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09日 Thu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文学跨年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09日 第 07 版)

  本报电  (记者张鹏禹)2024年12月31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2025文学·中国跨年盛典”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举办。梁晓声、李敬泽、陈彦、毕飞宇、毕淑敏、王跃文、东西等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文学、阅读与人生感悟。活动在该社抖音、微博、快手各平台直播观看量均突破百万,总播放量超1500万。

  毕淑敏曾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当卫生员,艰难环境中接触的有限的几本书,为她开启了文学之门。追寻梦想“弃医从文”后,她希望幸福生活中的人们了解当年那一群人的生活,长篇新作《昆仑约定》便是她满怀赤诚对往昔的回望。她向读者表示:“人应该有一颗‘优等’的心,所谓‘优等’的心,就是百折不挠,就是要坚持,要坚守。”

  李敬泽认为,在不同成长阶段,人对生活的梦想、对自我的期许都会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学阅读往往会播下一颗颗种子,让人认识到世界的辽阔与多样。因此阅读不该讲“绩效”、计算KPI,大家可以用半生乃至一生的时间,慢慢阅读一些困难的书,让文学真正陪伴、参与生命的历程。

  作为善于深度剖析当代人精神状态的作家,东西关注到当下年轻人回避交往互动的某种“心理远视症”,希望大家主动打破心理上的距离,进入群体生活。

  乔叶的新书题为《要爱具体的人》,她解释道,爱具体的人是对自己的提醒,在网络时代大家习惯于爱那些“抽象的人”,比如屏幕上完美的偶像。而生活中具体的人往往“有着坑坑洼洼的一面、破败的一面”。“爱具体的人”就是要爱这些和自己一样不完美的人,爱不完美的生活。

  李洱谈到年轻时从河南来到巴金晚年长期生活的上海求学,上海给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对他的写作是引路、提醒与帮助。他还用《窄门》结尾处女佣举的一盏灯来阐释“文学之光”的另外一重意义:文学对于人间的生活应该有一种体贴,作家应该生活在大众中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日常生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