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14日 Sat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盐湖之美(零时差)

朱颂瑜(瑞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14日 第 07 版)

  青海究竟有多少盐湖,没有一个确切数字。我只知道察尔汗盐湖、大浪滩盐矿、小柴旦盐湖、东台吉乃尔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等都集中在柴达木盆地上。

  不过,盐湖的形成需要同时具备几个先决条件:不是封闭的地形不成,缺少足量的物源不成,没有干旱的气候也不成。青海气候炎热、干燥、少雨、多风、寒冷、缺氧,对于产盐就是个适宜之地。

  盐湖形成奇特的地质景观,当我们乘车在察尔汗盐湖景区穿行,眼前的盐湖一眼望不到尽头,浩瀚辽阔,无比壮观。那个夏日天气晴好,我在盐湖边上倚岸而立,在柴达木盆地的臂弯中,看阳光折射在湖面上,透出青翠的亮色,美若戈壁上一块块碧绿的玉石。

  盐田之上,银白色的盐带环抱着大小不一的盐池,划出柔软的曲线,有若洁白的表圈环抱着一个个碧绿的表面,在大地上,计量时间。盐盖之上,湖水映着天光,水天一色的旖旎自然天成。还有一丛丛结晶的盐花,它们在太阳下闪烁着明晃晃的亮光,雪白晶莹,最为旺盛。

  听当地的向导说,盐湖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所以盐湖属于咸水湖中的长者,它守望时间,也折叠时空。书上说察尔汗盐湖是古海洋经青藏高原的地壳变迁又因山峰分隔后逐渐萎缩和干涸而成,总面积逾5000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天然盐湖。浩瀚之外,由盐姓家族衍生出来的成员也远超我的想象,盐块、盐丘、盐花、盐池、盐湖、盐桥、盐盖、盐矿……如此庞大的盐世界,让人眼花缭乱。

  盐湖的奇特还在于它阒静中无动态。这里既没有潮汐,也不见波涛,甚至看不到多少水纹的涌动。所以盐湖之域,没有鱼的鳞彩,没有鸟的羽光,甚至看不到半缕水草的舞动。

  盐湖之美是光泽养润,又是寸草不生。

  但这些凝结于盐湖上的晶体,不仅赋予人类味蕾的享受,也给了我们活着的底气。从咸湖而来,因为打开了最初的尝试,盐与人类生活的融合,便有了后来辟地开凿、煮海熬波的劳动诗篇。在象形汉字艺术里头,繁体的“鹽”字也是一幅凝练盐湖人民劳动智慧的历史图卷,因为“臣”指代百姓,“卤”指代卤水,“皿”指代器皿。“鹽”,就是“老百姓在器皿中烧卤水”。

  那是自然的馈赠,也是盐最初的造化。

  不过,很久以前,察尔汗盐湖地区却是流传在牧民口中的一片苦寒之地。上世纪30年代,有资料记录青海湖附近盐湖的情况:“产盐极富,草根地皮之下,积盐如雪,采运者俯扫即得,比海滨潮盐,其制法更为简单,无须人工,只于扫起后,略择泥沙,即同运回康地销售,西康人民之到青海采盐者,以系乘逐水草迁移,到青海沿岸,扫取海边盐,用羊皮包裹,归途则载于羊背。”

  这是青海地区盐文明与盐交易的历史记录。除了微薄的碎银,以盐易物,换取糙米、青稞、茶叶或杂货的传统粮盐交易形成了农民与牧民之间最原始的自由交换模式。盐的交换,后来还延伸到了银耳环、佩刀等个人物品。盐业的自由交换与贸易在青海地区的盛行不仅使当地百姓与外界保持更多往来,这种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条件亦塑造了盐湖地区独特而多样的盐业文明。

  盐湖之上,一粒盐花,也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历史容器,折射着人类进步的历程。那些凝练在时光里的盐啊,在斗转星移的时光里,都曾一一承载过沧海桑田般的变幻。从最初的人工曝晒、纳潮、制卤、萃取、结晶、过滤,到后来无人值守的采盐船与器械提纯,是一代一代盐湖人的努力,才使察尔汗盐湖成为惠及普罗大众的一片盐泽。通过盐在时空的转化,与人类生活的融合,我们亦得以从地质的魅力中感受到自然的造化,从人文历史里领悟先民的智慧。

  杜甫在《兵车行》里描述西北边境时写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对于在岭南水乡长大的我,青海就曾是如此印象,好比边疆一样遥远,神秘,苍茫。

  尤记得旅途之初,当汽车离开西宁进入戈壁,一路上,绿就渐渐少了,山也渐渐荒了,长天与大地之间只剩下一片荒漠的景象。我常常注视着窗外的世界,好奇历史上那些西行求经的使者,途经地势高寒空气稀薄的西域时,究竟一路上都经历了什么。还有,文成公主自长安入吐蕃和亲,在唐蕃古道的浮尘厚沙中,有没有如刀的漠风,吹过她的脸颊?

  若不是亲身走进荒漠高原,体会过高寒缺氧、寂寞荒凉的景象,就很难被盐湖如镜、碧水连天的“盐值”唤醒双眼,真切领悟高原上的盐湖之美以及他们在这里的意义。青海的盐湖就如一块块脱俗的碧玉,跟大漠孤烟黄沙滚滚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液体到固体,再从固体到液体,盐是人间烟火的传说,也是大漠天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