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漆水汤汤

李 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26日   第 07 版)

  耀州窑刻花牡丹纹盘。
  网络图片

  由九曲黄河追溯到陕西渭河,一路斗转蛇形,折向西北,越过平坦如砥的关中平原,在梁塬相接、沟壑纵横的深处,两条绵长的河蜿蜒而出,这便是流经陕西省铜川市的漆水河与沮水河。

  《诗经·大雅·绵》有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记载于典籍里的涓涓流水,正是漆水河和沮水河。漆沮两河身后,不足百公里处,便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不绝于耳的潺潺水声告诉我们,这里哺育了华夏先民。两条河一路默默流淌,像乳汁,像血液,催生滋润着两岸的苍生万物蓬勃生长。

  漆水河发源印台,流经王益。它所流经的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相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的起源地。在这个黄土高坡上的小镇,1921年,考古专家发现了令世人震惊的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由此看来,漆沮两河见证了多少人间烟火。它是两条流经黄土山塬的默默无闻的河,更是中华文明根脉上汩汩涌动的强健血管。

  漆水河身姿窈窕,它虽不雄浑浩荡,却蕴藏着绵绵不绝的力量。这里还孕育了名扬古今的耀州瓷。民谚有云,“家有腰财万贯,不如耀瓷一件。”耀州瓷,是北方瓷的代表;耀州窑,也是北方唯一与“官、汝、哥、钧、定”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厂。耀州瓷发端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南宋之后逐渐没落。明清时期,耀州延续了近千年的黄堡十里窑厂逐渐废弃,窑厂逐步迁移至陈炉一带,陈炉延续其800多年的烧造历史,形成了“炉山不夜”的盛景。

  千年炉火熊熊不熄,耀州瓷文化源远流长。遥想千年前的星光月夜,劳累的窑工打开炉口,添上一块块煤,火焰在炉膛里跳跃、升腾,用满腔热情征服了一滴滴水,魔法般让一排排、一件件的陶坯由软弱变坚硬,达至金属的脾性、玉石的质感。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让一捧土、一罐水、一团火,交融,欢歌,裂变,如同呱呱坠地的新生命,焕发出新的色彩与神韵,耀州瓷文化破土而生。

  世路崎岖,窑工不易。从挖土、筛土,到成型、装窑、烧制、出窑。炉火映红了渭北旱塬上的一方天空,也烤红了窑工火辣辣的眼睛。一件件陶坯送进炉膛,在淬炼中升华,在洗礼中净化,迎风出世的是赤诚灼热的青瓷。窑工用血汗浇铸出一座壮丽的“北方青瓷之都”,是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之名。

  “长安北望,同官故园。漆水依依,丘陵绵绵。落日余晖,五彩绚烂。烟青火红,窑炉遍山……”这是千年前耀州窑“十里窑场”夜阑时分的壮丽景观。

  这一件件、一车车诞生于漆水河边,成长为铜川文化符号的耀州瓷,千百年来,沿着漫漫丝绸之路远赴异国他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多彩多姿的名片。

  漆水汤汤,传扬着孟姜女的歌谣,倒映着窑工的背影。它流过九曲回环,流过喜怒哀怨,由仰韶文明的静穆早晨,到宋元明清的喧嚣午后,流不尽波光潋滟,流不尽千年风华。

  漆水汤汤,沮水泱泱。它是如此厚重苍凉、沉雄有力,是一条生命之河、母亲之河。