗义、实在。
梁山的小吃也很有特点。解放桥的烧鸡,拳铺的李家驴肉,南陶庄的炸蛤蟆,还有糊鱼汤、糊粥等等,都承载着我们儿时的记忆。虽然已经离开梁山30多年,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每次回到梁山,我都要先跑到老宋街,要上一碗糊鱼汤,外加两个炸蛤蟆,再配上一碟玉堂酱菜,那种惬意顿时从胃里流进心里。
前些年,父母在梁山买了房子,搬进县城,生活就医更方便了。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年龄越大越是恋家。特别是父亲去世后,我每年都要回去几次,最大感受就是变化太快,如果不用导航,都有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四纵七横”的路网格局让东部新城成为梁山的一颗璀璨明珠;聚义湖、梁山泊水库,还有全长29公里的生态健康环城水系,让昔日的梁山泊重现水浒遗风;梁山港的正式通航,开启了济宁内河水运、多式联运、智慧港航的新征程,让具有梁山标志的特种车辆从这里起航,奔向了俄罗斯、蒙古国、中东和东南亚等更远的地方。
前不久,我又回到梁山,和朋友一起登上虎头峰,鸟瞰整个城区,徐徐凉风中不由得几分心醉。远眺北方,满目生机,美丽的梁山尽收眼底。“读水浒不游梁山,等于没读;游梁山不大碗喝酒,等于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